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环境、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助推作用,使其在理解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有效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及系统性,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具体生动的练笔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使其体悟人物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文体;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2-0072-02
引 言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其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小说,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情节和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刻画了一位可歌可泣的老支书的形象。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智慧,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而结合文本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本课核心教学内容[1]。
一、多角度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篇课文虽短小,但耐人寻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结合山洪的暴发、群众的惊慌失措来理解老支书的言行举止,从而真正明白老支书所说的话、所做的决定都是有深意的。
(一)关注环境描写,感受形势的危急
课文开头、中间、结尾都写了雨、洪水、桥。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雨、洪水、桥的语句,并使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把山洪的来势汹汹表现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慢慢与文本交融,对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从而理解山洪来临时的可怕,同时也为理解老支书这一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
(二)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课文中有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关注印象深刻的语句,并结合情节写一写阅读感受。从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以看出,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老汉是与众不同的,他没有慌乱,沉着冷静;从老汉的“党员排在后边”及“可以退党”简短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在老汉心中,人民群众的安全高于一切,身为党员应该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从老汉“冲上去”“揪出”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在险情面前,老汉的一视同仁、铁面无私;而从“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又能感受到老汉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父爱。只有抓住细节描写的语句进行品读,学生才能品读出老汉举动背后的原因,真正走近老汉,而不是做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汉的所说、所做,老汉的形象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二、多层次情节对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说的一大特点是情节的一波三折,《桥》也有很多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老支书的形象逐渐丰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矛盾冲突,让学生感受小说的文体特点,借助对比这一方式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能够向思维的纵深处探究、发现,得到启示。
(一)对比一:洪水面前群众的慌乱、老汉的沉稳
课文开头用了很多文字描写暴雨倾盆、山洪势不可当,面对这一险情,人们是“惊慌的”,是“你拥我挤的”,还是“跌跌撞撞的”,大家都想逃。可在如此危險的情况下,有一个人的举止却是截然相反的,那就是老支书。他“站”在“没腿深的水里”,“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是“一座山”。学生不仅要发现“人们”与“老支书”面对山洪不同的表现,还要能说出这不同表现的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当学生领悟“老支书”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把人民群众的安全看得更为重要时,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才能得到发展。
(二)对比二:“党员排在后边”“党员也是人”
山洪来势汹汹,能逃生的只有那座桥。老汉必须当机立断找到合适的方式尽快让大家脱离危险,所以老汉做了一个决定;人民群众先撤退,党员排在后面。当老汉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出这些话时,队伍当中有人质疑,生死关头,谁都不想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早走一步早安全,靠后随时都可能碰上“死神”。面对质疑,老汉的应对就只有“可以退党”这句话,随后便没人再喊。这段文字很容易被忽略,但细细读来,能察觉到老支书心中的党性,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感染了其他党员,使其他党员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三)对比三:“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险情来了,人们都“望着老汉”。这一“望”写出了人们把生的希望都托付给了老汉,相信老汉会带着他们脱离危险,所以作者写“他像一座山”。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是沉稳、坚毅的一座山。而到了人们排队过桥时,老汉揪出插队的小伙子,此时“他凶得像一只豹子”,为何此处写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豹子行动敏捷、速度极快。在形势那么严峻的情况下,老汉不容许任何人破坏他刚定下的规则,一旦队伍再次变得混乱,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老汉变成了“一只豹子”,只为给人民群众争取逃生的时间。学生只有弄清作者前后比喻的意图,才能真切感受到老汉身上的党性。而在这样一步步剖析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四)对比四:老汉对小伙子的两次“吼”
如果读小说时我们只感受到老汉身上的党性,那这个人物就被神化了,会显得很不真实。而当我们对比老汉先后两次“吼”小伙子时,这个人物形象就变得鲜活、真实了起来。他是有血有肉的,他的身上不仅有党性,还有人性。他第一次“吼”小伙子,是因为小伙子插队了,破坏了规则,在人民群众面前老汉必须一视同仁,即使插队的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也得“揪”出来,这体现了老汉的党性,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徇私情。而第二次“吼”小伙子,是因为老汉只是一位父亲,他完成了身为党员的使命,只想在最后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对比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两次“吼”的差异,“吼”的动机不同,“吼”的目的也不同。这样的对比,能促使学生发现老汉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他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老支书,还是一位爱子心切的平凡父亲。
三、多方位感受文体特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桥》是一篇小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环境描写所反映的形势危急,还要感受多重矛盾冲突中老支书形象的一次次丰满,但只做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整体看待环境、情节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以后阅读小说打好基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小说作者为什么到最后才揭示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关系?能不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前置?课文快学完了,再读课题,你又有哪些收获?”这样,学生会再次思考课题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课题的领悟,从而深刻化领悟课文主旨。
(一)厘清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到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环境、情节及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三条线同时推进,让学生清晰感知到随着洪水的越升越高、越来越危险,情节中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人物形象也越来越立体。环境、情节和人物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也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情节又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小说文体的特点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理。学生以后再读小说时,便会自觉地把目光聚焦在三要素上,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及小说所表达的主旨。
(二)结尾的出乎意料
小说不仅有三要素,还往往有出乎意料的结局。许多经典小说的结尾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桥》到最后才说出了老汉与小伙子之間的关系,原来他们是一对父子。那能不能把二人关系的揭示前置呢?放在老汉揪出小伙子那部分可以吗?让学生去讨论、交流,通过假设、对比,学生就能理解这样的安排会使读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情感冲击,再联想老支书之前的“揪”“吼”,对老支书的敬意便又加深了一层,从而再度体悟老支书的崇高境界。关系的揭示如果放在前面,就无法起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三)丰富课题内涵
在最后的教学环节,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回到课题,再度追问:“现在再来读《桥》,你对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刚开始读小说,学生认为那就是一座普通的桥,学完之后才发现,那是老支书为人民群众搭建的一座“希望之桥”,那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还是联结党员和群众的“感情纽带”。“桥”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无数像老支书一样的党员为人民群众冲锋陷阵、排忧解难,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人民群众才有了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本文以“桥”为题,其实也是在歌颂千千万万像老支书一样可亲可敬的党员。
《桥》这篇课文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朗读训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如读开头暴雨、山洪的语句,语调要低沉,语气逐渐加重,让人感受到灾难越来越近;读老支书做出“党员靠后”的决定的相关语句,要读得干脆果断,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容迟疑。
结 语
总之,在教学《桥》时,教师应结合小说这一文体,让学生从文本出发,感受山洪的汹涌;抓住细节描写,反复对比,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回归文本,回归整体,发现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结尾的艺术效果,再次体悟老支书的崇高境界。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文体特点,又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及系统性。
[参考文献]
高海林.刍议个性化语文阅读模式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22):29-30.
作者简介:李丹丹(1985.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