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教学中“散步”

2021-08-23 18:53苏慧
教育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散步散文情感

苏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属于抒情性散文,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散步》属于记叙性散文。执教完这几篇散文,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像“散步”一样,慢慢地、稳稳地、沉下心,穿梭在字里行间,去感受散文的美。

“慢下”节奏,“散步”进入散文

相较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散文有其文本特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散文的特质,确定教学策略,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任何脱离散文特质的教学都是对散文教学的背离。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散文文本深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散文的文本特征。首先,每篇散文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特性,教师要明确此篇散文的独特价值,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出除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一方面,可以通过品味“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中“一直”“再也”“绝”“竟”这几个字词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明确《秋天的怀念》不只是表现母爱,更饱含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取题为《秋天的怀念》而不是《怀念母亲》等其他题目,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经过岁月更迭、人事沉淀,秋天里再见繁花,已经不只是对母亲的怀念,更是对那段岁月的追忆和对母亲那句“好好儿活”更深刻的生命领悟。抓住每篇散文的文本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实现与文本的情感互通。其次,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作者独特经验的连接。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步》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美好氛围的同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进行比较,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我的双重目的。概言之,通过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作者情感的连接,可以实现散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注意散文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避免过度“注水”式教学。如果学生问题回答很出彩,教师便无须赘述。否则,过多的评价性总结,反而会让学生的理解跑偏。如在《散步》教学中理解“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学生理解为“整个世界是作者和妻子到了一定年龄后的责任感,老人、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他们的全部”。如此出彩的回答,笔者却努力往“生命传承”上总结,让全班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散文教学中,所有的情感体会都应该是学生情到深处慢慢生成的,而不是教师急于实现教学目标强加给学生的。教学中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就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未必有那样的意思,读者在阅读时未必不会有那样的意思。所以,教学时,教师不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或者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应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性和自由度。其次,要避免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课上如果教师只是不断把问题抛给学生,而不教给学生探寻问题的思路,就会导致学生跟着教师有节奏地回答问题,文章内容学完了,问题回答得也很精彩,可是再读此类散文时,还是找不到阅读的方法。因此,每次问题抛出之后,教师都应给予明确的思路方法的指导。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让学生研读第一段,画出描写双腿瘫痪后“我”情绪的句子,引导学生锁定词、句、段来理解文章。学生不仅找到了回答问题的思路,而且学会了通过关注文章细节来体会散文丰富的情感表达。

“稳住”步伐,力求一课一得

精读课文,全文背诵妙处多。笔者所带班级,《春》《济南的冬天》《散步》《秋天的怀念》四篇散文几乎达到全班全文背诵的程度,不管是组与组背诵比赛,还是“竞争对手”背诵比赛,全班学生最后一关都要经过笔者亲自检查。班里背诵热潮一波又一波,而且益处很多,如有学生仿写《春》的叠词、妙词、妙句,优美词句层出,乐趣无穷。

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词句段“品背仿写”活动,建立阅读和写作的有效连接。内容上,先是课内精读散文,后拓展同内容或同作者散文。首先,在目的上,每次“品背仿写”活动的侧重点都不同。例如:学完《散步》,侧重于环境描写、开头、对称句等;学完《秋天的怀念》,去读史铁生同类怀人作品,可以听名家诵读这几篇作品,也可以学习文章中的一线穿插结构。如果触及学生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随笔。其次,在层次上,不同水平的同学“品背仿写”活动难度不同。水平稍差的学生可选择只背不品不仿写,降低难度、提高兴趣。只要他们的作文中稍微出现仿写词句,教师就要大加表扬。

第三,注意启发学生领悟散文的写作特点,及时巩固和拓展。如学完第一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秋天,写一篇以“寻找秋天的踪迹”为话题的随笔作文,比一比誰更能够活学活用,将课内知识及时迁移到作文写作中。

“沉入”文字,触摸作者情思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说:“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去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验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触摸作者情思。

首先,可从用词句式、修辞炼字,揣摩隐含在文字里的情感。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抓住“悄悄地”“偷偷地”“忍住哭声”“挡”等重点细节,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品出其中的情感、思想。在《春》教学中,让学生试着删除“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着”,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换为“长”,引导学生通过删减换词法来体会文字的蕴意。在教学中适当地注重用词句式、修辞炼字的揣摩,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美,同时也能够积累语言,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可从标点、副词、助词等的使用,体会优美、细腻的文风。例如,在《散步》教学中,品味文中对称句中的分号、母亲和儿子语言描写后的感叹号、环境描写后的省略号。又如,在《春》教学中,第一,可以让学生删除“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中的助词“着”和“了”,删除“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句中的助词“的”,与原文对比阅读,体会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第二,将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变为长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对比原文读一读,再次体会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之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类似语句,进行相关删减或者变化。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很容易在原文朗朗上口、欢快愉悦的文字中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想象情境,获得美感。

再次,走近作者,以己之心达作者之心。朗读是触摸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段与第3段中“我”与母亲的对话,要求注意揣摩人物心情,读出每句话的语气和情感。学生先在组内各自试读,然后个别学生在全班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最后播放课文录音,全班再读,在朗读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散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抓住特别的语言,让学生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在朗读中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特别的情味。

最后,从环境描写中,捕捉作者的情感、思想。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课文多次写了秋天的景色,可以将文章开头落叶的相关描写与文章结尾菊花的相关描写调换位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白:开头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暗示作者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和央求“我”看菊花做铺垫。结尾“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代表作者经受了命运残酷打击、暴躁绝望的心理历程后,在母亲突然离世后再次看菊花,他不像当初那样只见落叶不见繁花了,他俨然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叙事性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品味语言最重要的是,多让学生朗读和感悟,学生阅读越充分,阅读感受越清晰,课堂生成效果也就越好。

总之,散文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成为一个引领者,把“品味语言”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散文的途径,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意境,享受散文的美。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龙泉中学)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散步散文情感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情感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台上
最美妙的散步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