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伟 管琴 李守宏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大的满足,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口腔科的关注越来越多,同时口腔科当中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也越来越高[1]。近年来众多医患纠纷事件中,医务人员在医学处理上并无过错,却在医患沟通上有或多或少的不足[2]。尤其是对于口腔科患者来说,由于接待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患者的职业、文化水平、性格特点等均有差异,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做好医患沟通,才能有效避免发生医患矛盾[3]。有调查表明:患者和临床医生都认为诱发冲突的主因是沟通不足。因此,医患沟通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4]。同时,良好的医患沟通也是患者、医生及医院、社会等层面的共同需求。文章旨在分析全方位医患沟通对改善口腔科医患关系的作用,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年抽取100例作为研究样本,2017年1—12月设置为常规组,2018年1—12月设置为观察组。常规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观察组男性55例,女性45例。常规组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为(33.56±2.78)岁,观察组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为(33.23±2.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纳入标准:符合WHO诊断标准的牙髓炎或尖周炎[5],需要根管治疗;患者无认知、视听功能障碍及其他躯体和精神疾病;配合良好,能够坚持治疗。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无认知思维障碍,并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患牙病损严重,需拔牙等其他治疗方法。患者思维及表达有障碍、配合差,不能坚持治疗;不同意参与本研究。
治疗干预方法:入组患者每次就诊均由同一名医生和同一名护士接诊。两组均予根管治疗术,其基本治疗步骤包括:开髓失活、拔髓、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窝洞充填或冠修复。为保障一致性,本研究由两位职称相同(主治医师),工作年限相近的医生负责。两组均在完善的检查基础上,给予简单解释,请患者填写治疗需求调查表。
常规组沟通方法由医生根据自我工作实践与交流经验决定。步骤大体分为:(1)研究开始前组织医生交流沟通经验与技巧。统一沟通方法。(2)初诊时向患者解释该疾病的危害,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步骤,费用,结局,大体费用,注意事项等。(3)复诊时,询问患者对此有何疑问,并回答。大体解释本次治疗内容,尚需步骤与费用。(4)治疗完成时,询问患者对此有何疑问并回答,请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该项工作由护士负责)。
观察组方案:(1)根据前期拟定的医疗语言世俗化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根管治疗整个流程进行学习,组织演练,预实验。形成沟通规范化流程,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则需要根据相应的沟通流程进行沟通,确保能够与患者展开良好的沟通。(2)人员培训。参与研究的成员利用场景模拟等完成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沟通流程相关规范、沟通技巧的应用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等,在接受培训之后还要通过一致性检验,经检验之后即可与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确保两名实施者的临床评价结果可靠。(3)综合评估: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天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对疾病的知晓度、心理状态、承受能力等,结合患者的综合评估内容制定相应的沟通技巧与沟通内容。(4)非语言沟通:沟通除了语言沟通之外还有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包括肢体沟通、五感沟通等,医生可通过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等方式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在日常询问当中,医生可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场,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心理需求等,在患者有倾诉欲望时医生应当认真倾听,通过共情、沉默、点头、微笑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自身在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有意识的发现患者隐含意思;同时也可通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5)语言沟通:语言沟通不仅仅是沟通患者的病情与治疗方案,还包括患者的治疗方案,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评价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患者会综合治疗难度、治疗价格等方面的因素,从而选择一个最符合自身情况的治疗方案,因此医生不但要将患者的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还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对疾病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医生需要将各种治疗方案的作用、效果以及后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以便让患者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便于患者做决定;另外,医生也要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宜给予患者过高的期望值与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实事求是。(6)院外随访沟通:在患者治疗周期结束之后,医生可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了解到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遵医嘱行为,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在交流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措辞,采用温和、耐心、亲切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电话回访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在5~15 min为宜,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可1周回访1次,了解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也要指导患者积极做好院外的口腔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回访沟通时需要把握好沟通时机,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与认知度。满意度:治疗完成后请患者填写满意度量表。内容包括次数、费用、治疗舒适度、易用性、病情解释程度、技术水平。计分为不满意1分;较不满意2分;基本满意3分;较满意4分;满意为5分(对应1~5选项)。总分数达24分以上为满意,满意度=(较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数×100%。认知度:在治疗前后要求患者进行认知度考核,两次考核内容不同,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认知度越高。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例(%)]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认知度为(72.53±6.29)分,常规组为(72.59±6.48)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6 4;P=0.947 1);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认知度为(89.24±4.16)分,常规组为(77.16±5.4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57 8;P=0.000 0)。
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单一的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在患者接受诊疗过程中,不再只看重其临床效果,而是有更多的考虑因素,如医疗费用、预后效果、护理服务水平等,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矛盾,则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不但对患者本身的疾病不利,还会影响到医院的声誉[6]。在口腔科的医患沟通过程中,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而如何做好医患沟通,是医学界都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7]。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双方在知识背景、专业领域的不同、医学知识等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使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在沟通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想法[8]。医生在使用专业术语与病患沟通时,虽然医生觉得很简单,容易理解,但患者及其家属难以理解,从而对医生产生误解[9]。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在沟通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从个人经验建立的自我图式出发,选择与自身经验相匹配的信息进行优先加工,从而产生注意偏向[10]。在患者就医过程中,患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选择性注意,例如:心态较好的患者会认为自己的并比较轻微,只要接受医生的建议就可以得到临床效果[11];但心态较差的患者则会报以悲观情绪,在口腔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无法接受昂贵的医疗费用,同时后续如果出现并发症则有较大的可能性产生医患矛盾[12]。
世俗化,本意是指现实政治社会逐渐摆脱宗教控制,日益走向去宗教化、非神圣化、理性化的过程[13]。将其应用于口腔科医患沟通当中,就是指医生通过大众化、世俗化的语言与患者探讨患者的疾病与治疗方法,便于患者理解,打造医师讲得清,患者听得懂的医患沟通模式[14];在这一沟通模式的基础上,医患沟通变得简单化、清晰化,患者可以准确理解医护人员传递的信息,医护人员也能够将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通过医患互相努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创造双赢的局面[15]。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全方位医患沟通能够缓解口腔科医患关系,对提升患者满意度与认知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