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伟,田 博
(1青岛大学医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2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3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分裂症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的特征,给家庭、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医疗负担[1]。目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是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2-4]。低剂量氨磺必利主要阻断突触前D2/D3多巴胺能受体,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高剂量选择性与边缘系统的D2/D3受体结合,改善患者阳性症状,是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之一。有研究显示,氨磺必利比帕利哌酮、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更易导致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升高[5-6],还常导致体重增加。而阿立哌唑则很少出现该副作用,Labad等认为阿立哌唑是抗精神病药物致高PRL血症的首选干预药物[7]。因此,本研究采用阿立哌唑干预氨磺必利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和体重升高,观察其效果。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11月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或者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③女性;④年龄18~45岁。排除标准:①严重兴奋激越者,或者有严重自伤、自杀企图者;②基线血清PRL水平>25 ng/ml;③正在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等影响血清PRL水平的药物者;④有妊娠计划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⑤伴体瘤、下丘脑病变、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神经系统、血液、原发性闭经或继发性闭经等躯体疾病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A组):平均年龄(29.3±7.8)岁;平均病程(21.0±17.8)个月。对照组(B组):平均年龄(28.5±7.6)岁;平均病程(22.2±17.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前2周两组均口服氨磺必利,200 mg/d起始,根据个体耐受情况逐步加量至800~1000 mg/d,原则上在2周后不再进行剂量的调整;A组在氨磺必利治疗2周后加用阿立哌唑,起始剂量为5 mg/d,逐步加量至10 mg/d。治疗周期均为8周。研究期间不得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及抗抑郁药物,禁止使用电休克治疗。在研究开始前、2、4、6、8周末于早上7点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PRL,同时进行体重指数(BM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为减少女性月经周期激素波动的影响,每次采血要在月经结束5 d内;若患者出现月经延迟的情况,采血时间间隔4周后进行。
1.3指标评定 ①精神症状:采用PANSS评定,用30个基本条目组成3个分量表,即阳性、阴性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以及3个补充项目评定攻击危险性,每个条目均为7级评分,从1~7分,按精神病理水平递增排列。②BMI。③血清PRL。
2.1两组不同观察点PRL水平情况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PRL水平在2周末均开始升高(P<0.01),B组在各观察点持续升高;A组升高至4周末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见表1。
2.2两组各观察点BMI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B组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至第8周末达到最高(F=6.32,P<0.01);A组各观察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72,P=0.54)。见表2。
表2 两组各观察点BMI比较
2.3两组各观察点PANSS情况 两组第2周末PANSS总分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观察点的阳性因子、阴性因子、一般病理因子及PANSS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两组各观察点PANSS因子分及总分的比较分)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临床以药物控制为主,氨磺必利可阻断边缘系统、纹状体神经元突触后多巴胺受体,减少多巴胺相结合的位点,从而有效治疗该病[8],但易导致高PRL血症和体重增加。阿立哌唑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及5-羟色胺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通过其多巴胺激动剂效应,可减弱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对下丘脑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作用[9],从而抑制氨磺必利诱导的PRL继续升高,并逐步减低血清PRL水平;可减弱氨磺必利与边缘系统的D2多巴胺能受体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食行为紊乱,减少体重增加。本研究将二者合用,结果表明,B组PRL水平在各观察点持续升高,A组升高至4周末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B组BMI持续升高,在8周末达到最高,而A组各观测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阿立哌唑对氨磺必利诱导的女性PRL及体重增加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除了第2周末PANSS总分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观测点PANSS阳性因子、阴性因子、一般病理因子及PANSS总分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氨磺必利联合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比单用氨磺必利并没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阿立哌唑可显著降低氨磺必利诱导的女性精神分裂症血清PRL升高和体重增加,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