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交响诗《普罗米修斯》的音乐分析

2021-08-23 07:25吴晗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

摘 要:谈到全球近代音乐史,那么必不可少要提到斯克里亚宾。这位包揽了伟大钢琴家和作曲家两个头衔且对音乐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却总先联想到他钢琴家的身份,殊不知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学习、研究音乐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文章以交响诗《普罗米修斯》为分析斯克里亚宾艺术风格的案例,从中探索和研究斯克里亚宾运用于音乐创作中的音高关系体系和其所表现出来的内涵。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神秘主义;神秘和弦;色彩音乐

注: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斯克里亚宾交响诗研究”(2019A002)研究成果。

一、斯克里亚宾和交响诗

《普罗米修斯》的概述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学院学习之路是从16岁开始的。他在1888年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在塔涅耶夫门下学作曲,在萨福诺夫门下学钢琴。在1896年,他就把自己的演出作品带到了欧洲。1898年到1903年期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学生弹钢琴,并从事音乐创作。1903年后,他到瑞士、巴黎等地进行旅居,七年后返回莫斯科。后来,他又反复出国演出,直到1915年4月27日在莫斯科去世。

斯克里亚宾到了晚期开始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其他艺术,本文的重点分析案例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普罗米修斯》音乐演奏中运用了管风琴和乐队合唱以及色彩风琴。这种风琴能在演奏的时候把和音乐相关联的色彩呈现在银幕上,实现音色通感展现。

二、交响诗《普罗米修斯》的音乐分析

(一)音高关系体系分析

斯克里亚宾在《普罗米修斯》创作中运用了音高关系体系而并非传统的调性音乐写作方式,他将一种有特定结构的和声(“神秘和弦”)作为音乐的基本结构成分,这个体系是完全个性化又具有严密组织逻辑的。斯克里亚宾在20世纪初首创了这种体系,个人风格非常明显。

“神秘和弦”在这个体系中是“中心和弦”,同时也是非常个性化和严谨有序的,统一控制着和声和旋律。它在“中心和音”的技术范畴里,其调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一个将不协和和弦作为中心的音高关系综合体。中心和音技术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和声理论和传统曲式结构理论,和传统古典音乐理论的许多方面其实也是相通的。因为其明显的个性,所以中心和音在20世纪的音乐创作中大放异彩,代表作有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和亨德密特的调性半音体系,以及罗斯拉维茨的中心音列技术等。“神秘和弦”来源于古典大小调和声,也是其中一个类型[1]。

在传统和声概念里,“神秘和弦”是无法构成大小三和弦的,因为它没有主音上方的纯五度音。但纯四度音和纯五度音还是可以在“神秘和弦”的基础音下方找得到的,这种用法在斯克里亚宾的《两首音诗》中也有所体现,像是传统和声里的持续音。不过任何和弦在这种体系里都能够使用,具体要看结构的主音在什么位置。

(二)作品的结构分析

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与尾声这五个规模庞大的结构共同构成了《普罗米修斯》。它以音乐的形式交织起了许多含有象征意义的主题,所以每个结部或者次级结构的音乐都很复杂,其中包含的音乐情绪线索也很复杂。音谱上标注的文字和音乐表情术语结合起來可以得出音乐情绪部分内容。它是与传统音乐调性概念不同的模拟传统调性系统。它的音高关系体系是在新原则和新方法下构成的,是根据美学和艺术指导而得来的一种崭新的调性呈现方式。

由典型传统调性布局演变过来的还有调性布局T—D—S—T,其体现出来的调性思维模式在斯克里亚宾的创作中最为根深蒂固。在《普罗米修斯》中,一系列短小精悍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旋律构成了许多个音乐主题。

主部是一个有再现的三段式,在A段中以四部与和声为背景,由此进入“深思”主题中,后被钢琴部的“命令式”的“意志”(4小节)所取代,二者一同构成了上句(8小节)。在A1段中音调不变、织体有变的情况下,“对答式”所进入的钢琴声部提前了1小节,同时将“意志”主题变化为“飞翔、驰骋”的音调(4小节)。下句的处理方式同呈示段一样且有一定扩展,由此主部的主题结束,进入连接部中。

在连接部中主要是以钢琴声部的“solo”及乐队协奏的方式开始,作为动态的音乐片段,由此引出一段“痛苦”的对话(钢琴与木管),并伴随着小号的“意志”主题穿透这“原始的混沌”,由此音乐进入副部。

由于展开部拥有十分巨大的规模且内含许多主题,所以当这些主题相互交错在一起就会呈现出令人捉摸不透的和声色彩。第一阶段由一个主题引出,第二阶段再由一个副题展开,这个时候的音响色彩要么绚丽多彩,要么十分怪异。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会有三次高潮推动。最后用一段震耳欲聋的音响来进入再现部。

从结构顺序来看,再现部除了有些许删减外,其余和呈示部基本相同。如果调性发生了改变,那么它的和声色彩也会跟着发生改变。呈示部的主副部的调性和再现部的调性分别是#F-bB和D-bG(#F),它们在整体上都有T—D—S—T调性布局特征,近似于传统奏鸣曲式里的调性服从。此处省略了再现部里的结束部,把其并到尾声中后就出现了传统奏鸣曲式里的典型结束部和Coda(结尾部)合并成为一个整体的现象。

尾声部分被写得精彩夺目,用一段绚丽的急板铺开。尾声部分用了钢琴和乐队进行合奏,让钢琴展现的小世界和乐队声部展现的大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让这两种声音相互碰撞、擦出火花。到了最后还会运用四部混声合唱来把整个音乐推到高潮,把氛围带到欢乐的巅峰,让听众从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强烈震撼。

(三)作品所体现出的综合艺术创作特征

1.音乐与色彩方面

1909年,斯克里亚宾还在布鲁塞尔侨居的时候开始创作这部交响诗,直到1910年返回莫斯科后才完成创作。这部交响诗运用了大型的四管编制,也运用了钢琴、管风琴还有钟这些乐器,同时还运用了一个混声合唱队。最值得惊讶的是首创式地运用了“色彩键盘”。通过色彩键盘的运用,观众可以直接看到色彩对应音乐的变化。

大部分我们很熟悉的比较知名的作曲家都会对声音有着一种超乎平常人的感悟力,这种能力基本能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我们熟知的德彪西的前奏曲《雪上足迹》,其中的每一个变奏几乎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和声色彩。梅西安更是能在阅读乐谱或者倾听音乐的时候在脑海里十分清晰地“看”到色彩的变化[2]。斯克里亚宾和他们显得稍稍不同,他会把心中的色彩对应传统调性,用五度循环圈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好像是C代表红色、G代表橙色,而A则代表绿色一样。以下就是斯克里亚宾心中的颜色表和色彩键盘的具体说明:

色彩键盘其实就是一种特制的声乐光气,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投影设备。当演奏到高音部分的时候,会在大屏幕上对应投影不同色彩的光线,用来代表不同的音乐色彩。

2.音乐和文学方面

从名字上来看,不难看出交响诗《普罗米修斯》是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取得灵感的。这部交响诗讲述的内容也和神话传说故事差不多一致。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是泰坦神,他因为爱人类所以把火种带给了人类,让人类拥有了更先进的文明,这让宙斯非常生气,严厉处罚他在高加索山顶上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而且每天都会被老鹰啄食内脏而死,但第二天早上会复活,这种反反复复的折磨直到赫拉克力士的出现才结束[3]。

许多艺术家都曾对这个传说进行过艺术创作,包括剧本创作和绘画作品、音乐作品创作。剧本类就有著名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它是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之一。肖恩创作了同名绘画作品,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和李斯特也曾根据这个题材创作过同名音乐作品。

三、结语

纵观国外近代音乐史上诸多的音乐艺术大师,斯克里亚宾因为自身独特的综合艺术创作手法,可算得上是一个拥有某种先知先觉的能力和神秘色彩的代表人物了。他基于综合艺术创作理念而呈现出的许多奇思妙想和大胆假设与尝试都对20世纪后半叶的环境艺术营造和多媒体艺术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倩仪.斯克里亚宾的《普罗米修斯》和声分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

[2]徐平力.衔接传统 探求未来:斯克里亚宾交响诗《普罗米修斯》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2011(2):152-160.

[3]施天驰.“普罗米修斯”的音乐空间解读与启示[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

吴晗,哈尔滨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普罗米修斯
我的书屋,我的梦1
《普鲁米修斯》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统编本四上)教学设计
普罗米修斯
阅读因思辨而致远
普罗米修斯盗火
英语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
童言无忌
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