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玲 花莉
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有一座百年老校——淮安市车桥中心小学。学校坐落于千年古镇车桥镇涧河之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车桥战役”就发生在这里。这场由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战役在华中敌后抗战史上抒写了辉煌的一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产与精神财富。长期以来,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车桥中心小学依托“车桥战役”红色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让红色文化走进课堂,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2015年,车桥中心小学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牌为“车桥战役红军小学”。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记者来到车桥中心小学进行实地采访。
进入校园,记者就被热烈的红色所包围。学校正在易地兴建中,几幢已建成的红色大楼在空旷的校园中格外醒目。正前方矗立的黄色巨石上,镌刻着绿色的“明新”二字,显得苍劲有力。“我们学校正在打造‘明新校园文化,‘明新即‘明德新民,旨在弘扬美好德行、激发创新精神。”前来迎接的韩建伟校长告诉记者,“我们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发展‘明新文化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德育,而红色基因赋予了车桥中心小学红色德育的使命。”
一、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营造红色德育氛围
漫步校园,两栋教学楼上分别悬挂着“红色基因培根固本”“明新文化立德树人”的巨幅标语,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它彰显出车小红色德育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据韩校长介绍,学校的教学楼都是以在车桥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的,如永兴楼、继胜楼分别是为纪念陈永兴和许继胜两位革命烈士而命名的,这是车小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烈士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英雄已逝,精神长存,他们舍身为国、英勇不屈的精神将伴随高大的建筑永驻在校园内,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和发扬。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车桥战役,学校在绿茵间专门开辟了一条文化长廊。走进长廊,只见木质的吊顶连接着两边的橱窗,一边展示着车桥当地的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史,另一边则是关于车桥战役的介绍,简要的文字、清晰的作战地图和一张张黑白老照片,真实再现了当年车桥战役的经过以及战士们的英勇事迹。重温烽火岁月,一定会有所感悟,记者在长廊的末端看到了学生们对车桥战役的理解与表达:有描绘战役场面和英雄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有歌颂党的诗歌作品,有铿锵有力的书法作品,还有演绎车桥战役的情景剧照。红色的文化长廊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充分发挥着红色德育功能。
当记者还流连于文化长廊时,耳边传来一阵优美的旋律,韩校长介绍,这首《映山红》的乐曲是由学生们选来作为课间铃声的。伴随着抒情的音乐,校园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这时,广播里又传来熟悉的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歌声中,孩子们三五成群,嬉戏玩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记者也被浓郁的红色氛围所感染。
走进班级,一眼望去,黑板报上方醒目地写着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方有一排摆满书籍的书架,里面有《闪闪的红星》《红红的雨花石》《小兵张嘎》等经典书籍,韩校长说:“‘书香润校园,薪火伴成长。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英雄人物,感悟红色文化。”此外,学校还有一间红色教育专用教室,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唱红歌、讲红色故事、演红色课本剧。从整体到细节,从无声到有声,学校通过有形的物质文化建设,将无形的红色精神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师生的内心深处。
二、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构建红色德育体系
学生成长离不开日常的教育教学,车桥中心小学充分认识到,要将红色德育有效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这是学校打造红色德育品牌、完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必要途径。学校本着“弘扬车桥战役精神,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理念,将红色德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形成了主题化、常态化、个性化的红色德育体系。
1. 红色德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将红色德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就是把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找到人生的价值目标和升华灵魂的精神家园,从厚重的红色文化中获取前进的动力。目前,班队课已成为车桥中心小学开展红色德育课程的主阵地。学生每周上一次班队课,每节班队课设置的主题都与红色文化相关,如“车桥战役知多少”“我心中的英雄”“铭记历史,勿忘历史”“红领巾心向党,我与祖国共成长”等。记者观看了一些录制的课堂视频,每一节课都新颖独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车桥战役知多少”的主题班队课上,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车桥战役的相关知识,PPT展示与电影片段播放相结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踊跃发言的手也举得高高的。班队课以学生为主,注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在“我心中的英雄”主题班队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学生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大声讲述自己崇敬的英雄的故事,表达爱国之情,抒发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2. 红色德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记者经过五(2)班教室时,听到了孩子们响亮的读书声。定睛观察,他们正在上语文课。韩校长对记者说:“我们的语文教师会充分利用教材中饱含红色精神的课文,将‘红色基因植入孩子们的心灵。”韩校长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红色德育教育,才能实现有效渗透,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真正地提高。在数学课上,教师将红军长征、车桥战役、黄桥战役等元素融入到数学题中,孩子们在学会计算方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战场上的卓越智慧;英语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The Heroes of Our Country”,这让学生在锻炼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传播红色文化的使命感。红色德育的渗透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赋予了学生更具情感与价值的体验,学生既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提高了思想品德修养。
3. 红色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
艺术教育形式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将红色德育融入学校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美育中感受红色文化,在无形中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有为少年。车桥中心小学的艺术教育丰富多彩,有话剧、合唱、舞蹈、诗朗诵、器乐、绘画、剪纸等二十多种艺术课程,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正在创作话剧《车桥战役》,并打算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中由学生演出,争取为师生和家长呈现精彩的历史场景;“红领巾在歌唱”是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的歌咏比赛活动,师生通过比赛陶冶情操,激发爱党、爱国的热情;在器乐方面,校鼓号队多次参加国家级展演,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得众多奖项,荣誉的背后是孩子们刻苦训练的汗水,韩校长为此十分感慨:“这正是学校红色德育的成果,孩子们继承了革命先辈们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培养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三、拓展社会实践渠道,丰富红色德育活动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可见,社会实践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车桥中心小学精心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实地感受,在真实的场景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得到情感的升华。
每年 3月5日是车桥战役纪念日,到了这一天,车桥中心小学全校师生都会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朵朵白花,前往车桥烈士陵园,向车桥战役中光荣牺牲的53位烈士寄托深深的哀思。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前后,学校组织师生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纪念馆广场上,师生们庄重悼念逝去的同胞;进入馆内,真实的历史呈现使师生们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勿忘国耻,兴我中华”“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等警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车桥中心小学的学生还去过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馆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诉说着红色历史,勾勒出峥嵘岁月,令在场的学生们心潮澎湃,深受教育。一名少先队员在作文中写道:“今天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我深深体会到了新四军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并会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为祖国的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次驻足就能收获一次感动,一次参观就能接受一次教育。将红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接受的教育内化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引。
即将结束采访,韩校长深情地说道:“是党和人民让车桥这所百年老校重获新生,是紅色文化滋养着校园,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灵,获取前行的动力。”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传承红色文化就是传承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面对汹涌澎湃的新时代大潮,相信不久的将来,车桥中心小学一定会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展现出更加丰厚的底蕴,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