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也呼唤着各科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也需要响应号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讲解教材内容转向结合背景知识的深入讲解。尤其是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下高考不再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而是更多地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进行考查。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教育为主,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在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现状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關键词: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5-0063-02
高考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决定学生的高考水平。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将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己。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缺乏对背景知识的充分解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枯燥无味的教学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时变革教学模式已经是时代赋予的庄重使命。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背景知识的解读,有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教学中进行背景知识的解读,有利于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材内容是枯燥的文言文知识,这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会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阐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以背景知识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丰富课堂内容。其次,背景知识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教材内容不是教师要讲解的所有内容,教师的讲解过程需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更加宽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最后,与背景知识相互结合的课堂教学也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背景知识中往往蕴含着课堂所学内容的创作背景和写作动机等内容,借助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创作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借助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也能够深刻理解文字的创作时代和所要反映的社会现实。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重背景知识的解读。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情感的认知都只会浮于表面,或者以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来说没有丝毫的提高,也丧失了新时代教育的意义。因此,新的时代特征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背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对开展背景教学的策略进行把握。
二、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教学目标,对背景知识内容进行选择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引入背景知识的讲解,需要教师对教材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挑选。毫无疑问,一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将是一个庞杂的体系,这其中包含着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选取的背景知识应该是对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有所帮助的,在教学中进行这些背景知识的讲解,将能够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消除时代隔阂。
例如,教师在进行《琵琶行并序》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就需要注意对背景知识的解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高山流水”这样一个知音难觅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故事中对《琵琶行》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其次,在正式开始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行”这样一个文言文体裁,即“铺叙性质的歌辞”,让学生在以后遇见“行”这样的体裁时也能够有着手之处。随后,教师需要对文章作者白居易进行介绍。《琵琶行》是白居易著名的两篇感伤诗中的一首,符合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创作理念。同时,教师可以以白居易的创作理念为题,展开叙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叙述的事情,并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教师可以介绍其创作《琵琶行》的背景,即白居易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途中遇到了同样不幸的琵琶女,顿有知音之感,于是创作了这一首著名的《琵琶行》。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解读,学生能对白居易和《琵琶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结合学习情况,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今天,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各个学科摒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在主张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才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心,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教师在进行背景知识的讲解时,也需要注意将学生当作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在新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以话题和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赤壁赋》这一篇文言文的讲解时,就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将所要学习的《赤壁赋》这一篇文章与之前学生接触过的苏轼的其他文章相联系,需要在课件中总结学生之前接触过的苏轼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在被贬黄州时期,苏轼主要的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三篇文章的情感变化,自主探究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的情感轨迹,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有更多的参与感。作为一篇气势恢宏的“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着重介绍这篇文章的体裁,同时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引导学生自主朗诵和课堂展示时,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朗诵的技巧进行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在《赤壁赋》中苏轼有几次明显的情感波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为什么喜”“为什么悲”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自主地从文中寻找答案,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苏轼的乐观与豁达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苏轼的个人魅力。
(三)明确教学意义,贴近教材讲解背景
背景知识的讲解是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掌握背景知识的讲解,不代表教师需要对所有背景知识进行机械的讲解,教师所讲解的背景知识一定要贴近教材本身。许多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在教学中进行背景知识讲解的必要性,但没有摆正态度,单纯为了讲解而讲解,并没有对所讲解内容的意义进行思考。这种盲目的讲解,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为学生增添了更多的学习压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离骚》这一内容的讲解时,更需要对背景知识的内容进行选择。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准备的背景知识应当以作者屈原的生平为主,或者与楚辞这种有着深远意义的诗体有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以端午节的来历为题联系到屈原投江,从而引出《离骚》这一篇屈原的绝世之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屈原的生平进行讲解,着重在屈原的变法图强和遭小人陷害上,方便学生在学习《离骚》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原文的一些内容进行理解。在文学成就上,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即楚辞。关于楚辞的文学常识也是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讲解的内容。而许多教师在进行《离骚》教学时,大篇幅讲解了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添了更多的学习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掌握讲解时机,保障学生有效吸收
教师的背景知识解读应当以能被学生较好的吸收为目标,而不是以讲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为目标。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说是复杂无比,教师选择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应当细而净,避免庞而杂的教学。同时,教師在进行背景知识解读时,也需要注意插入的时机和氛围。教师课堂的连贯性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过于生硬地引入背景知识,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出现恍惚,进而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兰亭集序》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正式教学环节开始之初,即在介绍文章标题时,就应该引入关于“序”这一体裁的讲解,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兰亭集序》是一篇山水游记,整体相对自然和活泼,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背景知识补充的时候不能够过于生硬,需要注意整体的课堂氛围。《兰亭集序》的作者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介绍作者的过程中,必然要强调其书法成就,因此,在学习环节开始时,教师也需要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功底。《兰亭集序》中蕴含着王羲之对生死观念的探讨,其中也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背景知识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新课改时代的新要求,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着帮助作用。同时,教师在开展背景教学时也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策略。教师要选择合理的背景知识,选择正确的讲解时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新芳.浅析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9):53-54.
[2]李 正.高中语文教学呼唤历史知识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3):48.
[3]丁红艳.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的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7(8):26-27.
[4]赵晓梅.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背景知识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2000(2).
作者简介:沈亚琴(1990— ),女,安徽阜阳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