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App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21-08-23 02:33朱燕萍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朱燕萍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科普类App作为工具运用于科学教学,能够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合适的科普类App,探索运用有效的路径和策略,引导学生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最终让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真正落地。

【关键词】科普类App 最佳路径 思维进阶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其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App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适当选用App来辅助教学也成为一种趋势。

笔者尝试选用科普类App,如“形色”“星图”“人体探秘”等,以平板电脑为载体,把科普类App运用于教学之中,辅助学生深度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一、寻找合适的科普类App

1.立足教材,甄选科普类App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不仅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梳理教材是运用科普类App的第一步,笔者整理教材,寻找对应的科普类App,结果如下:

笔者在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后,发现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的科学学习都适合运用科普類App进行辅助教学。如地球与宇宙方面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许多实验不能还原真实的宇宙状态,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而科普类App却能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宇宙星象变化,探寻科学的本质。

笔者在寻找适合教材的科普类App过程中,发现各种App功能不同,教师在选择时要多方面对比分析,才能把科普类App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在操作使用不同的鱼类App识别、了解鱼类知识时,笔者对比发现“鱼类百科”只能搜索一些鱼类的科普知识,不能拍照识别鱼类;“问鱼”只能拍照识别鱼类,不能搜索鱼类的相关知识;“鱼类笔记”功能比较综合,既能拍照识别鱼类,又能搜索关于鱼类的相关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功能合适的App,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基于学生,甄选科普类App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教师将科普类App运用于科学课堂的活动时间不宜太长。同时,低年级的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科普类App直观展示星空、植物等图像,让低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中年级的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科普类App,并能在课后与父母共同合作、深入研究。

高年级的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都相对较强,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些复杂的任务。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星空App”坚持观察与记录一个月的完整月相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天空中的星座,比较不同星座之间的不同点,探索其中的科学知识。

二、运用科普类App的基本路径

1.科普类App导入,触发深层动机

深层动机是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触及学习者深层兴趣、情感和思维的动机。学生在深层动机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为了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教师可以借助科普类App精巧导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笔者在教学《消失了的恐龙》一课时,巧妙运用相关App,通过图片和视频将恐龙“带”到教室,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层动机也被激发,情不自禁地开始思考恐龙是如何被还原的。

适当借助科普类App导入教学,是精彩别致的开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2.科普类App探究,让研究更加深入

科普类App集趣味性、自主性于一身,与科学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辅助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笔者在教学《人的呼吸》一课时,一方面将“人体探秘App”与课本教材、视频教材形成学习资源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关于人体呼吸器官的知识;另一方面将“人体探秘App”作为一种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使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呼吸的流程是什么”,聚焦思考“呼吸器官肺是怎样工作的”。在不断操作“人体探秘App”的过程中,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入。

3.科普类App创新,培养高阶思维

实践创新是高阶思维的一种显性表征,也是对科学学习更高层次的理解。在科学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借助科普类App进行创新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对事物或知识本质的理解。同时,借助科普类App拓展学习能够打破内容和时空的局限,让学生探索的范围更为广阔。

笔者在进行《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形色App”寻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分析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课后,笔者鼓励学生通过对不同植物特征的分析,结合校园的环境特点,向学校提出一些关于校园绿化的建议。笔者还让学生观察各自所居住小区的环境,分析绿化情况,向物业公司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运用科普类App对植物进行充分研究,从而形成微报告、微调查、微论文,并将成果发布在朋友圈。

这若干个课后创新研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借助App,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并能整合到其他知识之中,使他们的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实施科普类App的教学建议

1.提高水平是基础

信息智能时代,App在教育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中运用科普类App辅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强,科普类App不再是传统科学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而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寻求创新性的科学教学,使小学科学教学与科普类App的融合更加深入。

2.课堂统筹是关键

恰当地在科学课堂引入科普类App,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遵循适度原则,将科普类App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合理规划教学流程,使课堂节奏合理而紧凑。同时,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小程序的操作训练,尤其关注实验小组的组长对科普类App的正确运用,使实验小组的组长发挥引导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App之间、学生与App之间的高效互动。

3.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核心

科学课堂不管运用什么科普类App,教师都不能忘记:一是学生在使用App,二是借用App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科学思维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使用科普类App的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更具有好感,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更加兴奋,对新鲜有趣的东西会更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协商、讨论、交流的对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将科普类App适当、精准地运用于科学教学,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的要求。教师要精心甄选,将科普类App运用于合适的科学学习之中,使儿童的科学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让儿童的科学素养培育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