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
摘 要:在中国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中,雕刻艺术是极其重要和典型的艺术手段之一,也是最为直观的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文章围绕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阐述了建筑装饰的内涵及雕刻艺术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的意境表达和精神意义,探究了雕刻艺术对于中国宗教建筑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国宗教建筑;建筑装饰;雕刻艺术
寺、庙、观、宫是我国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式。这些宗教建筑的部件及装饰用品上蕴藏着许多形式多样、艺术精湛、题材丰富的雕刻艺术品,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震撼的艺术感受。对于我国的宗教建筑装饰来说,雕刻艺术具有形式多样性和表达功能多元化的特征。首先,雕刻艺术作为一种建筑装饰手段,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能够起到装饰环境的效果,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1];其次,这些生动形象、造型别致的雕刻艺术可以深刻地表达和传递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更加灵活、丰富和直接的手段表达出宗教建筑的文化寓意,实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具有典型的象征性艺术价值。本文围绕雕刻艺术在宗教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从多种学科角度和文化视角对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对我国宗教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艺术的形式、手法、内容及文化内涵进行研究,阐明了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的意境表达和精神意义。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是基于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宗教文化与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文章以中国宗教文化对中国宗教建筑装饰艺术的影响和作用为依据,以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雕刻风格、文化色彩、精神内涵、审美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2]。
(二)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外来文化给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对我国宗教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而雕刻艺术在中国宗教建筑中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宗教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研究工作的深化开展;第二,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的全面认知;第三,有助于推动中国宗教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保护及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3]。
二、建筑装饰的内涵及雕刻艺术的概念
(一)装饰的含义
《美的历程》一书中明确指出了“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二者之间存在的漫长的时间间距和性质上的本质不同,且二者都具备一定的功利性特征。但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现实性的内容,而后者强调的是想象性的内容;前者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基于主体需求和主体感受产生的,而“装饰”则是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
装饰艺术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指赋予和增添物体美感的行为活动,其不仅仅包括外部装饰的美感,同时也包括装饰材料、结构设计和功能价值上的美感;二是指通过特定的装饰材料和装饰需求进行装饰艺术设计;三是指工艺表现手法和装饰技法等[4]。
同时,装饰艺术的内涵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一,所谓装饰艺术,就是通过系统化、组织化、整合化形成的几何形态;第二,是指基于使用人的主体需求和感受,在自然或非自然的情况下,设计和创造出的几何形态,能够对建筑实现美化功能。因此,可以说装饰艺术是一种具有目的性和方法性的行为活动,是源于生活而升华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建筑装饰的基本特征
建筑装饰是一种理性化的视觉艺术表达形式,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第一,功利性的特点。艺术审美是人们在追求的功利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其逐渐孕育和催生出了建筑装饰艺术。建筑装饰的本质就是建筑的外在使用价值与内在审美价值的有机结合,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第二,审美心理的表现特点。建筑装饰是基于人们的审美心理而产生的一种外在表达,能够为人们提供视觉层次上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逻辑。
第三,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建筑装饰在本质上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性质,其通过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物,成为文化价值和文化信息的有效载体[5]。
(三)雕刻的含义
所谓“雕刻”,是指在石料、木材、金属等物体的表面,使用锋利的器具进行雕、刻、镂等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生动形象的实物形象作品,通常会传递和表达出雕刻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我国建筑雕刻艺术的种类主要有石雕、木雕、砖雕等。
三、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的意境表达
宗教文化与艺术文化一样,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体现,因此,宗教文化传播与艺术文化活动之间始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宗教文化为艺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广阔的文化空间。其次,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思维想象来进行外界现实形象的构建,能够将抽象的宗教文化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而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现来传递宗教文化,营造庄严而神圣的氛围,激发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的情感[6]。从人类在艺术文化中的心理情感特点来看,人们所要获取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方面的浅层感受,他们更想追求的是一种心理仪式感。因此,雕刻艺术在宗教建筑中的价值和作用就更加突出。
(一)对“佛教净土”的意境营造
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各种佛教建筑、名刹古寺等数量眾多。我国诸多的佛教建筑中常常会出现具有叙事性和故事性的佛教雕刻作品,或者各种模仿中国古代传统亭台楼阁建筑样式的雕刻作品,同时这些雕刻作品中也会掺杂着各种菩提花树、山河景象等。这些雕刻作品所营造的景象与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十分相似。我国诸多的佛教经典著作都描绘过“佛教净土”的景象,其中有的著作还描绘了宫阙、楼阁、轩窗、琉璃地等具体的形象,这些都在宗教建筑的雕刻艺术中被展示出来。
举例来说,在我国的佛教寺庙中,常常会出现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作品往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佛教净土”和“极乐世界”的景象,如庄严端坐的佛祖、虔诚恭敬的信众等等。与此同时,这些雕刻作品中往往也会出现亭台楼阁和宫阙城池,以及道路两旁排列整齐的菩提神树,空中呈现出的如意祥云,等等。一幅庄严、祥和的天国“极乐净土”景象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被展现出来。虽然负责雕刻和制作这些雕刻作品的工匠并没有见过真正的“佛教净土”,但是他们能参照帝王的宫殿,并利用自身的想象进行创作,将“佛教净土”呈现在我们面前,传递和表达出佛教的意境。
(二)对道教“仙境”的意境营造
道教追求的是“道法自然”,讲求的是天地之法,因此,道教十分尊崇自然。道教描绘的“仙境”多是“洞天福地”的景象,且道教宫观建筑也多依附于名山大川、幽明洞室等,往往呈现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宜人景象。道教认为在这样的清幽的环境中,必然会有仙人居住,道士也大多会选择这样的地方作为修炼和祈福之所。
基于此,道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也更加强调对自然情境的塑造和展现,并且对这种自然情境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想象和升华。雕刻艺术家将道教文化、地域景观、自然风光等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手段将宗教文化所追求的“仙境”和理想世界自然地展现出来,使得道教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雕刻都融入了道教的文化追求,充分体现了道教所追求的自然之法[7]。
例如,江西龙虎山上清古镇的天师府道观中就有一幅浮雕作品,画面描绘的是两只灵猴坐在两棵苍劲古拙的松树之上,树下还有几只梅花鹿在相互嬉闹,花丛中蜜蜂飞舞,天际边两只仙鹤驾云而来,云雾缭绕,一派神仙风光。这幅雕刻艺术品所展现的就是道教文化对于自然的尊崇,同时雕刻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想象,用仙境般的自然风光来体现道教文化的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所谓宗教的意境就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感悟和情感体会。无论是外界的现实意境,还是人们的心理意境,都是人们审美认知的主观反映。而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则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不断交融的产物,是传递宗教精神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中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的精神意义
有效记载和传播宗教文化是宗教建筑的核心价值功能。雕刻艺术作为宗教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有着与其一致性的价值功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强调的是宗教环境氛围的营造,以及对于精神层面的理想追求。
佛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作品旨在有效传播佛教文化,将经典的佛教故事、佛教形象等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赏者能够对佛教的精神文化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因此,佛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作为佛教艺术的典型形式,能够在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同时,有效地传播佛教的精神文化内涵。
此外,道教强调和表达的是一种“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道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作品中也充分体现着这种思想追求,其作品大多具有超凡脱俗的仙境之美。同时,道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作品蕴含的宗教仪式感,也充分传达着道教的庄严法相和玄妙教义,可以帮助道教信徒和修道者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道教的精神世界[8]。
五、宗教建筑中雕刻艺术赏析
——以龙兴讲寺为例
龙兴讲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虎溪山麓之下,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气势磅礴。龙兴讲寺中的雕刻装饰的题材与手法展现出强烈的宗教风格,地方特色明显,且运用了象征、比拟、寓意等手法,不仅起到了一定的教化百姓作用,还展示了当时人们所追求的艺术精神面貌。龙兴讲寺中的雕刻艺术极具美感,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龙兴讲寺中的雕刻装饰题材广泛,内容多元,大多源自于自然生活,图案有花卉草木、鱼虫鸟兽等。雕刻匠人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艺术化处理,将其以雕塑的形式展示在龙兴讲寺的建筑构件之上。建筑構件之上的雕刻并非单独出现,大多以动物、植物的搭配组合的形式出现。除了动物、植物外,戏剧故事也是雕刻的重要题材,龙兴讲寺中的雕刻艺术的戏剧故事题材以西游故事为主,多次刻画了师徒四人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是当时佛教俗化的重要表现。戏剧故事题材的雕刻装饰性强烈,美感十足,充分展现了雕刻匠人精湛的雕刻手法与丰富的想象力。
龙兴讲寺中的雕刻所用工艺技法繁多,按照建筑构件类型与功能的不同,选择了浮雕、透雕、圆雕等不同雕刻手法,添加了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展现了雕刻匠人的精湛技艺,也突出了当时高水平的艺术审美。建筑构件之上的雕刻的造型与构图都十分严谨,在注重细节的同时突出了雕刻艺术的空间感与立体感,图案虚实交映,富有层次。
六、结语
总而言之,雕刻艺术作为中国宗教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宗教精神文化内涵与物质文化材料之间的融合,以及思想文化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融合,使得艺术文化实现了进一步的升华。宗教信仰者能够通过宗教建筑中的生动形象的雕刻艺术找到共鸣,进而体会宗教文化的精神世界和信仰境界。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不仅仅具有艺术本身的文化价值,而且在传播和发扬中国宗教文化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雕刻艺术在中国宗教建筑中的应用表达,不管是多样的图样形式、丰富的题材内容,还是别具一格的意境展现和深远的精神内涵,都蕴含着我国宗教文化中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于宗教、社会、自然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哲学、道德、文化、政治等内容的深刻见解和全面认知,是中华民族文化意境的审美体现。研究中国宗教建筑中雕刻艺术的应用,能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对民族审美的表达。因此,只有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才能够使他们在建筑中找到文化归属感,产生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有效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森.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3):85-88.
[2]邓志龙.中古早期佛教雕刻的形成[D].广州:广州美术学院,2017.
[3]丁钰梅.临夏回族砖雕 体现宗教意蕴的雕刻艺术[J].中国宗教,2016(2):64-65.
[4]黄家庭.浅析吴哥建筑雕刻艺术的宗教内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1):142-145.
[5]黄坚.多元宗教文化影响下的闽南民间雕刻研究[J].东南学术,2014(6):250-256.
[6]雷蔷楠.大理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7]张哲.明式家具雕刻装饰图形与其人文意义[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8]杨艳霞.大理道教建筑装饰中的雕刻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太原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