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脱贫致富多彩路

2021-08-24 07:39王历瑞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4期
关键词:草菇脐橙李煜

王历瑞

油山山麓,桃江河畔,橙乡大地,风光独特。但旖旎风光的背后,是贫困残疾人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信丰县残疾人在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扶贫政策、一次次精准有效的对接帮扶、一个个落到实处的各种项目推动下,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勤奋的精神、坚韧的毅力、勤劳的双手,取得了脱贫致富的耀眼成绩,与全县人民一道奔向小康社会,奔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信丰县广大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贫困残疾人,作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人群,成为信丰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残疾人在脱贫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面对严峻的贫困现实,在信丰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信丰县残联攻坚克难,使全县残疾人在这片曾经的“苦瘠之地”获得脱贫致富的动力与机遇。

李香生:养鸡开辟致富路

他虽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走,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了一个养鸡的王国;他虽然经历了妻子离家出走的困境,却靠着不懈的努力培养出懂事的女儿……他就是信丰县小河镇旗塘村柏丘子小组的贫困残疾人李香生。

李香生1973年9月出生,刚满18岁就外出当学徒,从事墙面装修工作。早年的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夫妻俩都在外务工,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却有着努力奋斗的上进心。2005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李香生迎来了女儿出生的幸福时刻,夫妻俩如获至宝,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然而不久,他受到了严重打击——他在装修过程中,受升降机影响,不慎从三楼坠下,经全力抢救后虽无生命危险,却双腿残疾。2014年,妻子离家出走,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那时候真的有一种生无可恋的感觉,命运好像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我在幸福生活到来的时候,成了局外人。”聊起不幸往事,李香生满脸苦涩。在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面前,他不得不把内心的痛苦默默地藏起来。

李香生说:“虽然我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走,可只要不放弃,我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前途一定光明。”2014年,在各级党政机关和县残联的关心指导下,他开始了养鸡生涯。

起初,由于身体原因,李香生的这份事业不被看好,亲朋好友纷纷劝他放弃。但他认为:“我绝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行为,要立脱贫之志,掌握养鸡致富技能,圆我脱贫致富的创业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文化水平不高的李香生在养殖业方面毕竟是一个门外汉,加上自身残疾,第一次养的100多只鸡最终只存活了10余只。当残联的领导问他当时的感受时,李香生笑呵呵地表示:“虽然只有十几只成活,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至少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创造收入,为家庭减轻负担,不给政府添更多的麻烦。”

为了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盡早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已过不惑之年的李香生开动脑筋,鼓足勇气,通过啃书本及网络学习,不断提高养鸡技术。每次县、镇两级残联等单位组织有关养殖业技能培训时,都会及时上门指导李香生养鸡,面对面地提供技能服务。2016年以来,在县残联、镇政府和村两委及帮扶干部的积极扶持下,李香生的养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自主配食养殖正宗的土鸡,研发中药为鸡治病,从一年养一批到一年养三批,从10余只到几百只,再到1000多只,一跃成为村里的养鸡大户。

2017年,李香生养鸡的经济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并在当年光荣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通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和日渐成熟的养鸡技能,李香生的养鸡产业已初具规模,他不仅是养鸡大户,还是村里的养鸡带头人。他带动了周边4户残疾人发展养鸡产业,并向他们传授养鸡技术。其中仁和村的贫困残疾人王桂生今年养鸡360只,纯收入4000余元;小河镇贫困残疾人王万红今年养鸡600只,纯收入6000余元。

李香生兴奋地说:“我们家能实现脱贫致富,凭的是精准脱贫政策好,靠的是县残联、镇村领导和扶贫干部的帮助,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了我一步步走上创业致富路。以后,我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和我一样的贫困残疾人早日脱贫致富再回馈社会。”一席话道出了我县脱贫致富残疾人的共同心声。

刘良东:草菇种出脱贫路

勤奋、坚韧、担当……他一路栉风沐雨,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致力于草菇产业发展,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就是信丰县谷山草菇种植场场长刘良东。

刘良东,男,1991年10月出生,信丰县大阿镇谷山村人。因车祸失去左手,致使家庭生活非常困难。2018年,在了解到食用菌草菇的良好市场前景后,刘良东在大阿镇谷山村创办了信丰县谷山草菇种植场。

刚开始种植草菇,由于缺乏经验,也没有掌握种植技术,结果种出来的草菇品质不佳,卖不出去,全报废了,损失较大,一家人的心情都很低落。但刘良东没有气馁,他鼓励全家人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我们只要掌握好食用菌种及种植草菇技术参数,摸索出其规律和经验,就一定能种出好的草菇,何愁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呢。”从此,他一边自学草菇种植技术,一边赴县里找草菇种植大户拜师取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基本攻克了种植技术难关。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草菇种植从当初的每年种植2000袋发展到如今每年种植12万袋,每年销售草菇1万公斤以上,产值达10万多元。产业发展了,自己致富了,刘良东还在草菇种植场安置贫困残疾人就业,带动了其他贫困残疾人脱贫。

“信丰县谷山草菇种植场就在家门口,我在这里打工,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闲下来的时间还能干其他农活,真是一举多得哟。”一个贫困残疾人说。

脱贫致富后的刘良东,带领想种植草菇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实地参观草菇种植场,免费向他们发放草菇种植栽培技术手册,提供技术指导——他从草菇的生长环境、种植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入手,详细讲解草菇种植和生产过程中灭菌、接种、发酵、温度、湿度、采摘、晾晒等技术要领和管理方法等,培养了多名草菇种植能手。刘良东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共同富裕”的目标。

善于钻研的刘良东,还摸索延伸草菇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他在只销售初级农产品草菇的基础上,尝试深加工,注入品牌理念,提高草菇的附加值。信丰县谷山草菇种植场生产出来的草菇,肉质细嫩、脆滑爽口、营养丰富,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价值,是一种优质食用菌。刘良东开动脑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草菇菜品,使他的草菇成为信丰县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这就是刘良东的奋斗史、创业史、脱贫史、也是大阿镇谷山村发展草菇产业的扶贫史。

邱石生:酿出甜蜜生活路

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信丰县古陂镇圳玄村的深山老林幽静而美丽,村里的邱石生蜜蜂养殖基地,一箱箱蜜蜂井然有序地摆放在林间地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这里山多林密,非常适合养殖中华蜂。”养蜂人邱石生一边查看蜜蜂酿蜜情况,一边介绍道:“中华蜂是我国山地土生土长的蜂种,善采百花,个体抗寒耐热能力强,是不可多得的好蜂种。”那么,邱石生是怎样走上养蜂道路的呢?

邱石生今年54岁,两岁那年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因地处偏僻山区,他没得到及时治疗,双脚变形,从此落下残疾。

1983年,县残联向邱石生免费提供了一台补鞋机,他补起鞋子来有模有样。后来,邱石生相继学会了修理自行车、摩托车和家用电器等手艺,挣钱补贴家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善于思索的邱石生发现村里的碾米机大多陈旧过时,村民们都要拉着稻谷到村外好几里路远的地方去加工。2012年,邱石生购买了一台新型碾米机,开办碾米厂,从此生活慢慢好转起来。

2014年,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群众如沐阳光雨露,经过镇村干部精准识别后,邱石生家被列为贫困户。在县残联和帮扶干部的积极帮扶下,邱石生开始尝试蜜蜂养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很快成为养殖专业户。2017年底,邱石生成功脱贫,并成为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

天时、地利、人勤,注定了邱石生养蜂甜蜜事业的成功。

古陂镇金盆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全国罕见的动植物基因库”。圳玄村地处金盆山中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加之肥沃的土壤和甘甜的山泉水,为发展养蜂业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经过仔细观察,慢慢积累养蜂经验,邱石生试着创新养蜂技术。“山上的野花多,花蜜醇,适合‘放养。为了便于分箱,我把蜂箱的内部结构仿造一番,推陈出新,这样酿出来的蜂蜜比其他蜂蜜口感更好、更纯。”邱石生说。

近日,笔者在邱石生养殖基地看到,几十只蜂箱有序地在山区小树林摆放着,繁忙的蜜蜂在树林中来回交错飞舞着,邱石生说:“今后,我还要带动更多的村民養蜂致富,让养蜂成为边远山区老百姓致富的好门路。”

邱石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圳玄村的养蜂户,只要碰到养蜂技术上的疑难问题,都找邱石生。邱石生不论多忙多累,都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有时甚至会上门精心指导。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邱石生有更宏伟的计划。他不仅要打造好原生态森林蜂蜜的品牌,还将与有关企业合作逐步开发蜂膏、蜂面膜、蜂皂等系列产品,积极拓展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广养蜂产业,壮大养蜂队伍,带动群众,尤其是残疾人一起致富,让“甜蜜事业”走得更远。

谢佳明:种橙圆梦小康路

家住信丰县安西镇安芜村的谢佳明,年过五旬,身残志坚,从村里户户知晓的贫困户,变成了全镇闻名的“脱贫之星”。谢佳明的脱贫致富之路,起源于他借助中国脐橙之乡——信丰脐橙发祥地安西镇得天独厚的优势,从1996年开始培育脐橙苗,并于2006年开始种植脐橙。

当时,谢家后面有一块68亩多的山地,他想发展脐橙来脱贫,镇村干部替他认真分析:“种植条件完全具备,又是本地特色产业,市场销路较旺,经济效益肯定不错。”说干就干,谢佳明用坚定的眼神表达了决心。但光有决心还远远不够,创业之初,面对资金、经验、技术的缺乏,谢佳明曾一筹莫展。

为了积累资金,他与家人省吃俭用,吃苦耐劳。那年冬天,为了节省100多元钱的运费,“我们借了一辆三轮车去拉脐橙苗。由于路况不好,路上不小心翻了车,小小的脐橙苗撒了一地。在寒风呼啸中,我们用快冻僵的手把脐橙苗一株一株地捡起来,然后再慢慢送回家”。

为了摸索技术,他日夜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度是他的生活写照。他白天在脐橙园里劳作,虚心向村民和技术员请教;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在灯下阅读种植脐橙的有关资料,认真做好笔记。他还参加县镇两级脐橙种植技术培训,请信丰县脐橙场的果业技术员上门指导……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销售难题,果树长势良好。他还饲养了数十只鸡鸭,发展林下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在全镇率先脱贫。

“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指引下,我靠种植脐橙脱贫致富,现在住上了一栋崭新的两层小楼,生活过得很幸福。”谢佳明说。

任何人,尤其是残疾人的创业之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同于其他农业产业,脐橙周期较长、投入较高、风险较大。2010年是谢佳明种植脐橙事业中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黄龙病,使他的脐橙园受到了灭顶之灾。面对着黄龙病的肆虐,很多果农退却了,但谢佳明坚信黄龙病一定能防控,只要树立信心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无硝烟的黄龙病之战。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谢佳明于2013年到虎山乡龙州村开发荒山,落实脐橙基地。由他个人独资创办信丰县谢佳明脐橙基地,面积达175亩,推行生态防护林隔离、适度矮化密植、全园深翻改土、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多措并举,建设标准化生态果园。

2016年,谢佳明加入“橙之源”脐橙农业合作社。合作社邀请省、市、县专家学者为广大果农进行土壤改良和抗旱保果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合作社还免费为果农提供服务,比如给果园测试土质酸碱度,传授疾病防控知识,指导果农当季用药,注意季节性病虫害、分享管理经验等,让果农少走弯路。

为了保证信丰脐橙名牌的质量和声誉,谢佳明的脐橙施农家肥,如牛栏粪、花生麸等有机肥,尽量少用化肥。在喷杀虫剂时,采用科学配方合理使用农药,尽量减少农药的残余毒素。2020年,谢佳明脐橙基地的产量达20多万斤,年利润达20多万元。

现在,谢佳明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在自己生活提升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对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他常怀感恩之心;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广大果农,带动其他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对于贫困残疾人,他更是关爱有加,如残疾人谢家文、刘小兰等常年在他的果园务工。

谢佳明没有豪言壮语,但他身体力行,已经默默地影响了周边的群众,让脐橙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果”“脱贫果”。

当笔者问及谢佳明的未来打算时,他深情地说:“前15年,我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橙乡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变得硕果累累;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我要扩大脐橙规模,打造信丰脐橙名牌,让群众生活过得更幸福,让乡村变得更美好。”

胡志忠:勤劳走出增收路

有一种苦难,叫命运多舛;有一种责任,叫养家脱贫;有一种志气,叫自强不息。这是信丰县大塘埠镇六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胡志忠一家的现实写照。

53岁的胡志忠左手伤残,妻子陈梅双脚残疾,母亲王桂杨也是残疾人,一家三口每年要花费不少医药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胡志忠坚强乐观,勤劳自立。为了能养活一家人,他起早摸黑,努力学习各种种养技术,种田、养牛、做零工,撑起了全家人的一片天。

胡志忠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直面困难,不等不靠,学会了种植大棚蔬菜,走上了脱贫之路。

在郁郁葱葱的大棚蔬菜里,一畦畦的辣椒、茄子、黄瓜挂满枝头,新抽出的枝条爬满架杆……这是大塘埠镇六星村扶贫蔬菜园里的实景画面。笔者一行到访时,蔬菜正进入成熟期,一辆集装箱汽车将新鲜蔬菜运往赣州市蔬菜批发大市场。

蔬菜产业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但前期投入大。为减轻贫困户的前期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及产业发展风险,大塘埠党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完善服务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坚持基地選址和规划由政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统一把关,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排灌条件、交通便利度、土地平整度等因素,确保用最好的土地种出最好的蔬菜。结合大塘埠气候特点,优化大棚设计,统一建设高标准三膜越冬式连栋大棚,最大限度压缩建设成本,并统一配套设施,基地水电、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

2019年,胡志忠承包了5.5亩大棚种植蔬菜。他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好基地的种植批次,主打3至5个品种,按计划进行错期定植,实现均衡产出,全年不间断供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经济效益。

蔬菜种植科技含量不高,但技术管理要求高,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更好的效益。为此,大塘埠镇实现统一技术指导,实现两级技术服务制度,由山东寿光技术员包户蹲点指导贫困户,为种植户提供芽苗、技术现场指导服务。此外,胡志忠还经常参加县、镇举办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如今,他已基本掌握了多种蔬菜的种植要领。2020年,他种植辣椒、茄子、黄瓜等品种,每亩收入1.5万元左右,年收入8万多元。

“胡志忠为人本分,做事勤快,一心想通过种植蔬菜来脱贫政富。”大塘埠镇残疾人联合会专职委员肖承忠介绍道,虽然胡志忠左手残疾,但他勤快,肯吃苦,做事认真,头脑灵活,农活一学就会。

一只手也能脱贫,干出幸福生活。身残志坚的胡志忠撑起了全家的脱贫梦想,他与妻子、母亲用残疾的肢体,靠着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走在脱贫致富的大路上。

李煜雷:电商淘出成功路

新龙村位于大塘埠镇中部,辖22个村民小组,856户,3605人,属省级贫困村。1974年4月出生于此的李煜雷和小自己6岁的妻子王风英,腿有残疾,生活坎坷。但这没有打倒李煜雷,不济的命运反而坚定了他与厄运抗争的信念。

起初,李煜雷为了生计,利用家附近村委会、村小学、村卫生所聚集的地理优势,在父母的帮助下开了一家代销店。他凭借诚信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生意越做越好。然而,随着一双儿女的相继出生,李煜雷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

李煜雷一家是不幸的,夫妻俩残疾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李煜雷一家又是幸运的,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了他们奔向美好生活的机会。在李煜雷一家的生活每况愈下时,县残联、县邮政局、镇政府等单位与他结对帮扶,帮助他家走出困境。

在接触电商以前,李煜雷的生活很困难。但做了电商以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电商、当网红,李煜雷依托互联网,让生长在深山里的食用菌野生磨菇成为供不应求的“爆款产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帮助下,特别是在省商务厅驻新龙村第一书记江建明的积极支持下,他依托村店,直播带货,销售当地土特产品,让大塘埠镇的萝卜干、萝卜脆、萝卜丝、汤皮丝等特色食品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各地。

“我们着力打通消费扶贫线上线下渠道,架起产品与市场、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产销无缝对接。”信丰县电商办负责人说,一方面,农户手中的农产品不知去哪儿卖,卖给谁;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存在“想买好产品,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的困惑。李煜雷通过“村邮乐购”自主销售或上门收购等方式,把当地的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一个个有意愿、有能力的“小散户”对接网络销售“大市场”,让农民搭上脱贫致富“快车”。如今,李煜雷平均每天发出快递达30多单,注册的“山里新龙”电商品牌已小有名气。

省商务厅驻新龙村第一书记江建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高度评价道:“新龙村李煜雷的电商进入信丰县农产品交易平台,激活市场,同时在产品端制定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全链标准和货源标准,完善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的农产品供应线条,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品位,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与线上推广同步的是,线下销售与采摘业务也开始红火起来,以脐橙为主的新龙村果农们从李煜雷的“邮乐购”电商平台销售脐橙3万多斤,实现了销售纯收入3万多元。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根网线,一头连着生产主体,一头连着市场,架设起信息互通、贸易往来的桥梁。李煜雷的“邮乐购”电商服务站每年销售额稳定在18万元以上,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

“党的政策是真正的好,促进了我这个残疾人脱贫致富。”这是李煜雷常说的一句话。饮水不忘思源,李煜雷在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时,也不忘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

“一手握手机,一手拿锄头”正成为信丰县广大农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如今,新龙村消费扶贫迈上快车道,农村因消费扶贫活起来,产业因消费扶贫兴起来,农民因消费扶贫富起来。新龙,这个边远山区贫困的小山村,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契合,成功走出了一条“消费扶贫”的新路子。

后记

信丰县稻谷遍地金黄,鱼肥水美橙香,笔者行走在大塘埠、安西、古陂、大阿、嘉定、正平等乡镇,实地采访,深入了解信丰县残疾人脱贫攻坚历程中工作的亮点、特色,攻克的难点及脱贫致富的成效。

最难忘的,是走访种植养殖基地,看到贫困残疾人不屈于现实、在创业创新中充满干劲、努力工作的身影。

最感动的,是看到受访者收获累累硕果,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最震撼的,莫过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扶下,信丰县圆满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成绩单。

责任编辑/陈小婷

猜你喜欢
草菇脐橙李煜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误做皇帝的李煜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稻草谷壳种出生态菇
家乡的脐橙林
种植草菇给越南朔庄省农民带来高利润
摘脐橙
秭归脐橙进入收获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