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稳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教学材料为《黄河》和《春游》。遵循“接续式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其基本方法,对这两首歌曲所涉及的音高(音程)、节奏、结构进行如下分析:
《黄河》。第一,在音高上,这首歌曲包括了同度、大小二度、小三度、纯四度和小六度这六个音程,是一首音域跨度为十度的大调式歌曲。第二,在节奏、节拍上,是包含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六种节奏元素的四拍子歌曲。在歌曲A乐段,多出现附点节奏,且不受节拍规律束缚,几次出现将三拍子节奏纳入4/4拍之中的情况,如“长城外,河套边”等。B乐段,连续出现4个小节的节奏重复,且整体节奏安排为前紧后松。第三,在结构上,是典型的不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歌曲。
《春游》。第一,在音高上,这首歌曲包括了同度、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这六个音程,是一首大调式三声部合唱歌曲。歌曲包括有大三和弦和大小七和弦两种和弦以及I-V-I、V/V-V-I的和声链接。第二,在节奏、节拍上,是包含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三种节奏元素的6/8拍歌曲。歌曲节奏上最大的特点是四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第三,在结构上,这是典型的四句式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歌曲。
教学目标
“接续式教学”中突出“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现有音乐能力”的原则。教师在分析了教学材料所涉及的音高(音程)、节奏、结构上的特点之后,根据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已经具备的水平确定教学目标(见表1),体现“以学定教”。
依据“接续式教学”所提倡的“概念教学要绑定具体作品”的教学原则,本课为学生储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体现在文化理解、音乐编创知识、多声部表现等三个方面(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歌曲《黄河》《春游》,锻炼音乐基本能力,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体验和了解学堂乐歌的音乐文化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春游》第一乐句,体验三声部合唱的艺术魅力;能够理解《黄河》中节奏自由奔放,不受节拍束缚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
温故知新。师生共同挥拍演唱《送别》的旋律,学生同时思考曲名、作者及创作时期。学生边挥拍边聆听教师范唱《祖国歌》片段,回顾歌曲旋律原名及出处。
引入新课。两首作品均为李叔同填词经典歌曲,都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它们都是学堂乐歌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歌曲。什么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学堂乐歌对后世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歌曲,快速有效进入音乐课学习,并复习4/4拍指挥图示、歌唱的正确姿态、纯四度纯五度的准确构唱等本课教学必备能力;结合本课教学重点,在导入部分夯实旧知,提出新问,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符合“接续式教学”所强调的知识技能上的前后勾连和上下重叠,为新课教学作好必要铺垫。
环节二,了解学堂乐歌。
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概念,并通过短片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背景。
环节三,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品《黄河》。
第一,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
第二,赏析歌曲《黄河》。结合乐谱初步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判断歌曲调式并尝试划分歌曲的段落;调整歌唱状态,挥拍视唱第一乐段乐谱,体验歌曲节奏、旋律方面特点并力求准确表现。
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节奏上多四分音符与附点音符相结合;旋律发展上较多使用了同音重复和级进,也兼有四度的跳进。之后用对比法,体验附点节奏在歌曲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重点学唱“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百草无人烟”这一句,这部分需要做到两点。其一,体会s-d' 四度跳进的准确表现,通过回顾熟悉的作品《国歌》的起句、《送别》的起句等进行训练巩固;其二,聆听这一句范唱后,挥拍模仿演唱歌词,“长”“河”加重语气,体会将三拍子的节奏纳入到四四拍子中,从而表达豪迈、刚健、雄沉的气势。
第三,结合乐谱聆听歌曲第二段,思考音乐上与第一乐段的变化。学习新知——不带再现的二段体,并思考学习过的作品中,哪些属于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想一想学习过的歌曲中还有哪些运用到了完全重复节奏型或严格模进?这样的手法起到什么作用?这首歌曲要表达怎样的音乐情感?
第四,梳理《黄河》的音乐特点,了解其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了解学堂乐歌“西风东渐”的创作特点,最终引导学生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反映时代的明镜,是点亮民心的明灯。
设计意图:根据“接续式教学”中“概念教学要绑定具体作品”的原则,将作品中“隐性的知识与技能变成显性的知识与技能,把显性的知识与技能变成可操作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听、唱、思、辨中,深入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作品《黄河》的音乐文化特点,学习新知——不带再现的二段体,并在音乐发展手法方面丰富曲目积累。
环节四,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及其代表作品。
第一,了解李叔同生平、代表作品及影响力。
第二,以《送别》和《祖国歌》为例,了解学堂乐歌创作上“选曲填词”的特点。
第三,赏析歌曲《春游》。首先,结合乐谱聆听《春游》,判斷歌曲的演唱形式、调式及曲式结构,并填写出乐谱中缺失的音符(填写第2、4乐句的落音)。其次,发现第一乐段两个乐句的关系为“同头换尾”;第4乐句完全重复第2乐句;对比《黄河》的曲式结构,学习新知——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三,朗诵歌词并在教师指挥下模唱歌曲第一乐段,体验歌词的韵律与音乐节拍节奏的完美结合;回顾《渴望春天》《我和我的祖国》歌曲片段,理解6/8拍节拍特点。第四,复习6/8拍合拍的图示并加以练习——边挥合拍边准确视唱第1乐段主旋律声部唱名;特别关注s-d'/r-s纯四度音程的准确性。第五,师生配合,体验歌曲第一乐段合唱效果:学生挥合拍唱主旋律声部,教师演唱中声部旋律并弹奏低声部旋律。
第四,了解歌曲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进一步理解学堂乐歌“西风东渐,洋为中用”的文化特点。
第五,学以致用:运用“同头换尾”的发展手法,为下面的旋律续写第2乐句并形成一个2个乐句的乐段。
设计意图:学生在听、唱、思、创中深入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作品《春游》的音乐文化特点,学习新知——带再现的二段体并在音乐发展手法方面丰富曲目积累,这正体现了“接续式教学”所倡导的每一个知识与技能点都应该至少有一个典型作品作为支撑。学生以此为基础能更深刻理解学堂乐歌“西风东渐,洋为中用”的音乐文化特点。
环节五,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准确背唱歌曲《黄河》的第一乐段和《春游》的主旋律声部,并为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这两首歌曲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点;思考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按照“接续式教学”所倡导的教师在每节课上及时总结本课为后续学习储备的知识与技能点,在后续教学中对于前序新授内容进行大量复习,并在新作品中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以运用,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实现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