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基于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了解,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将相关理论知识转化成外在实际行动与内在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8-0045-02
引 言
现如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其核心素养最主要、最直接的载体。但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核心素养,为将来成为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道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各项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内在修养。其具体包括尊老爱幼、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助人为乐、刻苦勤奋、无私奉献等,并且能够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与人沟通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凡事都要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为善,从而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中[1]。在目前的社会中,很多人忽略了道德修养的问题。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一个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有底线”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的与道德素养相关的内容。教师应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对道德修养内容渗透较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谈论自己知道的道德修养内容有哪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是道德修养,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法治观念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尤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各种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这不仅给社会环境带来诸多不和谐因素,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普遍缺少法律意识与自我约束意识,加上家长疏于管教,导致一些学生任意妄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真正肩负起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任。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总结反思等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常识,让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可触碰的法律底线,进而使其从小就树立起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2]。
目前,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有些信息是正面的,而有些信息是负面的。由于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法治意识淡薄,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形成错误的法治观念。基于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和事件,并围绕这些问题和事件展开探讨,让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进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家国情怀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不足,外加父母娇生惯养,在考虑问题和待人接物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虑到他人的感受,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对整个集体构成何种影响。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在内心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远大理想。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各项能力、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正确引导。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中,不论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没有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3]。
比如,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时的安排较少,导致教學时间无法得到保证;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落后,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学生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可有可无;学生家长更没有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很少提及这一方面内容,而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孩子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成绩。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建设正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一)学校加大教育力度
首先,学校要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除了每周至少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外,还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对其进行扩充,确保教学工作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其次,学校要组织各学科教师共同建立起道德与法治教学网络。具体来说,就是在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等课堂上,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全面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多方协同配合的教学体系,使道德与法治教师摆脱“孤军奋战”的局面,以此保证教学成果的最大化[4]。
例如,在教学“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一内容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与美术教师协同配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捡拾落叶,再挑选一些具有利用价值的叶子制作成创意画或者手工作品。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又使其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及审美水平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