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不够完善,以致于不少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不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找不准定位,在社会上发展极为困难。作为培育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应当重视起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观,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与非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文章将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着手分析,进一步探究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路径。
高校就业率对高校建设发展起着直接性作用,更关乎到学生利益与高校能否稳定发展下去,就业可以说是学习发展的生命线。若是高校毕业生毕业便失业,在很大程度上会不利于人力资本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切实做好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过程的始终,如此,才能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提高高校就业率。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高校工作职责之一便是加强对毕业生与结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这是《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而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皆以建立起来,可实际发挥的作用却不大,究其根源,有些高校并未准确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指导观念有误区,其就业指导大都是流于形式化,进行表面性的工作,亦或是着重凸显就业指导行政职能,没能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基本专业水平、学习实践能力等状况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思想认知上不够准确,不少高校没能将就业相关知识充分融入到学生课程中,仅有辅导员或相关行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就业知识灌输,使得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了解不够准确。
其次,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大都局限于让学生掌握求知技巧与招聘需求信息,以及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形势。在为学生讲授这些内容时,基本都是将学生都集中起来,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然后开办就业动员会或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并未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展开专门的辅导与咨询,无差别式的就业指导,显然无法满足个性就业。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者并未全面掌握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等讯息,高校就业信息搜集方式缺少多元化,以致于搜集到的就业信息过分分散化,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最后,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并不高,且结构不够完善,缺乏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团队。一般高校的就业指导团队以院系辅导员与校就业部为主,这些人员本身从事管理学生的工作,并兼任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其工作形式基本存在是上行下效的状态,因其本身事务性工作繁多,实战经验并不多,很难抽出时间精力去专门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们的就业,关于不同专业面试技巧、岗位实战工作等大都只是纸上谈兵,指导效果可见一斑。
二、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路径
(一)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意识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发展,高校教育水平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步朝着世界化标准前进。高校是培育不同领域人才的实战基地,高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立足人本理念,顺应顺带发展潮流,更新就业指导理念,并统筹学校各个专业部门,充分展现就业指导成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业意识,以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高校需逐步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彻底革新传统的指导模式,不断优化教育指导方法。同时,还要紧跟大数据、信息发展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形式,为就业指导工作搭设平台,让各大企业与学生能进行线上或线下联系。还可借助校企合作等形式,定期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员或管理层到校开课,让指导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发挥双重指导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更为现代化、信息化与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当然,开设的形式力求多元化,可依托某节专业课或是讲座、实践活动等等,将就业意识贯穿于每个指导工作环节中。此外,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使得学生与网络的联系愈发紧密,大学生网上借贷现象不断,更有部分大学生参与赌博,不按时还贷等现象。在求职过程中,也发现了学生肆意夸大自身的实战能力,或是同时签署两份合同,又肆意撕毁合同等现象,显然违背了职业道德原则。为此,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者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指导作用,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融入到就业指导中,帮助大學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使其身心建康成长。
另一方面,开展就业指导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接受过程。即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更要提升其对就业指导的重视度以及就业需求,转变学生的被动意识,让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寻求就业指导。为此,高校还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践行,高校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下专业实践活动,如专业竞赛或是到合作企业体验专业岗位工作等,亦或是借助朋辈教育等形式,力求就业指导的多元化,不局限在某门课上,使就业意识贯穿于学生生活、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就业的重视度,从而化被为主,自觉接收有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辅导。
(二)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
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指导者与引导者的影响,学生实际就业能力与专业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等也都对就业指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业指导是需要全员参与的,不仅包含了辅导员、学生,更包括各学科的教师,其他行政人员等的参与,需要各学科教师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深入钻研本专业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以及日后就业,本专业所能从事的具体岗位职责等。
同时,高校可利用相关政策或是激励制度等,来激发专业教师的指导热忱,促使更多优质教师主动担起指导重责,基于专业视角,多方面地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培养等予以深入的指导。将专业与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比起单独的、无差别式的职业教育,显然结合式更具有效性,且对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本专业在社会上的实际应用、当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等也要详细说明,可通过专业实训或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在校实验基地培训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