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1-08-26 08:52沈燕
求知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预学延伸比较

沈燕

摘 要:教师在课前预学、课中比较及课后延伸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掌握必要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导图指引,学生可以把准思考的方向,拓展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并在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预学;比较;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15-02

一、课前预学——导图引路,把准思考的方向

预学,并不是个新鲜词汇,是以往我们在语文课前一直强调与贯彻的内容。它是高年段学生主动认知的需求,是进入新课学习的前提。不难发现,统编版高年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幅普遍变长了,难度加深了,要求思考的范围更广了。因此,预学任务也不再是以往的只着眼于读通课文、写好字词等基础性内容的布置上,仅仅是在简单的内容上重复,当学生需要独立面对阅读文本时,便有种无从下手的挫败感,而且长期这样操作,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此,我们的预学设计注重思考梯度,能让高年级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中,真正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一)参照文本思考题,梳理故事情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高年段学生对叙事性文本,要弄清事情的梗概,脉络走向。统编教材叙事性文本的课后习题中都涉及了说清楚故事主要内容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末思考题为切入口,设计预学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预习,课前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听课的效果才更加显著。比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复述故事,先要明白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能用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缩写故事。在新授《猎人海力布》一课前,教师可以根据第一个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在预学单上搭建导图框架(如圖1),学生根据提示信息,补充空缺处。有了明确的图示,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导图梳理,从海力布角度概括小标题,这样,在此基础上讲清故事也就不难了。

除了利用这种气泡图梳理故事情节,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线性推进的形式梳理。如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第一个思考题“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给了(如图2)这样递推式的导图模式,依据首尾两个内容的提示,学生预学时就能着重于2~5段的默读,并用四字样式概括内容。

(二)挖掘隐藏资源,让学生充满期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们需要挖掘文本中潜在的资源并进行课前导引,以便学生头脑中有初步的认知,获得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比如,故事发生的背景、作者的资料等都可以运用导图连接,这可以杜绝纯文字介绍的单调。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加入了名著,编者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各取材一篇,略读课文《红楼春趣》中出现了繁多的人物,且以女性为主,了解故事的内容,需要在课前对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在预学单上借助图表分步设置(如表1),有了文中人物的查找与身份的核对后,教师可以提升难度,完成图3的人物关系图。这个前期的铺垫,对于新学名著,特别是比较晦涩难懂的《红楼梦》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有了导图的指引,高年段学生的语文预学便不再流于形式,可以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教师提高挑战性,设置难关,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攻克难关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课中比较——导图促思,拓展思维的深度

(一)善用同一文本中主客体的比较

所谓“主客体”,即隶属于同一文本内,对出现的不同人物、景物,或者是主要段落与次要段落的比较,以此凸显某个事物(人物)的特点、品质、精神等。我们可以引入组合圆的图示,使学生在填写过程中清晰思维,也使文本所要展现的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如图4所示。

面对不同的文体,恰当运用合适的导图进行文本主客体的比较,能够发挥导图的最大作用,同时使课堂阅读有趣、有效。以《清贫》为例,方志敏与两个国民党士兵之间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刻画是显见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揣摩,则是需要学生静心思考的。如若在课堂提供这样的比对方式(如表2),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良好学习情境中,静心阅读文本二、三部分,圈画关键词句,并有感而发,写下可能的人物心理活动,以此体现革命人物身上的清贫本质。

(二)勾连同一主题中“阅读链接”的比较

纵观高年段语文教材,每册安排了三分之一篇幅的课后“阅读链接”或者“资料袋”。它们可能是同一作者对这个主题的一个感悟,可能是不同作者关于这个主题的不同体裁的文章的节选。这样的编排能促使学生运用课上习得的方法,多角度比较阅读,以便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军神》中,沃克医生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对病人称呼、心理、态度等有一系列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前后比较,学生再自读阅读链接中的《丰碑》,也从“情节发展线、情感变化线、人物认知线”这几个角度去对比阅读,圈画出关键的字词,进行梳理,确保前后衔接恰当(如表3),通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可以获得深度拓展,在文字表达时,学生就会全面深入。

三、课后延伸——导图寓情,创新思维方式

(一)借助图示,归类整理

在复习阶段的归纳整理环节,思维导图可视为得力的助手。它联结已知,并将旧知和新知串接起来,避免了知识碎片化。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已学,重构遗忘的部分,以此提高复习效率。

对于故事性文本的复述,从简单复述、有序复述、详细复述继而生动复述,这个过程,教师借助图示能使学生层级性地进行实践,使模糊的概念结构化,使抽象的文字表象化。学生可以在多次体验过程中,获得自信,并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

(二)打破常规,兼容并蓄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了“扩展阅读面”的要求,并且对课外阅读总量也有数额的下限规定。这就必然需要学生海量阅读,扩大阅读面。让高年段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我们已经践行多年。我们常配以相应的阅读学习单,作为检测学生阅读质量的依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难以创新。因此,我们要抛开既定的阅读单,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建构导图。如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梗概学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整书。有的学生结合鲁滨逊的漂流经历,画了线性图,还配上了适宜的插图,以使图示丰富美观(如图5)。有的学生根据人物特性绘制角色地图,设置情节梯,并根据故事人物心情的起伏绘制了心情温度计(如图6)。此时的导图是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融合自己的情感表现出的智慧的结晶。

总之,将思维导图引入阅读教学中,可以使师生的教与学的过程更鲜明、显见,教师合理解读文本,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导图教学的设计、补充与完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能使他们在良好阅读氛围的熏陶下,在独特的阅读体验中,实现多方面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俞海强.借助图式表征 优化阅读教学——以人教版《最后一头战象》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4).

[2]吴秋琴.思维导图: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路径——以四年级下册《母鸡》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3).

作者简介:沈 燕,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预学延伸比较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