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军
摘 要:经典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外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目前,经典诵读教学存在学生兴趣不足、资源少、教师不重视等情况。基于此,教师可在具体教学中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搭建经典诵读展示平台,开展家校合作,以此形成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提高经典诵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困境;对策;氛围;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128-02
经典文学作品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传递着语言美、文字美、人情美。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经典诵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但在部分农村地区,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并不理想,这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探究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素材。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和博大精深,让经典的魅力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经典诵读教学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还有如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生字、生词,如果想要顺利地进行诵读,就必须明确这些字词的读音、含义。这样,诵读经典就成了比单纯识字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字词学习的兴趣,相对于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给学生增加适当的阅读量和背诵量,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大脑记忆中枢,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经典诵读教学可让学生的脑海中充满经典作品,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够提高其记忆力,可谓一举两得。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哲学思想、倫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学生坚持不懈地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大量经典诵读教学实践表明,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困境分析
1.经典诵读兴趣不足
青少年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于经典诵读对其语文素养的形成、成长的积极影响等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感觉文字晦涩难懂,因此兴趣不足。当然,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不足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关系。部分教师不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而是以灌输为主,这就扼杀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2.经典诵读资源较少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诵读资源有限,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开拓课外经典诵读资源。在城市,学生获取诵读资源的途径非常丰富,很多学生家中都有较多的藏书,或到图书馆借阅,或通过网络搜集。这些途径都可以丰富经典诵读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但在农村地区,学生获取课外经典诵读资源的途径非常有限,可获得的经典诵读资源也较少。部分学生家中藏书有限,课外书以作文书为主,也没有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率也不高。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到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搜集的任务,但对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却不重视、不关心,这就导致经典诵读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的这种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教师不注重向学生传授经典诵读的技巧,甚至认为经典诵读就是朗读,读出声来即可。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典诵读要读出节奏,诵读成韵,形成情感体验,实现语言积累,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技巧指导。
三、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经典诵读资源有限,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丰富经典诵读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校也可以创建专门的电子教学资源库,将教师搜集的经典诵读资源分类存储,便于教师选择、使用。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收藏的适宜进行诵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捐出来或暂时寄存到图书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换诵读这些经典作品,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经典中汲取有利于成长的“营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课间或午休时间,通过校园广播播放相关的经典诵读音频。音频素材既可以使用现成的素材,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录制。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其主要目的都是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经典阅读环境。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时间依次播放《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在方式的选择上,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可以经典启蒙、培养兴趣为主,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在经典诵读中渗透一些对于经典文章的感悟和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深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语言美、文字美、人情美。
2.搭建经典诵读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搭建经典诵读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每完成一段时间的经典诵读教学后,教师就可组织学生以朗诵、情境剧、读后感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让学生体验经典诵读的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例如,在进行《村居》经典诵读时,教师首先进行有节奏的范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然后让学生进行仿读。当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诵读的技巧之后,教师可在班级开展诵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能读出感情。为了提高诵读比赛的效果,教师可选择一段舒缓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中,有的学生读出了喜悦之情,有的学生读出了欢快的感觉,有的学生读出了春天的生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诵读的效果也明显提升。这就起到了经典诵读的教学作用。
3.家校合作,形成经典诵读氛围
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家校合作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可引导家长意识到经典诵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定时进行经典诵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家长要改变以往只关注孩子考试成绩的“应试”思维,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学习需求,适当购置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经典诵读条件,挖掘并激发孩子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经典诵读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记忆力和综合素质等,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基于目前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在具体教学中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搭建经典诵读展示平台,开展家校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华林.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经典诵读整合的教学研究[J].中学语文,2019(36).
[2]庄永秀.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12).
[3]曹衍文.培养经典诵读能力 感悟传统文化魅力[J].山西教育,2019(06).
[4]吕秀丽.古诗文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课外语文,2019(22).
[5]周晓虹,刘黎明.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9(21).
[6]庄建春.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J].天津教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