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SOLO理论是一种评价学生思维结构水平的理论,该理论将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初步分为五个层次。数学结构化学习是一种有层次、有序列、螺旋上升的学习。运用SOLO分类理论教学,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从前一个思维结构水平到下一个思维结构水平,需要教师确定好“加一”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往下一个甚至更高的思维水平结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据此,笔者以“连除问题”为例,基于 SOLO理论的“五构”教学策略进行实践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SOLO理论;认知结构;五构教学策略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第一个字母的综写,是由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斯率先提出的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依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划分为五种结构层次(如图1):(1)前结构:不理解,没作出解答。(2)单点结构:只知道解决问题的一个点。(3)多点结构:能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点,但是不能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4)关联结构:学生对问题有了整体的把握,并能独立解决问题。(5)拓展抽象结构:对问题不仅有了整体把握,而且能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使之适用于新的问题情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不同反应,依据SOLO分类理论标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水平,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层次,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一、运用“加一”策略制订教学目标
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层级是层层递进的,如,单点结构是在前结构与回答之间的问题逻辑关系,多点结构是在单点结构的基础上加至少一个其它相关的方面,关联结构是在多点结构加上最主要的联结概念,拓展抽象结构是在关联结构加上层次更高的逻辑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层级水平,制定“加一”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连除问题”一课时,基于学情,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回顾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一教学目标中,我们依据SOLO 理论的“加一”策略,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情境和问题关联起来这一多点结构上。通过厘清题中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列式。借助回顾与反思,最终使学生能用语言和文字表征数量关系,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达到“关联结构”的目标。
二、基于SOLO理论的“五构”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基于SOLO理论分类评价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结构化,可以采用以下的五构教学策略:
(一)散构:头脑风暴,激活知识
依據SOLO理论,第一步,先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即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确保学生能按要求提取知识。如,在教学“连除问题”时,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从屏幕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让学生收集信息,并自己提问题,使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把零散的几个信息,联系起来。提出问题,是一个激活知识的过程,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中间问题,也可以是最终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 建构:分类梳理,知识成网
在散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在头脑中进行积极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不断分化和重组新旧知识,形成包含新知识的新认知结构。
还是以“连除问题”为例,学生有了对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联系的初步理解,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连乘问题”的解题基础。在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审题,再让学生尝试解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的方式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是学生初探的结果:
层次一:
少数学生只能正确列出一步算式,也就是只知道解决问题的一个点,处于单点结构水平。
层次二:
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列式,不能或尝试用语言表达题中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但不完全正确。学生思维处于多点结构水平。
层次三: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正确列出一种或两种不同思路的算式,并能用语言和文字表征数量关系。较层次二的学生思维上升了一个层级,处于关联结构水平。
学生探究呈现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从学生初探的结果来看,教师应把课堂重心放在如何帮助大部分的学生从多点结构水平向关联结构水平晋升,甚至是向抽象拓展结构发展。制定好“加一”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图示法,帮助学生对两种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进行分类梳理,知识成网。
学生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解决“连除问题”与前面学习的“连乘问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先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自己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而列式求出结果,从而建立起学习方法和新的认知结构。
(三)解构:解开结构,寻找意义
在散构和建构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形成了解决该类问题的知识图示,这时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结构化的,有利于学生在使用时进行访问、提取和运用。为达到 SOLO 理论中的“关联结构”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反思以下问题:
①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题目中哪句话引起了你的思考?
②怎样列式?每一步算出来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