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模型:散文教学趣味阅读设计策略

2021-08-27 13:36洪福利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钓台枣子郁达夫

洪福利

如何让散文教学有趣味?定点定篇,构建金三角模型是重要方法。金三角模型即焦点烛照式(一篇精深阅读)、两点对照式(两篇比较阅读)、散点激光式(多篇群文阅读)的综合。无论何种型、式,矛盾问题链的设计都是趣味阅读的关键。矛盾,指的是每个问题都可以在二元或三元中選择。矛盾问题链,指的是教学由彼此相关的、多元选择的、逐层深入的多个问题构成,形成综合的链式结构。

一、单篇精深阅读:焦点烛照式

《故都的秋》是散文名篇,景物描写细致,情感内容复杂,审美倾向独特。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故都的秋,真正领悟作者为什么愿意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季节。

1.问题链设计

问题一:你从哪些景物感知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请选择一处赏析,并配上简笔画图。问题二:作者表达对故都的喜爱,为什么不选择美的、富有生机的意象,而选择那些“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秋草”的衰败意象?问题三:脚踏上去“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的人,是郁达夫自己,还是郁达夫笔下的北平人?

2.设计意图

问题一旨在分析景物的特点。配图的任务设计,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展现学生风采。问题二指向作者的情感以及审美倾向,表现作者对悲凉美的热爱。问题三实际上需要学生深层思考:喜欢落蕊是郁达人个人独特的审美倾向,还是民族的审美特征。

“矛盾”问题链的设计,是问题的深入,而不是问题的拓宽。更方便学生解读出“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这古老城市最深处透露出来的美学趣味,不仅是郁达夫文人雅士式的审美心态,也是融汇于民族意识中的平民审美情态。

二、两篇比较阅读:两点对照式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重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同的作家,对于同一意象的表达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郁达夫《故都的秋》与林语堂《秋天的况味》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老舍的《北平的秋天》(节选自《四世同堂》)进行对比观照。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郁达夫《故都的秋》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老舍《北平的秋天》

1.问题链设计

问题一:结合以上文字,郁达夫和老舍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对故都的情感有何不同?问题二:比较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和老舍《北平的秋天》节选文字思考,同是描写枣,郁达夫侧重描写未成熟时“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而老舍不仅写那“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甚至仔细描写果贩摆放艺术和卖果所唱的“果赞”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设计意图

问题一可以让学生比较出两者在句式、修辞等方面语言的不同,也可以比较出二者的情感不同。郁达夫的语言,会掺杂英语词汇,有文人气、文化味;而老舍的语言较多京味京腔,善用儿化字、拟声词,有人间烟火气。郁达夫长短句相结合,而老舍多用简洁朴素的短句。郁达夫,爱故都的秋透彻的清、静、悲凉;老舍,爱北平的真切、自然、朴素。郁达夫,表现出的是文人的典雅味;老舍表现的是平民的朴素情。

问题二是对问题一的延续。语言不同,深层体现的是两位作家身份地位、审美倾向以及情感诉求的不同。郁达夫是江南人,写的是对都城的爱。而老舍,是北平人,体现的是对家乡的爱。他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果贩此起彼伏的“果赞”歌中。郁达夫,欣赏未成熟时的“枣子颗儿”,侧重对枣子颗儿的形状“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叶子是“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冷色调、是不饱满的青涩。而老舍,侧重描绘果子成熟时的形状,“葫芦形的大枣”,再加上“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黄的红的鸡冠花”,是暖色调,是丰收愉悦。对于郁达夫来说,故都陷落,是锥心之痛;对老舍来说,北平陷落,是家园丧失。

三、多篇群文阅读:散点激光式

不同作家对同一物象的描绘文章,我们可以进行对照阅读;同一作家对不同季节的描绘文章,可以进行散点观照。郁达夫关于春夏秋冬分别写了三篇文章,是《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从秀丽富春江走出来的郁达夫特别善于把握水的意象:春天的水,秋天的雨,冬天的雪。

1.问题链设计

问题一:关于《江南的冬景》第8段所引的诗歌,作者为什么弃用孤独、寒冷、贫困、衰败特征的字眼,而选用明亮、温暖的诗句?问题二:关于《故都的秋》,作者处在欣喜的情境下,为什么却把秋写得如此悲凉?参看写作背景,1934年,有好友林语堂相伴,有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相携,七月尽情享受青岛的碧海蓝天,八月会晤故交旧友。问题三:关于《钓台的春昼》,春天原本是百花盛开热闹非凡的季节,作者为什么描写钓台的春水是冷寂、阴森、孤绝的?联系钓台题诗,理解诗人的情感。

2.设计意图

三个问题,分别指向三篇文章中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江南的冬景》,1935年12月,在家国沦亡,小民乏食,路上交通断绝,日兵在山海关整军的日子里,作者或许是用诗意的美丽抵抗风雨如晦的现实吧。《故都的秋》,北平故都,风雨飘摇,秋的悲凉情境,与作者内心的心境相契合。秋的悲凉情境,又与作者的审美趣味相契合。作者深受日本的物哀说影响。物哀说,以寂静、恬淡、残缺为美,以死亡为美。《钓台的春昼》,1930年底“左联”的全体盟员大会,竟然通过了开除郁达夫盟籍的决议。11年前,创造社就是在郁达夫的寓所成立的。郁达夫深感不满的是左联的“左”而“不作”倾向。“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表现出他的哀痛愤激。三个问题,由景及人,让我们对郁达夫这个人的理解走向全面,走向立体。

趣,是观照的手段方法;味,是文本的意味、情感和情趣。通过金三角模型的焦点烛照式、两点对照式、散点激光式阅读,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刻,对作者人格的理解走向立体,对文化的理解走向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中学

猜你喜欢
钓台枣子郁达夫
树上的枣子有多少
盘点使用并继竿时与“坐”相关的装备
贵人
浙江严子陵钓台文化景观变迁探析
巧算枣子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秋风起,枣子甜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峰巅枯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