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杰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之一,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赋分高,但考生答题情况不如人意,答题的套作化、模式化是罪魁祸首。答题套作化、模式化危害之大,身处其中的师生感受最深,但高考高利害的现实场景,迫使不少老师不得不带领学生一头扎进模式的题海中,摸爬滚打,久而久之,师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自觉不自觉地就让自己变身成为了“别里科夫”。据统计,大多数考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扎堆趋中,得分率一般在50%左右,2020年高考文学性阅读(小说与古诗)赋分24分,在评卷尺度“大放水”的背景下,福建省得分仅14.27分,得分率59.45%,《2020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学科评价报告》对此的表述为“胡乱套答,与文本没有关联”“陷入类型小说的套路,不能就文本本身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陷入答题套路,内容空泛”。可以说,答题套作化、模式化业已成为阻碍学子鲤鱼跃龙门的坚冰。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该如何打破呢?
一、考的角度:建构与课程标准大体一致的测评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后,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合理测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众目聚焦的议题。可以说,目前的考试命题必然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此,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一文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
杨教授认为,命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题目,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学科核心素养不同于固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性的学业成就。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建构依据,深刻反思当前双向细目表的不足,构建整合真实情境、课程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框架。
换句话说,命题的生活化、情境化、陌生化将是今后考生一道道绕不过去的门坎。“解铃还需系铃人”,创新题型是打破模式答题的利器,我们欣喜地看到,命题者正在做出持续努力。
1.生活化
当前,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作文写作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已然成为师生共识。而在阅读教学与检测中,根据语文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采用生活化的命题方式,注重勾连生活,导向语文教学,逐步解决大多数学生语文“活用”能力弱的问题,也开始成为当今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2020年全国1卷第9题简答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这种“阅读+写作”的题型就是语文试题生活化的体现。这道题,表面上是依据小说的内容,对题目所给的论点“冰山理论”进行“证明”的理论鉴赏题,实质上也是议论文的写作题,以小说的内容为例证,以所给的论断为论点,自己加上论证综合分析,生活化、实用性气息浓烈。同样,2019年全国1卷小说阅读第9题“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亦是这种命题生活化的表现。
2.情境化
按《课程标准》理解,生活情境指的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语文有关的问题。比如2021年名校联盟校高三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就是设置一种生活情境来考查学生对文本特色的理解:“某杂志将本文在其‘粮史故事栏目中予以转载。假如你是该杂志的编辑,请写出转载的理由。(6分)”不少考生认为,这是一道结构不良试题,因为这道题太开放,考查转载理由,不知如何切入答题,而常见的结构良好的试题,一般设问清楚,并会给出具体的答题路径。
3.陌生化
试题的陌生化指向,是命题者有意“将熟悉事物陌生化”的体现,在这里,“熟悉的事物”是指考生们已经习惯了的文本样式与设题方式;“陌生化”则是命题者通过对文本的选择、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题干的编制,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陌生的感受,增加考生对考题的感知难度,延长考生的思考时间,从而达到离散考生、服务选才的目的。
总之,我们可以判定,考生如果继续套路化、模式化答题,将无路可走,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转移到确实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上来。
二、教的角度:建构与命题专家深度研读相匹配的能力体系
众所周知,教考一致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以考定教”“以考纠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这样,关注试题的生成过程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说来,专家命题时,总是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本特色,因文设题,并提供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的拟定不说挖空心思,力求文质兼美,亦是集思广益的智慧结晶。且不说命制“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的当下试题,即便是专家命制的一般性试题,要让考生在考场上这个特殊的空间和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上,对答案拟制的完美度上,与命题专家高度趋同,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何况“专业化”程度的加强,所以,学生回答命题专家命制的高考试题时,难免左支右绌,答非所问,而情急之下,套路化、模式化应对便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八省联考卷《秋雨》,第8题“服饰细节的暗示性”,第9题“情感氛围的表达”,这两道题的设题指向为读懂小说,能否读懂小说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指针。对此,考生们纷纷喊难。
第8题,命题者希望考生能读懂小说的一种表达方式,即通过两个人物的服饰描写来暗示人物命运结局。这是对小说阅读素养的检测,这种检测,唯有经历长期的文字飘香、文学浸染,唯有读懂了小说的这种言说方式,才有可能理解小说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件,都是有目的有价值而不是随意性的存在物,这一点对于长期浸淫于套路化试题的中学生来说,是特别困难的稀缺思维。
第9题,命题者希望考生通过“情感氛围”的理解,達成指向文本的理解。但在命题实践中,稍有不足,命题者不恰当地使用了“如何”这个字眼而没能给出具体的路径,而恰恰表达情感氛围的方法路径多之又多,而且有些似是而非,这种指向宽泛而又模糊的命题表述就必然导向答题的模式化。命题者预设的考生答题角度是小说的“叙写角度”:①用律子的命运来表现;②用降火的幻影来铺垫或渲染。而考生只能从模式化的思维路径中找到“表达方式角度”进行套作:比如虚实结合,比如意象的象征,比如细节描写,比如对比衬托。学生的这种套路答题给不给分?不给分,这道题就成为一道废题;给分,就助长了套路化。
那么,如何建构与命题专家深度研读相匹配的能力体系?关键路径便是教师要当好“读书种子”。
高考试题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是与“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遥相呼应的。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1卷刚一揭晓,“冰山理论”的考题就获得众多掌声,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高考命题的破冰之举,由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向现代小说理论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可是从考生答题情况看,饱有这种文学理论修养的考生少之又少,得分普遍不高。
在“三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便成为了一个硬指标。从阅读量看,新教材要求的读书量大增,新教材初中三年就要求学生读36种书。从阅读范围看,新教材一个任务群,三五篇课文,就可能要求师生围绕某个专题深入研习,教师不读更多的书,不找很多资料,不涉猎许多相关知识,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对此,专家给中学语文老师制定了一份读书计划,设计为三个圈,一是“通识圈”,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二是“拓展圈”,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三是“专业圈”,即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希望有所研究、有所发现的那些专业书。笔者相信,“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多读书,多学习,不仅能站好新形势下的课堂,也能引导学生答好新形势下的语文试题。
三、改的角度:建构灵活执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的评分体系
一方面,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大多为主观表述题,考生想要得到小题满分很不容易,即便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准确、到位,可由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形成的答案,很难与集思广益、简洁连贯、逻辑缜密的参考答案高度吻合,这就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认定为概括不全面、层次不清晰、表达不简洁,从而得个平均分数。另一方面,目前高考阅卷大多是网上评分,每小题至少由两位阅读老师共同评判,这里暂且排除评判过程中的随意、亵玩态度,即便完全出于公心,可考生的回答是主观的,阅卷老师对考生答案的理解也是主观的,而参考答案又是客观,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公正必然带来实际上的差异误判,而影响到考生的最后得分。
以2021年3月福州質检第8题为例:小说开头与结尾提到城南装裱店店主,请简要分析其好处?(4分)参考答案提供了两点: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故事完整;②引出装裱侯的故事,衬托装裱侯的成长。
请看一名学生的答案,得分3分:(1)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紧凑;(2)情节上,通过城南店主态度的一起一落及装裱侯的态度,突出装裱侯自强而温和善良的性格;(3)主旨上,加深读者对装裱侯成长历程的感知,深化文章传统技艺“艺”“心”俱备的主旨。再看另外一名学生的答案,亦得3分:(1)引出装裱侯的故事,并见证其成长;(2)通过人物巧合性的出场,增强文本的戏剧性效果;(3)城南店店主前后态度对比,前倨后恭,提示主题。
客观地说,福州卷提供的答案,第一个要点是不准确的,“小说开头与结尾提到城南装裱店店主”,有结构上呼应的用意,却没有使故事更加完整的效果。从叙事学理论说,城南装裱店店主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有导引、对比、陪衬、见证、提示等诸多功能,唯独没有“使故事完整”的功能,把次要人物的叙事功能硬往结构上、情节上、主旨上去靠,去拟制答案,这不能不说是个瑕疵,客观上还起到助力套作的“帮凶”作用,不免让人噓叹。这也就是套路化答题与精细化答题在最后的分值上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
但是我们务必要看到,当精细答题变得浮躁的时候,当套路应对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时候,当更多的师生开始不注重答题质量的时候,大量的套作化答题就会掩盖数量本就稀少的佳作,最终,劣币驱逐良币,让师生对备考的关注点集中到题型的应对上,而不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文本的理解、赏析和能力点的训练上,这样整体备考环境将变得恶劣不堪,备考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而不可自拔。
在此,笔者呼吁,要建构灵活执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的评分体系,要给答题有个性理解、有准确领悟、有鲜明亮点的考生应有的礼遇和奖励,不能“严格”有余,一切按参考答案而来,表述不够一致时,一律算错,似是而非时,一律为非,这样阅卷似乎是公平了,可考生的智慧光芒就被浇灭了。
(本文系三明市新高考改革研究专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语文试卷的分析与前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G-1839)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