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盈 吴自强
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脾胃科,广东韶关 512026
慢性萎缩性胃炎系消化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胀、嗳气、反酸、纳差、消瘦、贫血等,目前病理上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于胃黏膜上皮导致其反复炎症损伤,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若进一步发展至肠上皮化生甚至上皮内瘤变,则被认为是癌前病变[1]。西医药在如何抑制和逆转萎缩及肠化等病理方面,始终无确切的手段,鉴于本病病程缠绵,复发率高,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其治疗仍是消化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本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脾胃气虚、浊瘀阻络,治疗当以健脾益胃、活血解毒为关键,故博览古方化裁而成健胃消萎方。本研究将探讨健胃消萎方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韶关市中医院收治的8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韶关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的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2],所有患者经Olmypus 290 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的标准:①参照《中医内科学》[3],符合“胃脘痛”或“胃痞”的诊断;②中医辨证则依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辨证属脾胃气虚、浊瘀阻络者。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浊瘀阻络证型;③年龄18~65 岁;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依从性好,可配合相关试验用药及检查。
1.2.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溃疡、重度异型增生或疑似肿瘤恶变者;②既往有胃部手术史者;③近半月内服用过任何与本病治疗相关的药物(如保护胃黏膜、制酸药物等);④伴有严重心脑血管、呼吸、泌尿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⑤合并语言障碍、精神疾病患者;⑥准备怀孕、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⑦近期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杭州胡庆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40003,生产批号:2006687)治疗,每次4 片,每天3 次,餐后口服。
治疗组给予口服健胃消萎方(方药组成:五指毛桃30 g,党参15 g,白术12 g,石斛10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15 g,薏苡仁15 g,莪术12 g,三七10 g,白芍15 g,鸡内金15 g,白芨12 g,陈皮10 g,甘草6 g),统一由韶关市中医院煎药室提供,煎药机煎煮后用无菌塑料袋包装成每袋100 mL,每一剂药代煎复煎至两袋,早、晚餐后30 min 温服。
两组患者均治疗3 个月,服药期间嘱患者畅情志,调饮食,禁烟酒,禁辛辣刺激、腌熏及生冷之物,并禁止服用其他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
1.4.1 中医证候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和《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制定中医证候量表,所有中医临床症状按无、轻、中、重4 个等级分别记0、2、4、6 分,舌脉象各计1 分,于治疗前后进行详细记录。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结合临床症状判断,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表2);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表2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4.2 胃黏膜病理积分按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6]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分级的标准,规范选取胃窦大小弯、胃体大小弯以及胃角等部位的5 块胃黏膜标本,其中胃黏膜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按无、轻、中、重4 个级别,积分各记0、1、2、3 分;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则按无、轻、中、重4 个级别,积分各记0、3、6、9 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记录,分数越低症状越轻。
1.4.3 胃镜及病理疗效标准参考《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5],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胃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程度以评估胃镜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萎缩、肠化、炎症等分布情况以评估病理疗效。痊愈:内镜检查见胃黏膜炎症消失或降至轻度,病理检查示萎缩、肠上皮化生消失;显效:内镜检查见胃黏膜病变范围减小>3/4,病理检查示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较治疗前改善至少2 个等级;有效:内镜检查见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病理检查示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较治疗前改善至少1 个等级;无效:内镜检查见胃黏膜病变范围无改变甚则加重,病理检查示腺体萎缩、肠化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4 安全性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予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等相关安全指标检查,若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如实记录并予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病理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病理积分及总积分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仅黏膜炎症、炎症活动性、萎缩积分及总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萎缩、肠上皮化生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积分的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积分的比较(分,±s)
组别黏膜炎症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总积分治疗组(n=4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1.85±0.10 0.55±0.12 10.65 0.000 1.58±0.64 0.60±0.12 8.03 0.000 5.43±0.30 2.43±0.43 10.01 0.000 5.20±0.36 4.20±0.47 4.03 0.000 14.03±0.73 7.33±1.01 13.03 0.000 t 两组治疗前比较值P 两组治疗前比较值t 两组治疗后比较值P 两组治疗后比较值1.87±0.10 0.40±0.09 15.58 0.000 0.15 0.878 1.47 0.152 1.65±0.11 0.78±0.09 8.54 0.000 0.49 0.628 1.04 0.305 5.33±0.29 4.20±0.47 4.39 0.000 0.23 0.822 3.17 0.003 4.95±0.37 4.73±0.41 1.78 0.082 0.44 0.661 2.89 0.006 13.73±0.78 10.08±0.92 14.94 0.000 0.21 0.835 3.11 0.003
治疗组的胃镜及病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两组患者胃镜及病理疗效的比较[n(%)]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安全指标检查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和腹泻各1 例,2 例症状均轻微,可自行缓解,均不影响治疗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难治性消化疾病,目前全球患病率约为33%,近年来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严峻的工作压力,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7]。本病发病机制繁杂,有研究认为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低下、年龄、精神、遗传、叶酸缺乏等多种因素相关[8]。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补充消化酶等方法来缓解消化道症状,甚至针对病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来直接干预治疗,但这种具有癌变倾向的慢性疾病的治疗远达不到理想[9]。祖国医学立足于整体观念,着重辨证论治且标本同治,药物不良反应少,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脾胃之病多从虚而化,而脾胃虚弱正是本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复加饮食劳倦所伤,脾胃受损,致使中焦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湿邪内生,蕴久而生浊毒;脾胃虚弱则气血不旺,气虚易成血瘀,浊毒与瘀血胶着不化,日久伤阴,胃失濡养,损伤胃络,血败肉腐,渐而成萎。由此可见,本病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为本,浊毒、瘀血为标,正虚、浊毒、瘀血三者贯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10-11]。健胃消萎方为吴氏“金木齐芳斋”之验方,具有健脾益胃,兼祛痰化浊、祛瘀解毒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浊瘀阻络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方中五指毛桃又名“南芪”,健脾补肺、益气化湿,党参健脾益气,益胃生津,两者合用补气助运以培中宫,白术健脾燥湿,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茯苓甘淡性平,与白术合用健脾渗湿以祛脾之所恶。石斛养胃生津,补五脏虚劳羸瘦;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薏苡仁利水渗湿、清热排浊,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七活血化瘀,与莪术同用以加强祛散有形之邪;三七、白芨合用以活血敛疮生肌,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鸡内金和胃消积,陈皮理气消滞,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扶正与驱邪标本同治,共奏健脾益胃、活血解毒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五指毛桃、党参、茯苓、白术等都有一定的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作用[12-14],另外白术和白芨还能调节胃肠和促进胃黏膜修复[15-16],莪术、三七不仅具有广谱抗肿瘤、抗炎镇痛作用,还能增加胃黏膜血液循环以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17-18]。由于时间、经费、人力等条件的限制,暂未能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治疗观察时间也偏短,研究结果比较局限,对健胃消萎方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是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综上所述,健胃消萎方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修复胃黏膜、逆转腺体萎缩以及抑制肠化,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