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淑妍
【摘要】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对城镇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家长由于各种压力,出现了一些“放羊”的教育,导致“精神留守儿童”的出现。家长只关注“精神留守儿童”的吃穿,忽视儿童内心的真实需求。因此,我们将了解城镇“精神留守儿童”的情况,联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让爱落在“精神留守儿童”的心。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精神;班级管理
一、“精神留守儿童”的定义
(一)“精神留守儿童”的含义
“精神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教师代养的城镇儿童。他们一般与父母分离时间不长,学习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物质生活富裕满足,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父母关爱、缺乏亲情关怀,伦理生活不平衡,导致精神上产生巨大空虚,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精神留守儿童”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为了生存养家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工作上,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城镇留守儿童,即我们所说的“精神留守儿童”。“精神留守儿童”缺少健全的情感关爱和有效的家庭教育,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性格缺失、心理失调和行为失控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精神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未来埋下炸弹。因此,我们应该让教师的爱和父母的爱给“精神留守儿童”的心底吹起一阵涟漪。
二、教师得法,赋能鼓励,打开“精神留守儿童”的心
“家庭饥渴”的“精神留守儿童”在家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注,在学校可能会通过不良行为来获得教师和父母的关注。当班级出现“顽固分子”,教师必须使出“杀手锏”,化险为夷了。
(一)“杀手锏”一:心心相印
“精神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学校对“精神留守儿童”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的眼里应该有“精神留守儿童”的身影,两颗心应紧紧靠在一起。
1.以深情唤生情
教师应该重视与“精神留守儿童”建立深厚的师生情,应以“以人为本、爱生为贵”为指导,巧妙使用教育手段,呼唤学生对教师的感情。教师可以使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跟学生做一个约定:用文字记录快乐与忧愁,然后放进玻璃瓶。这成为师生特定的沟通方式,避免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尴尬,用文字串起了师生的联系。
当情感缺失的“精神留守儿童”自信心不足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优点记录在便利贴上,作为一份礼物送给他。小小行动,大大的能量,用教师的爱浇灌“精神留守儿童”的根。
2.以双手护身心
学校要坚持以班主任为第一抓手,联合其它学科教师,加强“精神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另外,我们需要心理教师的保驾护航,用专业直击学生内心,寻找根源,倾听他们的声音,消除他们的不安。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良好的自我控制力与约束能力,同时又能让他们采取科学的方式宣泄压力与情感,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心理问题的积压,从而降低“精神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二)“杀手锏”二:“三明治”法则
有爱的集体+“精神留守儿童”+有爱的帮手,紧紧贴在一起,组合成美味的“三明治”,让“精神留守儿童”在爱的供养下茁壮成长。
1.有爱的集体
教师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会,通过游戏、视频,帮助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明白相互帮忙的重要性。在活动上,班主任要重视并认真组织城镇留守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增强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打开心扉。如果他们中谁有困难,要鼓励学生要主动询问同学情况、优先解决,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班级的温暖,同学之间的关爱,可以为“精神留守儿童”点燃内心的火苗。
2.有爱的帮手
班主任是班级的“灯塔”。如果班主任时常关心“精神留守儿童”,班上的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开始留意“精神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当学生察觉“精神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会及时反映给教师,避免因为忽视而酿成的大错。“小帮手们”每天多帮一把,多关心一次,“精神留守儿童”就会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同学是没有区别的,在“三明治”中开心成长。
三、家校联动,突破难题,温暖“精神留守儿童”的心
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发力,给“精神留守儿童”“密密麻麻”的人文关怀,才是解决“精神留守儿童”的通关秘钥。
(一)明确责任,改变教养方式
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生活压力逐渐提升,很多父母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给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等到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受控制时,为时已晚,只能通过错误的教育方式,甚至放弃来“解决”问题。在“精神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要从思想深处认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和地位,积极实现家庭教育的功能,努力改进教养的方式,弥补因缺少陪伴而给子女带来的伤害,认识到不仅要保障孩子健康的体魄,更要给予孩子一个强大的头脑,智力与思想品德齐发展。
(二)寻责任人,指引正确方向
“精神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被动接受各种信息,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不仅要给“精神留守儿童”的父母“下猛药”,还需要为照顾“精神留守儿童”的首要责任人提供教育良方。看护“精神留守儿童”的首要责任人需要注重自己一言一行,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分溺爱,及时跟“精神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反映孩子的情况,共同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
(三)家校使力,携手教育大业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的良好方式。学生家长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教师应该深入排查班级情况,针对本班“精神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
1.两“心”是法宝
大部分“精神留守儿童”经常与父母分开,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部分“精神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情比较淡薄。父母应该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用心、专心与孩子相处,了解其喜怒哀乐,为其排忧解难,提升亲子关系,为教育子女奠定感情基础。
2.找准方法是捷径
父母应当明白再好的衣食住行都无法填补“精神留守儿童”内心的空虚。“忙”和“穷”并不是父母当“甩手掌柜”的借口,而是要知道教育有可能改变贫穷,用“力”去浇灌孩子的身心。父母可以跟孩子写沟通日记,记录自己工作上的开心与困难,而孩子可以写下生活和学习的点滴。双方互相了解,及时沟通是教育的契机。多见面、多陪伴、多沟通是教育孩子的捷径,能帮助孩子打开内心世界。
3.家校沟通是桥梁
教师作为学生重要的人生导师,值得家长重视。家校要及时沟通,家长可向教师多问多请教,让教师为自己提供指引。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能让教师和家长心连心,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提供帮助。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讓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师得法,家校共育,让我们“劲往一处使”,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健康积极的人。
责任编辑 林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