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灰雀,两种爱意

2021-08-24 12:52李佳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0期
关键词:灰雀爱意列宁

李佳媚

《灰雀》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虽然这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一件寻常小事,但却是一个充满爱意、极其温暖的动人故事。

其实,《灰雀》这篇课文以小男孩的出现为界,前后两部分语言基调也明显不同。小男孩出现之前,以叙述性语言为主,随着平缓的讲述,列宁在树林中看灰雀,与灰雀为友的画面慢慢在我们眼前铺开,让我们看到灰雀的可爱以及列宁对灰雀的喜爱。随着小男孩的出现,课文的基调发生了变化。文章后面的部分以对话为主,在表面平静的对话中处处隐藏着不可言说的秘密,我们可以感受到小男孩的心理矛盾斗争,感受到面对列宁对小生命的炽热之情,小男孩产生的关于是与非的自省过程。在文章就要结束的时候,非常明白地给出了定论——男孩是诚实的。

一只灰雀,两种爱意。其一,灰雀外形俊俏、活泼可爱,列宁与小男孩都十分喜欢它,而且这种喜爱流淌在文章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其二,当列宁感觉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以后,他和小男孩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而小男孩知错能改、选择放手,让灰雀重归大自然,重新获得自由和欢乐,这样的爱同样让人欢喜。

一只灰雀,三份温暖。首先,体现在列宁对小男孩巧妙的、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里,他的问话巧妙、含蓄,有新生、有呵护;其次,体现在小男孩的知错能改,他的回答支吾、心虚,有反省、有担当;再次,体现在人与鸟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有画面、有美感。尊重和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下面,笔者从以下两种身份谈谈自己对文章的具体理解:

一、作为普通读者,感受真切爱意

王荣生教授说过一句话:“语文老师,首先要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能够平心静气下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篇课文。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要用自己的心去抚摸它。”

(一)外形之美,体现可爱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正是这样一只漂亮、活泼、可爱的灰雀,捕获了列宁、小男孩及读者的芳心。

(二)语言之妙,体现喜爱

列宁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当灰雀消失之后,他对灰雀又是那么的着急和担心。“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几个关键词句,表现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

(三)细节之处,体现关爱

当列宁询问小男孩是否见到灰雀时,从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中,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其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小男孩,而是表达自己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让小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灰雀的命运,使其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进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时,他不问小男孩,而是去问一个不会说话也不懂得人话的鸟儿,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另一个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小男孩的尊重和关爱。

二、作为语文教师,挖掘朗读重点

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学习过《蜜蜂引路》一课,对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有所耳闻,爱鸟护鸟的故事也了解不少,但对灰雀这种鸟认识不多,对列宁的循循善诱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尽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但学生通过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能力还较弱,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学习内容更是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一)读出关键词语

列宁来到公园,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这时,他的心里是多么着急、不安。所以,“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一个“找遍了”,是学生朗读和感悟的落脚点,也表现了列宁遍寻不到时的失落和担心以及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偶尔犯了错误的小男孩,在听完列宁的话后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自我调整。短暂的挣扎之后,小男孩肯定地做出了抉择,连续说了两个“一定会”。如果说,第一次的“一定会”多少还带点不确定,还带点被动,还是在看别人的脸色而行事;那么,第二次的“一定会”就已经是非常肯定、非常坚定的回答了。小男孩话语后的“!”更加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定会把灰雀送还给树林,送还给大自然。

(二)读好特殊标点

灰雀不知去向,列宁心中十分不安。这时,四处寻找灰雀的他巧遇小男孩,很自然地问出口:“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发问,却让自知做错事情的小男孩一下子紧张、忐忑起来,他战战兢兢、磕磕巴巴地回答:“我……我没看见。”在被询问的第一时间,小男孩就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不光明的事。当他发现列宁是那样在意灰雀,对灰雀知冷知热的时候,感到自形惭愧。善良的小男孩为了抚慰列宁想马上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他担心列宁批评自己,担心自己一时的过失被人当成永久的印记。小男孩多么在乎自己的品格,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人,因此,他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感到不安。

(三)读懂提示语言

粗略地一看,这个故事中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并不复杂,而且似乎显得比较简单,实则不然。当列宁猜测到灰雀的失踪可能与小男孩有关时,他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表面上,列宁在“自言自语”,可事实上,他是说给小男孩听的。正因为列宁早已经看出小男孩心里有话不敢讲,才借机表达心中的惋惜和遗憾,才会情真意切地暗示他。

(四)读进人物内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要读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也只是一个泛泛的说法,但可以教给学生一点实用的方法。列宁为什么在灰雀失踪后那么着急和担心,联系前后文就不难理解:因为他喜爱灰雀,灰雀仿佛已经是他的好朋友了。此时,当小男孩面对列宁的暗示时,他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做错事情却不敢承认,想承认又不好意思,这该是多么坐立不安。

有一种爱叫放手。列宁爱灰雀,小男孩同样爱灰雀。我们读《灰雀》,不应只是单单停留在诚实上,还应该看到小男孩对灰雀两种不同的爱;教师解读文本,不应只是单单停留在一篇课文中,更应该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兼顾单元教学目标,挖掘文本的最大价值,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拓展课堂的最广空间。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灰雀爱意列宁
《灰雀》读后感
大声说我爱你
把爱装进信封里
拉美有多少“列宁”?
纪念列宁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不许你们伤害灰雀”
灰雀·鱼·海鸥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