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 曹顺仙
摘 要:通过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探讨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相对成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主要学者群、期刊群及相对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内容已形成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以及危害研究、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新变化研究、以大学生和高校为重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研究、近现代史等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批判性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批判性研究等五大论域;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已由概念化步入规范化、综合化阶段,并呈现出五方面的时代特征和研究趋势:一是基于传播变化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领域;二是加强同其他社会思潮的交叉研究;三是加强从抵制到思想引领的治理思路转变研究;四是加强思政课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力度;五是系统开展“四史”研究。总的研究旨趣朝着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向演进。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方式;思想引领;“四史”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3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在当代中国影响广泛、危害极深的错误社会思潮颇受政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其学术研究伴随着对思潮的反思批判而日益系统和深入,论文论著等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其中不乏综述类文献,不过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多以内容分析为主,较少运用文献计量法,更少将两者相结合。1内容分析主要聚集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表征、特点、反制措施等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现状、动态、规律和趋势等分析有所欠缺。对此,本文侧重对知网、中文社会科学索引、读秀等数据库中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尝试将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总体状况、内容、进展和脉络等,形成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整体概观,指证其演进规律和趋势,进而对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一、文献统计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数据的收集和选择
基于本文研究主題,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为目标库进行文献搜集,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检索词,分别以“题名”“关键词”“主题”为检索项, 搜索年限为1978—2020年, 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文献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截至2020年8月4日,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检索词,关键词搜索结果为1 359篇,篇名搜索结果为1 083篇,主题搜索结果为1 720篇。同时,利用中国知网硕博文献库、读秀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等对文献进行补充,并对全部检索所得文献进行二次筛选,剔除了期刊主题介绍、征文启事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文献,最后确认的期刊文献总数为1 470篇,其中CSSCI论文507篇。1此外,博士论文2篇、著作20部。[1-3]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为了全面而客观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进行综合评述,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本文重点采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兼用Excel、CitespaceV、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系统综合分析。
二、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
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主要从文献增长规律、来源期刊规律和研究力量分析三个方面展开。
(一)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以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为依据,判断和预测相关主题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规律和趋势。[4]60以此综合1978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献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可以看出,发文累积量总体上符合普赖期文献指数增长规律,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科学知识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反映了研究的长足进步。同时,结合每年新增文献变化,近40多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978—2004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年发文量在0~8篇之间徘徊,文献数量少、连续性不强。(2)2005—2012年,共有131篇文章,占总数的9%,年均达到了两位数,表明学术界重视并开始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持续研究,尽管这种研究还算不上成果丰富。(3)2013年至今,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共发文1 312篇,约占总数的89%,年均约164篇。其中,2013—2016年为快速增长期,2017—2018年为发文高峰期,2019年增长趋缓。2020年1—8月,知网发文量也低于上年同期。
(二)来源期刊的规律分析
来源期刊的规律分析重在更加准确地反映科研的分化与综合情况。本文以选取的知网507篇CSSCI论文为分析样本,通过计量分析可知共有140种刊物发表过历史虚无主义相关论文,刊物的学科类别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就发文量而言,77种刊物刊发了1篇,26种刊物发表了2篇,37种刊物发表了3篇及以上。其中,8种刊物发文量分别达10篇以上(图2),合计发文数约占总发文数的48%。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这标志着核心期刊群的形成。
进一步对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37种具有一定连续性或典型性的刊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期刊在37种刊物中占约47%,综合类学报或期刊约占39%,历史学占比约8%,政治学、哲学、文艺学合占约6%。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期刊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方面占主导地位,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次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较为持久和深入,发文期刊也多为学术界认可的权威期刊。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其他学科专业期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探究有待深化和加强。
(三)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力量分析旨在回答研究的主要学者、主要机构等问题,亦可以作为我们在引进学术资源、开展合作、评估学术成果等方面的科学参考。[5]就研究学者而言,以普赖斯定律为判断标准1,通过Noteexpress软件,采取正规计数法即每位合作者统计一次,对本文检索范围内收录于知网期刊数据库的1 470篇文献进行作者分析,共有1 442位作者发表过与历史虚无主义有关的文章,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为梁柱,约18篇。根据普赖斯M=0.749(Nmax)0.5的杰出科学家公式计算,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主要学者的最少发文量不能低于4篇,具体统计结果参见表1。
由表1可知,历史虚无主义已形成一定的研究学者群,这些学者大多集中于党史党建、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毛泽东研究等研究领域。
在主要机构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以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较为持续的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相对成熟。主要体现在:一是已经形成由党史党建、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哲学、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等方向的专家以及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构成的研究力量;二是近几年文献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于2018年达到峰值;三是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期刊群,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四是研究的学科视角虽然多元但不失相对集中,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导,涉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等。此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艺学、传播学等学科也开展了一定的跨学科交叉研究。[6-10]
三、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时代特征和演进趋势
基于前文对文献增长规律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基本脉络,但要深入认识和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时代特征和演进趋势还需进一步探究。对此,我们采用共词聚类分析法,即“以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手段,将具有一定语义联系的词汇聚集起来形成类团,用以表达学科研究结构与研究热点”[11],同时,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的Timeline View功能对1978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可视化整体描述,参见图3。
由图3可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经过长时间的演进最终形成了10个共词聚类。通过对这些共词聚类的分析,大致可以描述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时代特征和动态趋势。
“微時代”和“传播”这两个关键词凸显了新时代以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新变化即传播领域。微时代在现代汉语新词词典被定义为“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 [12]。历史虚无主义正是随着这样的时代变化而发生了内容、形式、路径选择、传播领域的种种变化。对此,部分学者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等展开了研究,也呼吁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因素的影响。
“抵制”和“对策”这两个关键词表征着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时代要求。新时代之前虽有关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研究但并不突出。新时代以来“抵制”和“对策”研究在党史国史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当代史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深入展开[13-15],研究范围也拓展到网络空间和高校等。[16]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四个自信”成为关键词表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政治立场和学术方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否定“史”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摇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视角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学术研究须坚守一定的立场和方向。
“高校”表明了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和影响的场域及对象的变化。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重点对象。2015年“辽报事件”便是其中典型,暴露了部分高校老师歪曲历史,在课堂上一再抹黑中国革命、抹黑中国共产党。这对高校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历史观”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存在和泛滥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其根本清除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揭露和批判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历史观”。由此可见,以历史唯物主义形塑和建构关于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观念是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作为关键词的出现则有其理论必然性。一方面,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才能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和实质。[17]另一方面,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确立正确的历史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作为关键词出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进程中,深刻说明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的。例如,有研究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共同影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18]因此,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就绝不能仅满足和停留于“单打一”的研究。
综上,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经过40多年演进,目前展现出五方面的时代特征和趋势:一是加强了微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研究,以及基于网络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二是加强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研究;三是研究范围和对象向虚拟空间、高校及其活动主体拓展;四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方法论及本质进行深入批判;五是通过综合交叉研究进一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复杂性,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价值取向主导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学术方向。
四、结论与展望
(一)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概观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经过40多年的演进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核心期刊群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由“点”到“面”、由简单到综合、由浅显到深层的提升和拓新。从1978—2004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起步到2005—2012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系统批判,再到2013至今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全面、深入和专题化,形成了五大论域:(1)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及其危害的研究;(2)互联网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新变化的研究;(3)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研究,尤以大学生为重点对象、高校为重点场域的对策类研究;(4)对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思想等重点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5)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批判性研究。
(二)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发展规律
“科学文献数量的增长规律是由科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决定的,而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主要受两种因素制约:一是科学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二是科学所处的环境条件。”[4]58根据图1、图3以及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知识,1978以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规律可以运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来分析和推演,即科学发展过程简单来说是一个由“原始科学”转变为“常规科学”,以及由一个“常规科学”发展为另一个“常规科学”的过程。原始科学时期,各流派与科学家纷纷撰写文章参与讨论,因此,这一时期科学文献数量虽不大,但增长很快,其增长率近似一个恒量。这一时期文献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代表着新思想和新成果的论文不断出现。[4]59
反映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领域,便表现为1978—2016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累计文献的指数增长(图1)。“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已处于成熟和稳定发展时期,这时是新思想和新成果广泛应用并进行教育、普及和推广的时期。因此,文献数量庞大,每年增加的文献量也很大,文献增长率已减慢,数量趋于一个极值,文献增长模式由指数增长转变为逻辑曲线模式”[4]59。2016—2019年间文献增长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由“原始科学”发展为“常规科学”的态势。2016—2018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迅速增长并达到一个峰值,2019年出现下降趋势。这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削弱而是由“原始科学”发展为“常规科学”的反映,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将产生新的变革,同时隐含着影响研究方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的革命性变革使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政治因素成为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主导因素。与之相应, 1998—2016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处于“原始科学”期,2016年以后则呈现“常规科学”期特征。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十九大的召开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标志性事件。2012年党的十八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得到空前加强。与之相应,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迅速增强,文献数量和增长率都大幅提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与此相伴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献增长也于2017年左右进入逻辑曲线增长模式,进入新的研究阶段。
基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规律及其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以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未来将进入规范化、综合化阶段。具体来说,规范是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生成、社会基础、新的变化等进一步的研究,即对原有论域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则是指在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置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背景下,全面考虑各个研究论域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更好地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三)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 基于传播变化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领域
在传播媒介、内容、方式、途径不断翻新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不断深化历史虚无主义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更要不断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概念和思潮,有其发生发展的源流、土壤和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与此同时,时代变化和话语体系的改变也影响着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和研究。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就其概念而言,其诞生的原初语境与现在的语境并不相同,语境的变化使学者在概念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方面产生分歧,提出和运用的概念范畴也有所区别。[19-21]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提出并展开“认知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价值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政治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22];也有学者使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概括发生了新变化的历史虚无主义。[23-25]这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媒介、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同时也蕴含着不断加强和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领域的时代诉求。
2.加强同其他社会思潮的交叉研究
通过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演进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从一开始就与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等其他社会思潮相互结合[26];现有的研究也开始把历史虚无主义同新自由主义思潮、泛娱乐主义等相关联[27-28]。不过,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思潮在理论基础、历史渊源、滋生条件、相互作用、复合蔓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这不利于应对思想多元时代多种错误思潮相互裹挟并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危险。因此,加强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交叉研究,形成综合治理的思想文化策略,是现时代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实际需要。
3. 加强从抵制思想到引领的治理思路转变研究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研究是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重要论域。不过,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不深以及客观条件的局限,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策思路的研究多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抗性抵制思维,即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什么就驳斥和抵制什么。[29-31]2013年以来,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泛滥,党和国家从文化强国的高度,加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文化建设,加强了党史国史教育,通过以重大纪念日和活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讲历史等措施进行反制,进而实现从学术批判到意识形态斗争、从事实辨析到法律追责、从教育引导到规范管理、从破除虚无到确立自信的转变,有力地消除和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32]不过,要彻底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还需持续加强思想文化引领,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方法论体系,构建防范和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体制机制,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能力,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3]。
4.加强思政课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力度
高校和大学生作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重点场域与对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思政课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引领力。因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抵制和预防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蔓延的现实需要,是立足于主渠道主阵地与时俱进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需要。一方面,自1978以来,学术界先后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作用[34]、“历史反思与历史虚无主义”[35]、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进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36]、《中国近代史纲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37]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随着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安全和高校立德树人的日益重视,加强思政课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力度成为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领域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38]。因此,学术界應该以更高的理论自觉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力的研究,为形塑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方法。
5. 系统开展“四史”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观念和方法知之不多不深不透。[39]因此,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40]学习“四史”的要求赋予了学术界贡献“守正”的“四史”成果的使命和任务,而“守正”的“四史”成果必须以系统的“四史”研究为前提,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41],以正史研究谋求强知明智、进一步肃清和根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程馨莹.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0.
[3] 杨金华.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克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5]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第2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22.
[6] 刘森林.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J].哲学研究,2015(1):11-18,128.
[7] 穆艳杰.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政治学研究,2011(5):115-118.
[8] 赵爱霞.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0(5):62-67.
[9] 王晓平.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的纠缠与救赎的幻想——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J].中国比较文学,2017(1):96-116.
[10] 魏建亮.敞亮与反思:日本译制片在中国1980年代的影响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1):111-116.
[11] 钟伟金.共词分析法应用的规范化研究——主题词和关键词的聚类效果对比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6):114-118.
[12] 刘海润,亢世勇.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356.
[13] 宋月红.党史国史研究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关键抓手[J].红旗文稿,2017(6):6-8.
[14] 李方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72-77.
[15] 朱佳木.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中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6):4-8,124.
[16] 陈永刚.网络空间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4):116-120.
[17] 韩升.唯物史观视域内历史虚无主义的现代性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99-204.
[18] 窦凌.苏联剧变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J].求实,2006(7):70-72.
[19] 梅荣政,杨军.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42-48.
[20] 卢黎歌,程馨莹.如何认识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8-82.
[21] 王翼.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克服[J].思想教育研究,2018(6):56-60.
[22] 张有奎.三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152-156.
[23] 董学文.揭一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J].红旗文稿,2018(16):4-5.
[24] 邢中先,张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异化历史观批判[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7):86-91,109.
[25] 孙洲.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审视与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85-90.
[26] 沈重.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从中国历史文化视角再评《河殇》[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4):7-13.
[27] 徐家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生成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2):138-147,164.
[28] 孙洲.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批判与纠治[J].思想教育研究,2020(7):83-88.
[29] 孔利.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抱历史虚无主义态度[J].学习与研究,1989(10):62-64.
[30] 杨锏,杨立德.坚持改革开放与抵制西方政治社会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88-98.
[31] 田居俭.历史岂容虚无——评史学研究中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5(6):41-46.
[32] 杨建义.十八大以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举措[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50-54.
[3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141.
[34] 范雁存.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S2):126-128.
[35] 李毅.值得区分的几种思想界限[J].高校理论战线,2002(1):53-54.
[36] 梁柱.近现代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领域[J].求是,2009(6):41-43.
[37] 曾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60-62.
[38]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0-09-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_1124440193.htm.
[39] 陳松友,卢亮亮.批判与反制: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双重路径——学习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J].思想教育研究,2020(4):85-90.
[40]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01).
[41]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EB/OL].(2015-07-31)[2020-09-11].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31/c64094-27393899.html.
(责任编辑 张月红)
Abstract:Through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research has been relatively mature with a relatively stable group of researchers, journals and relatively abundant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research topics cover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and har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change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era,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historical nihilism focusing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criticism on historical nihilism in specific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a critique of erroneous historical views and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nihilism.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research has developed from conceptualization to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five aspects of research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research field has been expanded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hang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been done which integrated with the study of other social thoughts; the research purpose has developed from resistance to ideological guidance;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systemic researches have been doing on “four histories”. The general purpose of the researches is to further systematically eliminate historical nihilism.
Key words: historical nihilism; mode of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guidance; “four hi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