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飞
摘 要:小练笔以其灵活的习作形式成为了作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把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作为小练笔的素材,能让学生把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练笔;乡土文化
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配套练习《语文作业本》共安排了7个小练笔,用以拓宽题材,激发与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创作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的自然风光及夹带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风民俗、特色美食,是每名学生耳熟能详的,也是小练笔里最接地气的创作资源。下面,笔者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谈谈乡土文化与小练笔的融合。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采撷乡土文化资源
1. 走进美景,激活生态资源
仙居县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如永安溪畔的中国最美绿道,令人心驰神往的神仙居,神秘的天然氧吧淡竹原始森林,油菜花节上争奇斗艳的稻草人等。通过开展“打卡仙居十大美景”活动,让每名学生在任一景点拍一张照片,并在照片背面用一句话表达景区的美。有了这样的亲身感知,学生写出的话语总是栩栩如生,能让人身临其境,心向往之。
2. 拓宽途径,汲取人文资源
(1)感受家乡的历史、变迁。
仙居县因为大型水库的建设,出现了比较多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因为居住地的变迁,对集镇的兴起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感受特别深刻。笔者以“变迁”为主题在班级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讨城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的变化,感受家乡不断发展的美好生活,从而体会祖国的繁荣富强。这些素材,正好是《语文作业本》第三个小练笔——“写写身边的新鲜事”。
(2)体验家乡的民风民俗、特色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刺无骨花灯,极具民俗风的板凳龙、叠罗汉表演,《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的仙居烧饼、八大碗,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仙居杨梅、安岭薯条、溪港溪鱼、湫山山茶油、上陈蜜橘等,无不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契合当前的网红经济,笔者通过让学生打卡“仙居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八大美食”等系列活动,了解地方文化传承与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学会在独特的乡土文化中捕捉习作素材,这样创作出来的小练笔淳朴质厚,充满着浓浓的乡情,更增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 资源共享,建立乡土文化资源素材库
在系列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生对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逐步有了亲身的感知。这时,笔者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自备素材积累本,并将它取名为“微生活”,专门用来记录仙居县各地的风景名胜、民风民俗、特色美食、民间故事、俗话农谚等。再安排每周一节课的积累本展示,每周一次的班级朋友圈发布,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不断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素材库。
二、融会贯通,寻求乡土文化与小练笔的契合点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后,教师可以把语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地方文化与小练笔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素材,以及体验的历程和人文的熏染。
1. 关注学情,让乡土文化走进学生的小练笔
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四年级学生写话的愿望不断增强。但是,如果没有习作素材的积累,靠凭空想象的话语总是干瘪而空洞,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就必须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表象材料。而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两个,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对书本等画面的认识。因此,笔者设计了上述一系列实践活动,并根据班级不同地域学生的学情提出分类要求,让学生在观美景、尝美食、品乡情等各种体验活动中,通过语言表述和文字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小练笔的任务,这样的小练笔既有血有肉,又不失兴趣。
2. 把握时机,让乡土文化融入学生的小练笔
春季的油菜花节、夏季的杨梅节、秋季的丰收节,都是学生拓展知识、感受各种乡土文化的渠道,除了这些颇具时节气息的素材,笔者还特别关注当地的地方文化。例如,在教学《语文作业本》第四个小练笔“对生命的思考”时,这个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这时,笔者想到了仙居县正在开展的“慈孝仙居”活动,其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最美男生曹贵林,边读书边照顾脑瘫的母亲。这不正是身边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认识吗?于是笔者把握时机,适时开展了以“我身边的慈孝故事”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然后再进行练笔。
这是班级里一名学生的小练笔。让我们把镜头对准岩弟叔叔。岩弟叔叔家装上空调了,这成了我们村的一个大新闻。因为他家经济比较困难,平时非常节俭,谁都没想到他家会舍得装空调。我本以为他是为自己装,可到他家一看,却发现装着空调的竟是他妈妈的房间。当我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妈身体不好,夏天太热了,整天躺在床上太难受了,我想让她舒服点。其实,我们知道他自己也特别怕热,但是他却首先想到了老人,这一份惦记就是“孝”。这样接地气的小练笔,朴实却又紧紧扣住了“慈孝”的主题。
3. 适时评价,让乡土文化与小练笔走向和谐
以乡土文化为素材创作的小练笔,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很熟悉,笔者就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的活动中。对小练笔的内容、选材、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小练笔进行提炼、补白、续写,让语文习作能力在这样的圈圈点点、修修改改中发展与提高。作后评讲是在小练笔评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练笔的评改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改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优秀的小练笔,笔者每天晨读课前5分钟,都要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结合他们对素材的真实感受,在朗读中体会真情实感,借此提升他们的创作动力。
总之,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人文资源,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让乡土文化与语文小练笔美丽邂逅,让小练笔绽放出浓厚的乡情,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达到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启迪. 论綜合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00(4).
[2]朱水根. 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