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扑面

2021-08-23 00:47黄维诚
辽河 2021年7期
关键词:梅派梅兰芳沈阳

黄维诚

电影《梅兰芳》看了两遍,可以说影片的前半段确实是华丽而大气,让我过足了京戏的瘾。余少群把青年梅兰芳演活了,《游园惊梦》《汾河湾》几出戏的唱段更是让人有梅香扑面、心旷神怡之感,领略了梅派早期艺术的魅力。影片后半段稍显沉闷,黎明虽演得也很努力,可惜他的戏多半是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梅兰芳,没有更多发挥空间,令人稍感遗憾。可能陈凯歌更多的是需要黎明的星气,不然在京剧男旦中挑选一人饰演梅兰芳,也许更有神韵。电影就是遗憾的艺术,对导演不能求全责备。可以看得出,对于如何展现梅派艺术的独特与传奇,陈凯歌也是颇费了些心思。年轻人看这部电影可能冲的是明星大腕儿和大制作,可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观众来说, 《梅兰芳》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串串对过往旧事的回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小学生的我拿着自己攒的零花钱,兴冲冲地赶往沈阳北市场电影院排队买票,只为看电影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那部纪录片我从头至尾都看得很认真,至今仍有很多镜头历历在目:像梅先生常常看飞翔的鸽子练眼神;还有梅先生为演出梁红玉击鼓推金兵,竟用腿作鼓进行练习,敲得双膝红肿。纪录片里,梅先生演绎的《洛神》《贵妃醉酒》等名段听得我如醉如痴,现在回想起来仍是绕梁不绝。一个小学生竟也对京剧如此痴迷,足见梅派艺术魅力之大。

大概是1955年吧,有一天,爸爸和叔叔吃完晚饭,拿着个行李卷匆匆出门了。后来我问妈妈才知道,梅兰芳来沈阳演出了,爸爸和叔叔是去排队买票,因为想看戏的人太多,他们只好轮班站一夜队,好确保第二天上午买上票。可惜的是票太珍贵,我未能去看。但我记得那些天大人们闲时唠嗑的主要话题就是梅兰芳。有一件有趣的事儿我记忆犹深,一位姓邱的叔叔本不爱看京剧,只是为了亲眼目睹梅兰芳大师的风采,也凑热闹和爸爸他们一起去排队买票看戏。谁想第二天戏才开场不到十分钟,他竟睡着了。大概是排了一夜队太累了,怎么推他也不醒,最后戏都散场了,他才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睡眼惺忪地问别人:“哎,梅兰芳怎么还没出来,梅兰芳呢?”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我对京剧的喜爱深受周围大人的影响。那个时候,可供人们娱乐的方式很少,不像现在家家又是电视又是电脑,听戏唱戏就成了老百姓最喜欢的娱乐形式之一。那时每到休息日,家里就常聚集一些朋友,自拉自唱,其中有一位叫蔡少波的叔叔喜歡细声细气地唱青衣。我开始觉着挺可笑,时间长了耳濡目染,竟渐渐喜欢上了青衣男旦婉转清脆的唱腔,有时自己甚至还偷偷对着镜子学几句。那时也常常跟爸爸妈妈到戏院看戏。印象最深的是到中街“大舞台”看《十二真人斗太子》。这是一出沈阳京剧团排的新戏,演出前宣传得很厉害,著名红净老生唐韵生主演,而且在演出中使用转台转场。那天戏院里坐得满满的,演出中叫好声不断。这出戏武打很多,有的演员竟能从嘴里喷出火,这让我兴奋不已,至于唐韵生唱得如何我倒没什么印象。在看电影《梅兰芳》时,我对展现戏院观众看戏的戏份感同身受,那种发自观众内心共鸣的热烈场面和热闹的气氛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时光倒退五十年,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的话,也许我这辈子还真有机会在京剧舞台上一展身手。小学六年级时,我差点儿就被戏校选去学唱戏。一天下午,我们都被叫到操场按班级坐了一圈儿。不一会儿,班主任老师陪着两个陌生人过来挨个仔细端详我们,然后叫出了几个学生,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才知道,原来是辽宁省戏曲学校来招学员。我们排队进行面试,到了我这儿又是踢腿又是弯腰,接着就让我唱一段戏或者唱首歌儿,我就毫不含糊地唱了一小段“高老爷来到牧虎关……”,几位老师觉着我条件真是不错,让我第二天到学校复试。我高兴地回家一说,没想到爹妈坚决不同意,还给我描述了学唱戏练功如何苦,练不好还要挨打,我还真给吓住了,没有去复试。那一次我们班有个叫何光军的同学考上了,现在还在省戏校当老师。

虽未能从事专业戏曲工作,但我和戏曲还是有扯不断的缘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到省电视台工作,负责电视文艺。我们有一个戏曲栏目《戏苑景观》,以播出京剧为主,由此我有机会看了不少戏,也有幸结识了一些京剧名家。十分荣幸的是,梅葆玖先生也曾来录过节目。那天演播室挤满了人,争睹梅葆玖先生的风采。省里有的领导同志,以及一些文艺评论家也前来观看。那天梅先生清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唱腔婉转流畅,眼神传情达意,尽显梅派风采。看着梅先生的表演,我在台下是感慨万千,几十年想亲眼目睹梅派大师演出的心愿竟一朝实现了。一时间竟恍惚觉得时光倒回了五十年前,舞台上梅兰芳大师正在倾力演出,而在台下热烈躁动的戏迷中,年幼的自己看得聚精会神,眼睛里装满了兴奋与崇敬。梅葆玖先生演出结束后,我特意和他聊了一阵子,回忆当年梅兰芳先生来沈阳演出的盛况,也表达了我个人对梅兰芳大师和梅派艺术的敬意。

到《戏苑景观》来得最多的是于魁智。他从小在沈阳学戏,对家乡很有感情。虽然演出任务繁忙,只要我们需要,他总要抽时间赶来,而且还帮我们请一些著名演员,比如著名梅派青衣李胜素就常来和他一起配戏。二人演出珠联璧合,很受观众欢迎。前几年他来沈阳演出新编排的《野猪林》,我们出动转播车进行录制。于魁智出演林冲,唱念做打堪比李少春,尽显功力。

著名演员李维康、耿其昌也是我们的老朋友。这是一对做艺做人都极其认真负责的艺术伴侣。有一次,他们从北京赶来,下了火车就直奔录制现场。那天二人唱的是《坐宫》,唱完之后现场观众不过瘾要求返场。二人虽然已很劳累,仍然满足观众的要求。耿其昌一句“叫小番”高亢有力,直穿云霄,赢得满堂喝彩。

还应提及的是几位出演革命样板戏的主要演员,袁世海、刘长瑜、杨春霞,包括浩亮都曾来过我们这儿录制节目。袁世海老先生去世前曾到沈阳来演出。我们节目组闻之,请老先生来台里录了一段谈话,未想竟成了袁老先生影像资料的绝版。浩亮因病,嗓子已大不如前,但动作一招一式还颇见功力。记得他来台录制《红灯记》会见磨刀人一段,先背对观众唱了一句,后猛一转身,二目圆睁一个亮相,英气逼人。现场先是鸦雀无声,瞬间过后掌声如潮。人们兴奋地说,李玉和又回来了。晚上吃饭时为感谢浩亮先生,我们文艺部主任张宝德即兴唱了一段麒派的《追韩信》。张主任也是京剧科班出身,曾去上海专门学过麒派。一段唱完满堂喝彩,惟有浩亮只是微微一笑未做任何评价。倒是其夫人很健谈,说起当初拍《红灯记》本来想让她出演李铁梅,只是考虑她和浩亮的关系,才让给了刘长瑜,她只能演铁梅的B角。后来她又出演了《红色娘子军》里的连长。

和父辈们看京剧大师一场戏要排一夜队相比,我真是荣幸的多了,可以经常有幸静静地欣赏大师们的表演。但是,我的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看戏的那种气氛,那种观众自发掀起的火爆场面,至今一回想起来还会让我热血沸腾。我也曾目睹过现在的年轻人对一些明星的狂热。我倒是很希望年轻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也可以这般热烈。如此看来,电影《梅兰芳》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确实功不可没。据说其票房已过亿,想来看的人不会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我在中央、北京、凤凰等几家电视台看到陈凯歌率领主创人员和观众见面交流,访谈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与其说是人们对京剧艺术家的崇敬和热爱,不如说民族文化的魅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正是:凯歌处处有知音,梅香引得万蝶来。

猜你喜欢
梅派梅兰芳沈阳
最小和最大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论《太真外传》青衣唱腔创作的超越意识
梅葆玖先生病逝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