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浩:新闻一生文

2021-08-23 06:24卢琳绵
南方人物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军功章外语学院新闻史

卢琳绵

梁洪浩(1924-2021)广州,记者、译者、教师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新闻学成为一门学科。六年后,复旦大学开设新闻课程,在中国文学科下设立新闻系。同年,梁洪浩出生。

1947年,梁洪浩从南京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到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担任英文新闻编译。之后,又到《大公报》担任翻译、记者。1950年,梁洪浩参加抗美援朝,任《前进报》和《前线后勤报》记者、编辑,为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曾参与报道上甘岭战役。他还获得了朝鲜军功章兩枚,但是从未戴过,“我的很多战友都戴不上(这枚军功章),都回不来了,永远回不来了。”

回国后,梁洪浩被分配到新华社北京总社对外新闻编辑部。1962年,他回到家乡广州,在暨南大学任教,主讲新闻学概论与外国新闻史。此时,暨大自1907年创办,已经历了两次停办,五度迁址。其中,1946年创办于上海的新闻学系,1960年在广州复办。梁洪浩来到学校时,连教材都没有,报刊稀缺,百废待兴。

梁洪浩向省委宣传部申请了《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作为阅读材料,利用之前的工作积累邀请各大报社的编辑、记者前往学校讲授业务经验,启发了中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后来的教学报告《教材要新,教法要活》中,梁洪浩对外国新闻史资料匮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恳切地要求新闻教育“要放眼看世界”。

“文革”期间,暨大再次停办。1967年底,梁洪浩被下放到三水干校,负责赶牛耕田。2019年,我曾在暨大羊城苑四楼与老先生见过一面。聊起这段经历时,他能记得的只有天冷,广州冬天荒野寒气逼人,牛不愿意走动了,他只得拿出藏了许久的一点点黄酒,喂给耕牛,喝下去,牛的身子暖起来才能继续干活。

1970年,他被分配到广州外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既教书又翻译。在广外教授彭国柳的回忆文章中,那段时间师生在课余都要开荒劳动收获,知识分子统统都成了“臭老九”。半夜工宣队队长敲开房门,说“走遍整个校园,除了路灯之外,亮灯的住户肯定都是教师”。

梁洪浩也在废寝忘食。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广州外语学院英美问题研究室翻译的《光荣与梦想》,梁洪浩参与了第一册的翻译。读过的人应该很明显能感受到——纵然政治倾向有异,但没有人能否认报纸、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手段,对于美国政治的重大影响,这有利于读者形成更为全面的新闻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在出版前言中提到,《光荣与梦想》在中国广大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也极大地影响了许多国内记者的写作,让人深感“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之后,梁洪浩重回暨大。作为记者、译者、新闻教育工作者,他的三重身份都受到了肯定。但老先生始终很低调,一直住在旧宿舍楼里,没有电梯,多日不下楼,“以前选这层的时候,没想到会有老了的一天。”

2021年7月26日,校友群传来消息,梁老先生凌晨在广州去世,享年97岁。但总觉得,那天采访完,他坚持目送我们下楼的那份执意,依然很近。

猜你喜欢
军功章外语学院新闻史
“中国好人”戴恒勤:13年讲述军功章的故事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军功章
姑爷爷的军功章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仍在闪光的军功章:记盱眙县古桑乡龙潭村老战士刘学成
媒介生存: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的思考
Nihilistic Catastrophe:Barth’s The End of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