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归定
摘 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郎溪县域内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普查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建议,旨在为地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詞: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郎溪
中图分类号 S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0099-03
郎溪是皖南东部的边陲县,地形南窄北宽,南北长约54km,东西宽约37km,状似犁铧。地理坐标118°58′48″~119°22′12″E、30°48′45″~31°18′27″N,31°08′N通过县城。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有较典型的东南亚沿海气候特色,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43mm,无霜期240d左右。全县面积1104.8km2,耕地25266.6hm2,草场1933.3hm2,林地24333.3hm2,水域13400hm2。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郎溪县农作物资源现状进行考察,分析了1956—2014年大宗农作物产值、品种结构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旨在为地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普查方法
1.1 普查时间及对象 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2020年郎溪县被纳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县,在全县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一是查清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等栽培作物古老地方品种的分布范围、主要特性及农民认知等基本情况;二是查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三是查清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其消长状况等基本信息;四是分析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揭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2 普查组织 在郎溪县种子管理站组织协调下,并与农技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县能源服务中心等单位及各乡镇农综站等相关部门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当地有关科技人员,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普查与收集。
1.3 普查措施
1.3.1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农作物种质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辖区内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方案制定、经费保障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查工作队伍的组建、信息采集、品种征集、数据录入、资源保存、普查报告与年终总结等。
1.3.2 组建队伍 (1)落实项目承担单位:郎溪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由郎溪县农友种苗农资有限公司承担,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调查所需物资,包括采集工具、GPS、相机,户外雨衣、鞋等。(2)组建普查与收集专业队伍:县农业农村局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该县实际需要,安排农技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种子管理站、县能源服务中心等单位及各乡镇农综站等相关部门,开展辖区内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和征集工作。同时,将征集的当地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等植物地方品种、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提交省农科院保存或在原生境保护点实行原位保护。(3)开展业务培训:县农业农村局协助项目承担单位,特邀市主管部门领导亲临培训班开展普查与收集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同时,领导组办公室根据调查实际需要,组织相关人员集中现场培训。自普查行动实施以来,共组织参加各类形式培训达30多场次。(4)重视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印发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明白纸等宣传资料15000余份,结合农技推广包村联户及各类业务技术培训,宣传到村入户;二是发动村(社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参与到种质资源收集行动中;三是到村举办现场会12次、群众座谈会10场次;四是充分利用QQ、微信、抖音等多途径广泛宣传。
2 普查结果
2.1 地方种使用变化情况
2.1.1 粮食类 1951年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粮食类品种主要是当地自留,1956年代表种主要有五十籽、小麦蜈蚣须、大麦三月黄、甘薯大红袍、玉米洋芋子、马铃薯、大豆牛桩矮、小杂豆麻雀豆、郎溪小粒红豆。1979年12月29日全县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其中,实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责任制共1042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63%;实行定额记工和按时记工加评议的有612个生产队,占37%。1981年2月26日,郎溪县委印发《关于尽快落实和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要求全县党组织尽快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社员积极性,发展生产;同时,号召广大农户选用良种,精耕细作,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量、产值逐年提高。随着引进品种逐年增多,当地品种因产量低、抗性弱,自留种逐年递减,至2014年地方种代表仅剩三粒寸。地方种数目变化呈现显著递减趋势,1956年地方种数目37个,1981年26个,2014年仅1个。由于新品种及新技术的使用,全县粮食总产值提升显著,1956年为1842万元,1981年为3814.56万元,2014年为78509万元。
2.1.2 经济作物类 1956年地方种代表主要是侯村牛奶枣、横纹叶、种郎溪白菜型油菜、黑芝麻、鸡脚棉、建籽、大桥种、解放瓜、箭杆白、圆白萝卜、白豇豆、郎溪白茄、羊角椒、白花大豌豆、白花藕,1981年地方种代表是横纹叶种、建籽、黑芝麻、鸡脚棉、大桥种、解放瓜、箭杆白、圆白萝卜、白豇豆、郎溪白茄、羊角椒、黄花菜、太子参、侯村牛奶枣、东山水蜜桃、白花大豌豆、白花藕,2014年地方种代表是横纹叶种、浙平四号、箭杆白、郎溪白茄、大青豆、白花大豌豆、侯村牛奶枣、白花藕。地方种数目变化呈现显著递减趋势,1956年地方种数目37个,1981年36个,2014年15个。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郎溪县茶叶品种由单一的绿茶逐渐发展为绿茶、黄茶、白茶,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5800hm2,其中绿茶3466.7hm2、黄白茶2333.3hm2。随着经济作物类新品种的不断引进、改良和推广,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迅速,1956年为103万元,1981年为1255.94万元,2014年为51406万元。
2.2 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征集情况 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涉及全县9个乡镇94村社区,共走访37次,走访450人次,组织现场培训12次,培训人员200人,采集数据100条,查阅资料50多份。目前共搜集各類种质资源41份,其中林果类17份、粮食作物3份、经济作物12份、蔬菜5份、豆类4份。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继续。林果类17份分别为野生猕猴桃、奶枣、野柿子、野板栗、野蓝莓、棠梨、芡实、荸荠、菱角等品种。粮食作物3份分别为野荞麦、金荞麦、野生菰。经济作物12份分别为野柴葛、米葛、黄魁、瑞草魁、野桑茶、老鹰茶、野油菜、野茶、小平头、野百合、艾草、野芋头等。蔬菜5份分别为剑杆白、野胡萝卜、郎溪白茄、郎溪青、野芹菜。豆类4份分别为黑小豆、饭豆、野绿豆、野红豆。
2.3 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情况 从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征集情况看,目前郎溪县实现规模化种植的代表品种有经济作物类的瑞草魁、黄魁茶、艾草等,林果类的侯村奶枣、毕桥芡实等,蔬菜类的郎溪白茄、郎溪青等。
2.3.1 瑞草魁 瑞草魁又名鸦山茶,产于姚村乡的鸦山。鸦山阳坡白阳岗海拔高度487m,古树参天、林苍竹翠、溪水叮咚、云雾缭绕,茶地黑色砾砂土,特别适宜茶生长。茶树为自然野生,十分独特,因其叶脉横生,故又名“鸦山横纹茶”。成品茶形扁平挺直如雀舌,大小匀齐、色泽翠绿、白毫隐现、香气高长、清香持久,汤色淡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回味隽厚,实为名茶中精品,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曾作为贡品进京。自唐至宋、明、清,“瑞草魁”史料记载详实,唐代诗人杜枚赞其“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北宋诗人梅询(宣城人)七律曾有“簟欹郎步冰生枕,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1984年4月,郎溪县着手恢复研究鸦山阳坡横纹茶瑞草魁传统制茶技艺,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自给型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变。县科委等单位为恢复历史名茶的栽培焙制技术,专门成立了调查研制小组。1986年恢复生产,当年出产50kg,在安徽新名茶评比中名列第5。1986年7月9—10日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等来郎溪县予以鉴定,认为贡茶“瑞草魁”色泽翠绿、香气高长、鲜醇爽口、回味隽永,是茶中上品。成立于2010年5月31日的郎溪县白阳岗瑞草魁茶业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成员6户,目前实有成员52户,现有茶园15.3hm2,成员出资总额20万元,带动农民150户。理事长被评为郎溪县第八届优秀政协委员,被授予首届“郎溪县青年创业奖”光荣称号。如今,郎溪县白阳岗瑞草魁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历史名茶—横纹茶瑞草魁的开发利用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
2.3.2 黄魁茶 黄魁茶在脱贫攻坚产业引领带动方面成绩显著。一是县内扶贫引领带动。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以黄魁扶贫产业园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引领,以中华茶博园内扶贫产业15.7hm2黄魁基地为创建主体,项目总投资196万元,村集体年收益27.95万元。3年来,施宏、大义、灯塔3个贫困村与该企业共建示范基地45.7hm2,村集体年收益34.23万元,带动200hm2以上茶叶品种改良,强有力地支持了特色种植业发展,为打造“一村一品”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带动村集体发展壮大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二是县外精准结对帮扶。郎溪县积极与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进行对接,3年共捐赠黄茶苗160万株,帮助岳西县建成黄茶产业扶贫基地5个,种植面积约80hm2;指导岳西县延长黄茶产业链,提供客户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岳西县黄茶深加工产品打入外地市场。三是提升产业规模。黄魁茶业有限公司规划以毕桥镇施宏村为优质茶种植核心区,发展以黄魁为代表的高档优质茶园333.3hm2以上,充分发挥黄魁茶生产加工和销售优势,围绕乡村振兴,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好生态旅游和黄魁茶产业发展文章。
2.3.3 郎溪艾草 2006年郎溪县艾草项目确定为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基地示范作用的带动促进了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全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点后面,以协议服务的方式实现农户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通过一系列配套标准的实施,规范了艾草生产、加工等环节,使艾草生产实现了高产、优质和安全的目标。目前,艾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县发展艾草势头迅猛,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艾草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形成了供不应求的销售势头。由于种植收效显著,种植户已由原来的多种种植模式改为单一的艾草种植,形成了规模化,走上了“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目前艾草种植面积已达200hm2,从原来的几十户发展到300多户,产值也从11250元/hm2增至28545元/hm2,种植户收入大幅增加。
3 对策建议
根据郎溪县农作物资源普查数据来看,随着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利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加快了地方品种淡出,从而使得当地农作物原始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目前,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乡镇几乎都是引进品种,地方品种少有种植,野生资源环境得不到重视与保护。位于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乡镇,近几年经济作物增效显著,品种更新加快,产出效益较主要农作物高;加上机械化利用带来了便捷,种植规模化逐年扩大,原有地方品种也在逐渐淡出,前2次普查到的野生种质资源在此次普查中已很难在原生长环境中寻找到。
3.1 健全种业管理机构 随着农业系统机构改制推进,原先承担种子管理职能的部门进行了重组或拆并,在后期职能延续上尚存保护责任主体不清。现阶段涉及种业管理单位有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农技推广中心、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农水局、农村发展局等部门,存在管理机构杂的现象。为进一步畅通上下职能衔接,应健全县种业管理体系,明确种业管理机构,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
3.2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激励机制 主管部门应将该项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对参与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人员,在晋级竞岗、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上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上发挥积极带动作用;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在年度绩效工资发放上给予奖励倾斜。
3.3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种质资源保护 目前,郎溪县农作物野生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个人承包地(水面)和大户土地流转地,而他们掌握了土地或水面的开发利用权,如不调动他们参与保护野生种质资源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将直接影响野生资源的生存环境,甚至在原生境消失。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采集种质资源信息,由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原位保存。管理部门与土地承包人签订野生种质资源属地保护协议,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各级镇、村部门及管理机构切实履行好协议设定的管理职责,确保野生种质资源环境安全。
3.4 鼓勵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地方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 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个人等参与农业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郎溪县地方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案例有安徽黄魁茶业有限公司、郎溪县南山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郎溪县白阳岗瑞草魁茶业专业合作社、郎溪县姚村乡瑞草魁茶叶种植家庭农场等。近年来,地方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亮点特色不突出、产业带动示范效应不明显、农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现象。为打牢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基础,以引导地方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促进资源保护,防止地方资源消失,一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跨区域、多学科联合的种质资源研究团队,形成资源保护合力。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与省农业科学院、有关院校及研究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围绕该县地方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熟化,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二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深度融合,如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直接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引导家庭农场、农户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农户进行生产管理,为农户统一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生产的“黄魁”茶鲜叶由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安徽黄魁茶业有限公司直接从家庭农场、农户手中收购,不附加中间环节,确保家庭农场、农户直接受益,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收购,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民共享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带来的增值收益和产业发展成果。三要聚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安全、生态、特色的农产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支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支持开展品牌营销,充分发挥品牌营销效应,加强产销对接,广开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销路畅通,以品牌带销售,以销售带产业,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四要结合该县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