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欣
【摘 要】本文阐述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促进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步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改革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意义,认为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教学内容的互补性是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切入点,并从构建融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提升融合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师团队的思政教育素质水平三方面提出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校 体育课程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104-03
课程思政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依托思政课程教学,还应从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入手,挖掘其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切入点,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将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不仅是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和扩充,也是增强思政教育实践素材丰富性的有效手段,两者的融合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步发展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有利于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形成对体育课程学习意义的认知和理解,而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是实现“健康中国”总目标的重要条件。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教学的性质和要求,并切实提升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是开展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合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身体健康状况是学生学习和提升自身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基础,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也会成为其个人发展直接的阻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课程虽然在高校教育阶段不属于核心类课程,但其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当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实现了融合,体育课程教学也就有了更为专业和系统的思想指导。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专业体育运动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切入点
(一)两者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从体育运动训练的角度分析,到了大学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的规范要求和运动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精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体育精神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所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体育运动精神层面来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核心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具体到体育课程教学上,则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勇于拼搏、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思政教育中,对学生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的培养也是一项核心教育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体育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两者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从“思政课程”的角度来看,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往往面临较大难度。而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其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找到可作为实践教学素材的内容,为两者的融合搭建适当的桥梁,从不同的侧面发挥两者协同教学的优势和作用。例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政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与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体育运动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认识到竞技只是激发运动潜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不应只关注竞技比赛结果的胜负,而更应重视总结和分析,找到个人在运动竞技中失败的原因和个人运动能力方面的薄弱点,从而为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运动能力打好基础。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这方面的融合教学属于对学生面对失败的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属于学生思政课程中与其个人成长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在开展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可将体育竞技比赛作为实践性素材。
三、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构建融合教学体系
构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体系,应在尊重专业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从体育品德、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多个维度构建融合教学体系,综合体现休闲体育、运动健康的核心素养,实现“健身育人”。在编制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时,应围绕课程思政目的,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融合教学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从体育课程常规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首先,适当在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中融入一部分思政课程的内容,如在理论教学环节融入一部分关于体育精神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且注意以体育教学为切入点做好教学的规划和安排。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体育课程教师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认识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局限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素质提升方面,而应从更广泛的范围起到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作用。其次,在日常体育项目训练环节中,如在运动项目正式开展前期对学生实施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为准确地了解个人的身体素质水平,确立科学的身体素质提升规划,更有助于学生本着科学的态度参与体育运动训练。最后,在第二課堂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中融入休闲体育、运动健康的核心素养培养,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
(二)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提升融合教学效果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要最大化地实现体育及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除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还要注重开发和利用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具备对新的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敏感性,并同步具备应用先进教学工具的能力。另外,学校方面也应从客观条件的创造角度出发,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社会层面的资金与资源支持,为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更为充分的实际条件。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发展理念,新时代高校体育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兴起,并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和体育活动中。许多高校开始尝试使用第三方研究机构提供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体育运动服务体系,为有效管理体育教学过程和目标,设计闭环式智慧校园体育服务系统,如图2所示。应用智慧校园体育服务系统开展相关的体育课程教学、体育锻炼监控、线上测试、健康评估等内容,能帮助学生巩固体育理论知识,弥补学生在体育认知上的不足。
(三)提高体育教师团队的思政教育素质
提高教师团队的素质是体育课程的教学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体育课程的教师团队来说,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只需要达到指导学生完成体育达标训练并传授不同类型的常规体育运动方法即可,但在体育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背景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需要进行转变。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体育运动指导能力,更要重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并就其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时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辅导。这是树立学生体育运动训练信心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切实解决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有效路径。因此,高校要针对教师团队开展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方法。同时,对教师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评估,通过训练和考核的方式保持教师良好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状态。
综合分析可知,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性与可行性,体育教师应认清两者融合发展的趋势,并且在课程教学各环节进行落实,努力达到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4).
[2]王钰,孙延林,戴群,等.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1).
[3]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
[4]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视[J].江苏高教,2018(12).
[5]韦泽红.合力树人:新时代高校课程育人整体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6]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
[7]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1).
[8]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20(4).
注:2021年度桂林旅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游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2021XJJG025)
【作者简介】邱 欣(1972— ),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在读),桂林旅游学院休闲与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