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生态环境局兴义分局 晏富恒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中根据流域特点,将西江上游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安顺,云南文山、曲靖的沿江部分地区作为规划延伸区,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跨区域、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特色旅游区,使之成为中国区域旅游改革发展的重点,此项改革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不同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如何解决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成为国内学者的关注点,跨区域的旅游系统相较于相对单一的景区或旅游地更加复杂,探索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位的相关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旨在探索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以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关于生态位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将生态位运用到旅游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市场关系、资源评价等方面,国内则主要以生态位概念和相关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生态位测评等方面为主。对于生态位如何定义、测量和预测生物生态位的争论一直存在,最具有代表性、目前认可度最高的是的是Grinell[1]、Elton[2]、Hutchinson[3]三位学者对生态位下的定义[4]。在旅游应用研究上,国外的营销人员长期以来一直主张使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市场,Bajocco等人分析城市化轨迹的生态位[5],Milne和Mason提出衡量竞争强度和识别竞争子市场的新方法[6]。在国内,黄芳最早提出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7],此后的研究中,不同区域范围以及跨区域的旅游研究是生态位的重点应用领域:省域范围内研究[8,9]、经济大区研究[10,11]、特殊区域研究[12-14]。
综合来看,目前的研究多以定量分析为主,方法上也多为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测评,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两江一河流域旅游生态位评价体系,在生态位测评的基础上,将测评结果与ArcGIS技术相结合,对两江一河流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跨区域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的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根据朱春全提出的生态位态势理论[15],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的旅游生态系统中,各地区(城市)在区域旅游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受到过去积累的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市场占有量、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对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地区(城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反应了区域旅游生态位也符合生态位态势的演变规律。因此在对旅游生态位进行测定时,不仅要测算城市的本底状态,还要测算城市在整个区域内的影响力和本底状态的变化趋势,每个旅游地(城市)各项指标的生态位,计算公式为:
其中,i,j=1,2,…,n,Ni为地区(城市)的旅游生态位,Si为地区(城市)的态,Pi为地区(城市)的势,Sj为地区(城市)的态,Pj为地区(城市)的势,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
将以上计算结果带入以下公式,计算地区(城市)各个维度的综合旅游生态位:
其中,Mi表示地区(城市)的旅游生态位宽度,Ni为每个指标的生态位,Wi为各指标的权重,旅游生态位宽度的变化范围为0-1之间。
从测算结果来看,两江一河流域地区各州市旅游生态位差异明显。其中,昆明市占据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具体来说,在旅游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维度的生态位占比都位列第一,综合旅游生态位值为0.152。
然后是南宁市和贵阳市,综合生态位值分别为:0.126、0.121,远高于其他11个城市。南宁市虽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维度上占据的生态位列第二,旅游资源生态位更是位列第一,但是生态环境维占据的生态位较小,影响了南宁市在整个地区中的综合旅游生态位占比。贵阳市的在旅游市场的生态位值较高,但在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占据上不具备优势。这三个城市的生态位宽度占整个两江一河流域地区的39.88%,在两江一河流域地区的旅游发展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黔南州、红河州、百色市位列第4、5、6位,这三个州市占据较大的旅游资源生态位宽度,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安顺市、曲靖市、玉溪市、黔西南、河池市、六盘水市等城市的综合旅游生态位值处于0.05和0.06之间,仅在部分维度上占据一定的生态位,从而影响了总体的生态位值;文山州和来宾市两个城市的综合旅游生态位值均低于0.05,在整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地对两江一河流域地区14个市州的综合旅游生态位进行分析比较,了解两江一河流域地区14州市生态位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结合测算出的旅游资源生态位、旅游市场生态位、经济发展生态位、社会发展生态位和生态环境生态位值,将各市州综合旅游生态位值导入Arc GIS软件中,采用自然断点法,对两江一河流域地区各州市旅游生态位进行等级划分。
两江一河流域地区各州市的综合旅游生态位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昆明市、南宁市和贵阳市,昆明市的综合旅游生态位在整个区域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南宁市和贵阳市,综合旅游生态位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与昆明市差异较小,三个城市在整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第二等级包括黔南州和红河州,综合生态位排名较高,分别位列第4、5位,是两江一河流域地区的次级中心;第三等级包括曲靖市、玉溪市、黔西南州、河池市、六盘水市、安顺市、百色市;第四等级包括文山州和来宾市,综合旅游生态位较低。
本文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在测评体系指标的选取上与前人研究有一定区别,将生态位测评结果与ArcGIS技术相结合,对两江一河流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但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对于研究的时间范围,仅选取了2013-2017年的数据资料,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生态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需要选择更长的时间区间或更多的时间段对生态位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链接
从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来看,形成的区域旅游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大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最早是在上海。当时之所以能够提出区域旅游,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那时我们已经在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区域旅游发展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东西,从世界上看,除了大国之外,很少有国家只考虑一国,他们必须考虑与周边的国家的联合。比如欧洲,国家比较多,交通方便,区域旅游自然发展。甚至一些大国,如美国的夏威夷,其市场主要不是依托美国本土,而是依托周围的市场,形成区域联动方式。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区域旅游的概念。
二是市场意识已经启蒙。旅游业在经历一段时期的发展以后,客观上产生了市场需求,所以提出了这个概念。
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因素。
第一是交通条件。那时从地图上看,区域旅游距离是很近的,实际上交通过程中时间的花费很多。从南京到上海坐汽车需要8个小时,而且很受罪,现在3个小时就可以到了,而且高速路四通八达。所以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只能是提出概念,还难以形成现实的产品。
第二是行政区划的局限。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行政区划的影响,使局限性非常突出,对区域旅游的发展造成一种制约。
三是市场的分割。市场的分割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那时的苏州就不大满意上海的客人,包括上海组织来的海外客人,在苏州玩了一圈后走了。苏州觉得是廉价出卖了资源,上海得到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