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畏 贾红杰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高专技能竞赛资源转化的现状和问题,以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为例打造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模式:搭建平台,多方位开发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特色;拓宽视角,多维度开发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途径;建立多主体、多方位的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评价体系,以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竞赛资源转化 电力技能竞赛 转化模式 技术平台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150-03
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各高职高专院校应高度重视竞赛资源的转化,通过对竞赛资源展开提炼和整合,形成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拓展性的资源转化成果,并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實践实训,引入课程教学,服务相关专业建设,以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服务区域经济,支撑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一、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的现状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以下简称电能计量竞赛)已举办了三届,在全国电力类、水电类和机电类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为了让电能计量竞赛的成果惠及更多师生,从竞赛准备开始就进行了竞赛资源转化的尝试。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竞赛团队以专业建设成效为总目标,从开发竞赛资源和转化竞赛成果两个方面着手,制订融入电能计量竞赛要求的电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竞赛资源转化模式及其评价体系,基本形成“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格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电能计量竞赛资源的转化和成果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电力、水利电力以及机电类高职高专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电力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了电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的具体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缺乏特色。不同职业院校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文化习俗、民族特色和专业方向等皆不相同,不同赛项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过程中对上述特点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转化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系统设计,尚没有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完整的转化体系。二是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途径单一。大部分的转化还局限在课堂教学或教学资源部分,对设备、人力和技术等资源的转化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或者受限于费用和管理机制等原因而无法实现转化。一部分教师还满足于直接将赛项的形式和内容引进日常教学的方式,对竞赛中精益求精的理念及工匠精神的挖掘和提炼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竞赛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进一步拓展。三是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效率相对较低。需进一步加强技能竞赛成果展示和资源转化平台建设,完善竞赛资源转化机制和评价体系。
三、打造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模式的实践
(一)搭建平台,多方位开发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特色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西南宁,具有近海、近边,沿江、沿线“两近两沿”的地理优势,同时具有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民族特色,拥有多种民族文化习俗。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能源电力专业为特色和优势专业,在面向东南亚、融入“一带一路”建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从最初的设计到实施过程再到反馈评价均需考虑上述特色并予以充分结合,方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电能计量竞赛资源的转化采取多方位开发的方式,从竞赛选手风采中融入民族特色和民族习俗,向师生传递民族文化;通过对竞赛项内容进行挖掘和整理,以专业为特色融入精益求精的电力工匠精神培育,以传递行业动态为载体融入“一带一路”建议,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胸怀。通过整合竞赛资源中的企业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结合广西经济发展规划和“两近两沿”的地理优势,设计开发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促进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拓宽视角,多维度开发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途径
1.将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
竞赛项目内容和竞赛指导经验可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利用竞赛设备对未能参与竞赛的师生开展教学,模拟竞赛项目训练,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
2.将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内容
竞赛规程是竞赛组委会邀请各高校、行业和企业的专家,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共同制订而成的,包括竞赛的宗旨、内容、技术规范、技术平台、评分标准和评分方式等,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将电能计量竞赛的规程内容转化为电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技能竞赛的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模式,还可将其作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等。
3.将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为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电能计量竞赛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企业动态,将优秀竞赛选手作为榜样,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和电力工匠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的任务。电能计量竞赛中成绩优秀的作品,也可以作为样板转化为教学内容,给学生一种直观感受,体验竞赛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实训项目的设置也可以融入电能计量竞赛资源中的思政元素。一是通过竞赛项目的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与调试过程中体现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弘扬工匠精神、迈向制造强国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二是通过对实训室风险辨识、管控和规章制度的中心思想的详解,把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引申为治国理念的根本所在;三是通过电能计量装置发展历程的展示,引入“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以及科技进步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四是通过互感器检定过程对操作细致程度的要求,引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培养一种电力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五是通过防反窃电案例的分析入手,提倡学生崇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4.将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电能计量竞赛的试题库资源可以转化为电力专业课程教学的习题和试题库,对其进行技能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之后,顺利融入课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平台中。而竞赛试题的评分标准,则可以转化为课程的考核标准,作为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依据。
5.将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为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
充分利用竞赛中的企业资源和校企合作经验,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资源的校际和校企之间的共享,包括竞赛设备借用、竞赛内容培训和经验交流等。
6.将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为高级专家人才资源
竞赛专家和裁判资源转化为专业指导委员会,竞赛聘请的专家和裁判组成员,均由全国各地参赛单位的高校和企业推荐的非参赛单位人员,再经过竞赛组委会审核而组建专家组和裁判组。所有成员都具有一线工作经验,而且都曾经有过策划、举办、参与或执裁电力类技能竞赛的经验。因此,竞赛结束后,仍可继续聘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7.将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为研发中心
提供竞赛设备的企业,可以转化为校企合作的对象。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依托学校建立的教师工作室,与企业共研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角色互相转化,推行双师制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教学合作和技能人才共育力度。
(三)建立多主体、多方位的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评价体系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易学、易懂、易上手的目的,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围绕“有效性、实用性、先进性”三原则来设计,构建了多主体多方位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评价体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入手,从竞赛设备的利用率、教学方式变化率及行业内参与率、师生收益率等方面来评价电能计量竞赛资源转化成果。
1.设置学生收益率指标
主要是对高职院校专业的参赛学生和非参赛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情况对比。参赛学生和接触或了解过竞赛赛项的学生,都计算在收益学生群体当中。因此,对于某一次技能竞赛,学生收益率指标为参赛学生和接触或了解过本次竞赛赛项的学生总数,与所有专业学生总数的比值。对于参赛的学生,获得奖次的等级越高,其收益率也应该越高。所以,对于不同等级的竞赛,给予的权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可以设定国赛的一、二、三等奖的权重分别为10分、9分、8分,省部级竞赛的一、二、三等奖的权重分别为7分、6分、5分,地厅级竞赛的一、二、三等奖的权重分别为4分、3分、2分,校级的竞赛获奖权重均为1分。
2.设置教师收益率指标
主要是对高职院校竞赛指导教师和未参与指导学生参赛的教师之间的收益情况对比。指导学生参与竞赛的指导教师和接触或了解过竞赛赛项的教师,都应该计算在收益教学群体当中。因此,对于某一次技能竞赛,教师收益率指标应为指导学生参赛和接触过或了解过本次竞赛赛项的教师总数与专业所有教师总数的比值。教师收益率针对不同情形的教师群体有不同的权重。比如,直接参与指导竞赛学生的教师,按照其所指导学生的获奖等级加以不同权重,具体权重数可参考学生收益率中的权重分配比例。
3.设置竞赛设备利用率指标
主要是评价技能竞赛的硬件资源的利用率。竞賽设备利用率的高低,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竞赛设备资金投入的回报率以及教学设备管理水平情况。具体数值,可以从使用设备授课的学时数和使用设备的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计算。首先,在一个教学学年内,以教学学时为计算单位,使用竞赛设备授课的学时总数与该专业课程总学时数的比值;其次,是以使用竞赛设备学习的学生总人数与该专业的学生总人数的比值来计算。
4.设置教学方式变化率指标
主要是评价竞赛的内容被作为项目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案、教材或者混合式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的占比情况,以及与教材或平台所有教学内容的占比情况对比。在电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电能计量竞赛内容,对其各项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施保障以及毕业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修改的篇幅与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一个比值。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项与竞赛相关的条目数,除以同一项的总条目数。教案、教材、教学视频、微课和PPT等教学资源,都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编写和制作的。因此,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计算竞赛相关内容与所有资源的比值,应与上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计算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5.设置行业内参与率指标
主要是评价业内参赛情况,通过计算业内参与竞赛参赛队总数与业内所有学校总数的比值,从而判断竞赛对业内乃至社会的影响力的大小。通过举办竞赛,可以提升承办单位在社会的知名度,还可以提高其对行业的影响力。
上述五个“率”的数值越高,则说明竞赛的资源开发与转化的效果越好,有利于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以赛促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高职组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5).
[2]宋海强,刘勇,马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资源转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10).
[3]李瑜芳.基于能值理论的高职技能大赛资源转化率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
[4]周令芳.高职高专电力技能竞赛资源转化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4).
[5]李薪茹,王松岩.大赛资源转化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
注:2020年全国电力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高专电力技能大赛资源开发与转化模式的研究”(20202019);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思政专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电能计量》专业课建设与实践”(2020SZY03)
【作者简介】吴 畏(1966—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技术、高职教育;贾红杰(1979— ),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