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宁,王焕金,易 灵,吕文科,孙嘉敏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清远511500)
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最早由丹麦外科医生Wilemore和Kehlet共同提出,具有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预后的优势,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1]。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是由多个学科专家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组合、优化和改良,使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避免患者围术期出现不良应激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其从心理和生理等多个角度促进患者康复,并制订适合患者的最优护理方案[2]。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多个学科有机结合并应用于临床,对临床医生、护理人员、麻醉医生及其他学科从医人员均为很大的挑战。但因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的护理优势明显,可减少患者术中不良应激反应及不良并发症,因此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尚处于探索阶段[3]。妇科疾病多由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引起,包括卵巢及输卵管疾病、子宫疾病、阴道疾病等[4]。多数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日常不注重保健,加之缺乏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而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临床上对妇科疾病多采取药物及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普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应用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以期为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9年9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118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测结果确诊为卵巢及子宫良性妇科疾病患者;②无腹部手术史且配合度较高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慢性疾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肾脏功能严重异常者;④凝血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年龄23~56(42.08±8.13)岁;体质量指数(BMI)16.41~31.01(22.98±2.85);疾病类型:子宫腺肌症18例,输卵管囊肿4例,宫颈癌前病变2例,卵巢囊肿20例,子宫肌瘤13例,其他2例。对照组年龄25~56(42.05±8.02)岁;BMI 16.44~31.11(22.80±2.87);疾病类型:子宫腺肌症20例,输卵管囊肿5例,宫颈癌前病变4例,卵巢囊肿13例,子宫肌瘤14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术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向患者普及手术一般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腹腔镜手术,严格要求术前注意事项,如术前6 h禁食等,告知患者家属有效配合患者完成手术的各项操作等。
1.2.2 观察组 采用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首先由护理人员组建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小组,成员包括妇科医生、护理人员、营养师、麻醉医生、心理咨询师、康复科医生。在干预过程中,若护理人员遇到问题可及时联系其他学科人员商议解决,同时组织快速康复培训及多学科交流会,就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措施等进行研究和讨论。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理论知识的培训、多学科参与的联合查房等。具体护理模式为:①术前1 d,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手术知识的健康教育。②手术过程中,注意做好患者的保温工作,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调整为患者舒适状态,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麻醉。输注液体也应提前加温,使患者体温始终稳定在36 ℃左右,为避免患者因术中低温引发不必要的应激反应,可辅助使用加热器等。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将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状态。此外,护理人员要详细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实时掌握患者体温并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③术后遵医嘱使用镇痛泵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镇痛泵使用时间为2 d,镇痛过程中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导及干预,也可通过播放音乐或与人交流等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④术后尽快拔除术中留置的管道,并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术后情况。术后第2天评估患者伤口并换药,使用微波治疗仪照射患者伤口处以促进愈合。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嘱患者术后清醒后可适量饮水,当患者恢复正常肠鸣后可正常进食。术后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活动,进行咳嗽、深呼吸、翻身、踝泵运动、腹腔镜康复操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便时间、24 h睡眠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咽部疼痛、CO2刺激征、肠梗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恶心呕吐。③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术后6、24、48 h的疼痛程度,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强烈。④比较两组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⑤比较两组满意度情况:采用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健康教育、业务水平、心理干预,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6、24、48 h的V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6、24、48 h的VA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是通过整合院内资源,使用生理及心理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由护理组进行统一指挥,担任协调者、教育者、患者的发言人等多个角色,负责患者的日常联系与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等。此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常规护理模式的分阶段及分割状态,多学科小组成员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对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增进各学科科室间的合作、节省医院内部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5]。
3.1 改善术后恢复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24 h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P<0.01)。原因可能为:常规护理模式缺乏疾病相关内容的交流,不同学科之间处于封闭状态,患者接受的指导与帮助较少,导致患者术后恢复过程进展缓慢[6-7]。而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就由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小组全方位指导和帮助患者,各学科小组极力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因此术后身体机能恢复较快,且恢复效果较好。
3.2 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改善术后疼痛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24、48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应用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疼痛情况。腹腔镜妇科手术虽日益精进,但仍不能避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因经过前期专业知识培训且联合查房,对患者熟悉程度较高。在术中密切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能及时做出判断并处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3.3 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满意度较高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方面有较好作用。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均为女性,其对自身疾病关注度和敏感度较高,患病后出于对自身疾病的担忧及身体疼痛,更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8-9]。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心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盲目无助的状态,帮助患者建立了康复信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该模式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同常规护理结合起来,多学科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应对措施系统全面且更具针对性,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各种需求,因此满意度较高[10]。
综上所述,多学科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患者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