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新课标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成了教学设计的重要落脚点。本文尝试通过案例教学中“一案到底”的分析,促使课堂教学规避误区,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一案到底”;深度学习;问题探究
自2017年版新课标颁布以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高中地理教学革新向纵深方向推进。新课标要求教学需从地理学的本质出发,尽力挖掘地理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教育价值。新课标的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一线教学,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需随时代而进步,教学方式也应适时作出调整,朝着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的方向努力。本文尝试浅谈案例教学中为何要努力做到“一案到底”,如何做到“一案到底”,以及“一案到底”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
一、为何要“一案到底”
所谓案例,就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1]案例教学将各种知识融合在案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形成各种能力。案例教学的鲜明优势使得其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得到普遍使用,但真正要把案例教学用好却极其不易,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常见问题:一是案例选取不典型,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难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案例本身不完整,难以由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与本课有关的相关问题;三是案例缺乏时代性,难以激起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部分案例教学缺乏深度,教师仅以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在后续教学中没有任何与案例呼应的问题,使案例教学有“为情境而情境”之嫌,案例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如何做到“一案到底”
案例选择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其拥有大量背景知识,进行大量阅读与思考。局限于知识面的有限性,个人往往对案例的剖析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团队协作,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备课组的力量去筛选、整合案例。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要能通过一个案例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愿意主动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来,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探讨,理解案例背后的道理。“一案到底”的案例成功与否,还与教师对案例的挖掘程度有关,对材料的使用要有创造性,能通过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串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在讨论之后,一定会形成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表达观点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聆听和辨别,并引导其他同学思考其结论合理与否,有没有补充的必要。问题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多维思考留余地,让课堂在讨论中展现思维碰撞的魅力,也让课堂更具生发性。
三、“一案到底”的课堂实践
以“基于特定地形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一课为例,这是一节市级优质课比赛的课题,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地貌》这一章的问题研究部分。笔者拿到课题后,首先思考的是到底选择哪种地形区作为载体来阐述地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具体地形的选择当中,又萌生了几个思路,如以学生生活的长三角地区为依托,阐述平原地形与防洪防涝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以里下河平原的垛田为例,阐述垛田是适应低洼地形的选择,垛田在不同年代对里下河经济发展的贡献。但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要在一节课当中完成教学,难度实在不小。笔者再次仔细研读课标,结合单元教学实际,确定以喀斯特地区为例,研究地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确定这一课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在本单元已经重点学习过喀斯特地貌,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为问题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喀斯特地貌作为典型的流水地貌,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而我国西南地区也非常典型;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因独特的地形地貌,成为我国能否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关键地区,深刻反映了地形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喀斯特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课题确定之后,笔者尝试采用“一案到底”的形式,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喀斯特地区面临的发展问题以及当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以此来阐述地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笔者根据所搜集材料的典型性,选择贵州省关岭布衣县的花江示范区为例,将本课的课题细化为《“花椒”生 ,“花江”盛 ——贵州花江的脱贫之路》。先通过视频展示花江地区的石漠化现象,后设计了三个问题探究,即【探究一】“忆往昔,为何说乱石缝中生存难?”【探究二】看今朝,困境中如何谋发展,试图通过今昔对比,阐明不同发展方式产生不同影响,呼吁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探究三】盼未来,对其他喀斯特地区发展有何启示?在探究一部分,设计了四个问题:1.“花江”在何处?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定位,了解花江所在的经纬度位置、省区位置、地形位置。2.“花江”为何地?通过一组图片,呈现出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成土慢、土层薄,地表水短缺的状态。3.“花江”有何问题?4.“花江”石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由此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即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下,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最终使得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引出探究二“看今朝,困境中如何谋发展?”并抛出子问题:1.选种什么样的作物既能获得高收益又能减少水土流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花江地区的板贵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市场认可度高,可以推广种植。2.试分析花椒林下的杂草为什么不人工除草?其有何作用?3.试想林下还能衍生出哪些经济效益?4.除了花椒,还有其他的植物适合花江种植吗?5.花江还能发展哪些产业呢?6.盼未来,你觉得花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哪些?在探究三中,通过三大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让学生体会到了喀斯特地区不是不能发展种植业,而是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对象、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有效的运营策略,经济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本节课案例的选取紧跟时代的步伐,是当下社会背景下学生所应关注的大问题,深刻反映了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脱贫攻坚所应坚持的理念——发展的方式要因地制宜。在案例的挖掘上,问题链层层深入,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寻找突破,达到引思启智的目的,让“一案到底”的课堂充满了思辨的魅力。
四、“一案到底”,呼吁课堂变革
欲使“一案到底”真正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还得呼吁一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学生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应该通过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博观而约取,整合教学资源,自主编撰合適的案例,将鲜活的素材引入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努力规避“以讲代导”“以灌代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对地理案例深入探究,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求结论,让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性,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参考文献
[1]汪晓岚.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