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丽娜
(泾川县人民医院,甘肃 泾川 744319)
冠心病中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动脉冠状粥样斑块破裂[1],血小板聚集在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将冠状动脉管腔阻塞,引发心肌缺血坏死;此外,冠状动脉痉挛或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可引发心肌梗死[2]。心肌梗死多表现为胸骨后疼痛[3],硝酸酯类药物及休息后并不能缓解,病情进展较快,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4],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目前临床通过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干预,本研究采用连续性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探究其应用价值。
泾川县人民医院于2018 年2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70 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连续组和常规组,各35 例。其中常规组年龄45~72 岁,平均年龄(58.74±4.26)岁;男21 例,女14 例;体重58~70kg,平均体重(65.13±5.25)kg;病程3~7 年,平均 病程(5.12±0.56)年。连续组年龄43~75 岁,平均年龄(58.96±4.28)岁;男20 例,女15 例;体重56~69kg,平均体重(62.54±6.27)kg;病程4~8 年,平均 病程(5.31±0.61)年。2 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经相关检查,符合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心功能为Ⅰ、Ⅱ级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不稳定血流动力学、严重心力衰竭患者;(2)合并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合并凝血障碍、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患者。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连续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护理,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指导:(1)连续性护理小组成立,包括2 名普通护士,1名主管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日常生活指导、饮食干预及康复措施;(2)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方案,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生活环境,制定管理方案及疾病知识学习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发病原因、病情进展、自我管理方式等内容,关注患者出院后的医嘱依从性行为;(3)干预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协助患者认识到疾病日常生活中的诱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方案,如积极鼓励患者戒烟,住院时绝对施行戒烟措施,出院后帮助患者制定戒烟计划,以电话随访方式监督并了解患者戒烟情况;(4)限制患者进食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少食肉类、全奶制品、食物内脏,遵医嘱使用降脂药物,限制钠盐的摄入;(5)进行每周1 次的电话随访,每次超过15min,每两周应与患者当面沟通一次,每次超过20min,以更好的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情况,指导患者日常出现的疾病相关问题,观察患者病情,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就医。
(1)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记录并对比2 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VAS 评分总分为10 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高;(2)西雅图生存质量评估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5]、治疗依从性,SAQ 评分包括5 个维度、19 个条目,从心绞痛稳定状态、身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等方面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越差。评估患者依从行,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依从性越好;(3)焦虑状态,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评估患者焦虑状态,两个评分均包含20 个条目,每项均有“无或偶有”“有时”“经常”“持续”四个时间频度,进行相应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以及graphpad prism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描述,检验采用卡方(χ2),以α=0.05 为检验水准。
治疗后,2 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连续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比较()
表1 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治疗后2 组SAQ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连续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依从性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连续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SAQ 评分、治疗依从性比较(,分)
表2 SAQ 评分、治疗依从性比较(,分)
治疗后,2 组SAS 评分、S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连续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分)
表3 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分)
心肌梗死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8]。心肌梗死常合并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高危因素,故需口服多种药物进行长期治疗,但是其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除此之外,心肌梗死的治疗费用较高,因此患者常常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9]。故如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在临床上愈来愈受重视。患者在出院时身体并未完全恢复,继续进行护理干预非常必要。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可避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传统护理模式仅限于院内护理服务,对患者进行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及医嘱执行等相关护理措施[10],但是出院后护理指导即出现断层。特别是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差、抑郁、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差。
连续性护理为住院护理的一种延伸,为患者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护理方案,能够将引发本病的高危因素找出并提出护理方案,能够对患者遵医嘱行为、饮食及依从性进行干预[11],在患者康复护理中起重要作用。有效的连续性护理能够实现护理连续性及合作性两个特点,对并发症较多、恢复时间长的患者较为适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性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后,2 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提示连续性护理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其他研究亦发现,连续性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有效减轻心绞痛疼痛感、减少发作次数[12]。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2 组SAQ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连续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依从性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连续组明显高于常规组。提示,连续性护理用于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连续性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自我护理能力;同时对患者使用心理干预疏导负面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组SAS 评分、S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连续组明显低于常规组。提示连续性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可能经过连续性护理的患者对疾病知识较为了解,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强,因此抑郁焦虑情绪较轻。
综上所述,连续性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及焦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