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模式的建构

2021-08-27 09:16王丽荣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王丽荣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模式的建构,既是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和运用,更是对其的超越和发展。高校心理疏导模式的建立,其核心应是借助心理疏导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与育人功能、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等融为一体,并进一步借助心理疏导的方法,优化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方式;将外在教化与内在疏导结合起来,将说理教育与心理调节结合起来,以此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4-007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4.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将心理疏导列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将心理疏导看作是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表明心理疏导是“育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将社会心态的培育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联系,即在强调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育德”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将个体的道德与心理发展延伸到群体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上。2017年12月,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上述文件精神予以落实并给出了具体实施路径:“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3]这一重要举措为我们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认识心理疏导问题的新视野。让我们看到,借助心理疏导的理念与方法,既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社会心态中的引领作用,也预示着该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创新性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心理疏导”的研究

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上海建设论苑》杂志1996年第5期刊发的文章:“开展心理沟通、心理疏导、心理环境建设,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4]首次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提出了“心理疏导”的概念。而1996—2006年这10年间,以“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相关研究论文8篇,其内容均为呼吁应将心理疏导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但尚未有较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直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才明确指出要加强或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以此为标志,“心理疏导”开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题,走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野。2007—2020年,共发表论文790余篇,掀起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问题的一个高峰。

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心理疏导”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内涵的认识。从词义的角度阐释,将“疏”理解为宣泄与释放,将“导”看作是引导[5][6];从心理咨询的视角出发,将心理疏导看作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7][8];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认为心理疏导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9];心理疏导是基于人性的沟通式工作模式[10]。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将心理疏导看作是心理疏通和引导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工作模式。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心理疏导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11];能够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12];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13][14]。这些研究倾向于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引入心理疏导对被教育者予以心理疏通和心理引导,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理论基础的分析。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1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资源[16];人本主义理论探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提供借鉴[17]。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理论的建构。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探寻。有研究者将其分为激励疏导、互动疏导、渗透疏导、体验疏导等[18];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宣传型心理疏导、团体型心理疏导、个体型心理疏导和内省型心理疏导等方法[19];还有研究者将其分为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电话及网络咨询等方法[20]。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简单借鉴、盲目应用的阶段,对方法的分类还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分析与建构。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有关心理疏导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具体表现为:一是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大部分研究停滞于经验基础上的思辨性分析,尚未将经验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二是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够,难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创新性模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尚缺乏一致的界定和本质的把握;关于心理疏导理论依据的研究,理论分析难以深入和系统化;关于心理疏导方法的研究,尚停留于经验总结和简单描述层面,缺乏学理上的深入探讨,也缺乏实证上的客观探寻;三是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的心理疏导研究,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尚待加强。由此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问题开展的研究与分析,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需要进一步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理论解读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心理疏导”中疏导的客体是什么,以及如何疏導。“疏导”是针对“阻滞”而言的,心理疏导就是从心理实质的视角,理清产生阻滞的心理症结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能够疏通心理症结,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被大学生顺畅接受,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虽然目前研究者与实践者站在不同的学科立场,对心理疏导的内涵给出了学理上的描述,但主要还是源自于字面理解与主观推断,缺乏深层的理论解读。然而,以往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心理疏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方法。因此,对心理疏导中心理症结与作用方式的认识,需要从心理咨询理论出发,探讨不同心理咨询理论对心理症结的看法,以及对心理疏导作用方式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将心理疏导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在心理咨询理论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四大经典理论:即精神分析咨询理论、行为主义咨询理论、人本主义咨询理论和认知咨询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对心理症结的不同理解,都有其对心理疏导作用方式的不同思考,展现出了对心理疏导认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精神分析咨询理论认为,人是被无意识决定的,人的本能冲动及欲望是心理的主要驱动力。而“心理症结”则是未被解决并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它不是由大脑生理和解剖结构受到损害造成的,而一个人早年形成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是产生心理症结的主要原因。如何对心理症结进行疏导呢?精神分析咨询理论强调,通过挖掘个体无意识中的心理症结,并把它们带到意识的层面上来,帮助个体领悟心理症结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并且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加以纠正和消除,就能够解决由心理症结带来的心理阻滞。就心理疏导的作用方式而言,就是以移情为手段,通过“领悟”帮助个体洞察到以前自己意识不到的心理症结,当有领悟产生之后,个体的行为就能够逐渐趋于正常。其中,领悟是认知的变化,移情是情绪的改变,结果是行为的正常。

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为,人是被外在环境决定的,人的心理同样是环境塑造的产物。而“心理症结”则是不适当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而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同其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就心理疏导的作用方式而言,既然个体的心理症结是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因此不用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心理疏导的着重点就是直接矫正个体的不良行为;心理疏导的目标就是用良好的行为代替不良行为,进而消除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人本主义咨询理论认为,人是被天生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内在潜能决定的,人的本性是好的,应当对人性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体,只要提供适合的外在环境,人就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不断走向自我实现的境界。而人的心理症结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本性被阻碍、压抑的结果。就心理疏导的作用方式而言,其核心在于帮助一个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现真正的自我,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这样他们才能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只有帮助个体对自我重新认识和领悟,才能导致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由此达到心理疏导的效果。即在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形成认知的变化,而认知的变化又将导致行为的改变。

认知咨询理论认为,人是被理性决定的,人的行为是认知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的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而人的心理症结就是由其不合理的认知造成的。就心理疏导的作用方式而言,重点就是帮助个体用合理认知代替不合理认知,或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认知给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产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倾向性。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对心理疏导的理解各有侧重,如精神分析咨询理论强调对无意识中情感阻滞的疏导;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强调对行为阻滞的疏导;人本主义咨询理论强调对意识层面潜能阻滞的疏导;认知咨询理论强调对认知阻滞的疏导,但在每一种咨询理论中,都可以或明或暗地看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间的综合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心理疏导聚焦的心理症结是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阻滞,心理疏导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疏通与引导。

三、心理疏导模式的建构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模式的建构,既是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和运用,也是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超越和发展。高校心理疏导模式的建立,其核心应是借助心理疏导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借助心理疏导的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将心理疏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与方法之中。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建构价值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模式,将心理疏导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与“心理”的结合问题,有助于完善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因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没有从教育理念的层面上认识心理疏导的作用,没有将心理疏导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单纯地放在观念输入与行为输出两端。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内容输入的正确性、逻辑性的基础上,一方面注重将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道德认识;另一方面注重用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检视人的行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心理空场”的现象。心理疏导既是一种教育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心理疏导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两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统一起来,以加强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社会与人的发展”相统一,有利于按照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按照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也有利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与育人功能、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等融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将外在教化与内在疏导结合起来,将说理教育与心理调节结合起来,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建构原则

1.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一方面,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更要以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以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现实为依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指导下,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模式,将学理研究与实践研究、理论指导与实践建构有机融合在一起。

2.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其中,对心理疏导内涵的把握,应当由心理咨询领域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咨询中对“心理疏导”的理解,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心理疏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在把握心理咨询中“心理疏导”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内涵与功能,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建构内容

建立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使其既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又不同于心理学话语中的心理咨询。需要充分吸收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有益资源,扬弃其中不合理和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依据,以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依托,在这一指导原则下,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与方法中,建构融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如果从心理疏导的视角来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需要考虑社会对被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要求,而且还需要考虑被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将教育者认定的目标与被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目标予以结合。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配合、互相交流并最终达成一致,这样的目标才比较客观、真实,也才能因为双方对目标有共同的认可、一致的理解,使得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有效地合作。

2.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就其过程而言,从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加以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而从被教育者和人的发展的视角加以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过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是两种研究视角的融合,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价值互动的过程,是将外在的“价值引导”与内在的“价值生成”有效结合的过程。

3.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心理疏导包含众多的具体方法,需要在总结和分析已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咨询的方法及东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加以系统梳理和科学分类,明晰与限定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心理疏导方法的原理、操作和适用条件,并系统分析各种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从上述三大方面入手,将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融入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与方法中,将有助于建构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将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将有助于建构起有“心理关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18(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7-10-28(1).

[3]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号, 2017-12-4.

[4]上海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心理沟通、心理疏导、心理环境建设——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J].上海建设论苑,1996(5):28.

[5]刘鹏.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疏导[J].铜陵学院学报,2009(01):116.

[6]庞妃.试析以心理疏导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广西师范大学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9.

[7]刘莹.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基于汶川震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理论探索,2009(03):72-73.

[8]杨芷英.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有机统一的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67.

[9]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4):104-105.

[10]朱红英,曾长秋.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4):88.

[11]吴杰.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教育现代化,2019(98):277.

[12]童曼.心理疏导是增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催化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135-136.

[13]赵立宏,漆仲明.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157.

[14]简福平,钟歆.当前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6):146.

[15]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向[J].天府新论,2008(02):14.

[16]李东雷.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65.

[17]段亚利.基于人本主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问题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14):38.

[18]伍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2.

[19]于钦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6.

[20]诸葛福民,李淑娜.基于心理疏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65.

(责任编辑:刘宇)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