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怡
摘要:本文以《给教师的建议》为例,浅论苏氏“和谐教育”思想,通过对其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素质方面观点的解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教育心理学规律,提出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给教师的建议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氏的“和谐教育”思想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观念、教育举措、教师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其对于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对苏氏“和谐教育”思想的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1]”在其“和谐教育”思想中,主要强调了直观感受、循序渐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一)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之间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独到的“无主次论”与“花瓣论”,十分重视亲身感受与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描述了一次带着孩子们去河岸边上课的教育经历。他通过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与比较具体事物,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初步概念。此时,苏霍姆林斯基再用较为专业的知识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抽象概念,孩子们就更易理解。
更重要的是,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突触结构的变化是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其主要与刺激环境的丰富程度有关。[2]因此,在这样的亲身感受与实践经历中,儿童是通过形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转变的,他所获取的知识大都以长时记忆的形式保存在头脑中。并且,通过这一次自我观察与思考、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和谐
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和谐,实质上是强调教育的阶段性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幅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画分别拿给7-8岁的儿童和13-15岁的少年看,讲解图画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儿童和少年讲解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7-8岁的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而13-15岁的青少年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因此,针对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教育者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形成相应的教育观念,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同时,在同一个班级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总是有差别的。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自身状况,教育者应当把握多把“量尺”之间的和谐,避免只看到教育的一片花瓣,而看不到整个花朵的病态心理。
(三)强调外界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阅读重要性的同时,认为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可缺,他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4]
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受教育者更多地处于被“灌输”知识的被动者的位置。尽管他整节课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但缺少自我思考、自我教育的时间,未来得及将知识点内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部分学生在课后又不够自律,不愿花時间去重温课上所讲的内容。因此,哪怕老师讲解得再透彻、学生笔记记得再详细,也不过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些记在白纸上的没有生命的文字从未真正进入他的头脑,改造他的思想意识。
(四)强调教育者素质与育人事业的和谐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育者自身素质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应当具备的优良素质中,居于首位的是教育者应怀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诚心。其次,教育者应将学生置于自己的注意中心,而不是囿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最后,教育者应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做到终身学习,通过阅读与教学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做好自己学科的教员,做好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二、苏氏“和谐教育”思想对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体系。将上一部分对其“和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几点优化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首先,在教育观念上,思想政治教育是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活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可以主动将“单向传输”的课堂模式转为“双向互动”,将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交由学生或学习小组来讲解、展示,甚至可以采取过程性考核,以自主学习单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直观感受与实践经历,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创设情境或课外拓展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
第三,在教育内容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阶段性,依照循序渐进原则,从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到较高的道德约束,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分层次开展教育。教育者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与评价尺度,及时给予某些暂时落后的受教育者一定帮助。
第四,在教育者素质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恪守师德,关爱学生。同时,教育者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最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这是一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不能过于单一、片面,而要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贯穿其中。
三、结语
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在泛娱乐化、偶像主义等社会思潮与校园亚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新兴的网络话语体系发生碰撞,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鸿沟与思维素养鸿沟的问题。浮躁的社会风气致使部分大学生难以客观严肃地正视问题,缺乏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思维愈发僵化,思想趋于浅薄。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我们应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灵活运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此反作用于社会环境,肃清不良思潮和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