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保
美文引路
写记叙文,仅仅围绕中心把事情完整地叙述清楚是不够的,主题还得有深度,如此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下面谈几个深化主题的方法。
一、内容扩展法
我们写的文章一般是表现“个别”以及“点”的内容的,如果把“个别”“点”所表达的主题延伸扩展到“一般”“面”的范围,那么主题就能得到深化,就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如朱德的散文《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结尾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由赞颂母亲的平凡伟大,推广到赞颂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平凡伟大,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使得主题由点到面,得到升华,更具感染力。这种方法主要表现为时空扩大、由部分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等。
二、介绍背景法
现实生活中一些琐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放在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中去写,意蕴就丰厚了。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写的事件很平常:一位老师给学生上最后一堂课。但是从作品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主人公韩麦尔的话语(“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们明白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德国侵略者入侵,这“最后一课”也就显得非同一般了。若不把小事件放入大背景中去写,小说主题必流于一般,很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巧设配角法
在刻画主要人物的同时,巧妙地设置一两个配角人物,更能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鲁迅的《故乡》就是如此,小说用了大量笔墨塑造少年闰土的可爱形象与中年闰土的木偶形象,以揭示主题。但小说又设置了杨二嫂这个由昔日“豆腐西施”沦落为“细脚伶仃的圆规”的配角,为闰土的形象作衬托,为表现主题作补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经济衰败导致日愈贫困的不只是农村百姓,还有城镇市民,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腐朽与残酷。
四、實写虚补法
记叙文所写的内容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实写。要使主题得到深化,意蕴更加深远,还可运用虚补法,即从实到虚,以实衬虚。如《驿路梨花》,记叙了解放军、梨花姑娘等一些人在密林深处修葺、照料一座小茅屋的事,表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然而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进行了升华,篇末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先写小姑娘和梨花属实写,点题点人,而后由实到虚,引述陆游的诗句画龙点睛地虚补一笔,指出雷锋精神处处在,祖国人人学雷锋。这样,文章主题的表达就显得含蓄深刻。
五、着意渲染法
在记叙文中,有时人物的某种行为、某个细节与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关系密切,就有必要加以渲染。《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夫打范进耳光的举动,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尽情渲染。范进中举后突然发疯了,众人叫胡屠夫打醒范进。本来胡屠夫对待女婿十分势利、刻薄,如今范进中举,“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后经大家劝说,他才喝酒壮了胆,一耳光打醒了范进。可胡屠夫的那只手隐隐疼将起来,心里懊悔不已,怕菩萨报应,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因而慌了神。接着,他又当着众人的面连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回家时,胡屠夫尾随范进,“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将发生变化,此时胡屠夫一反常态,百般奉承讨好女婿。小说着意渲染他的言行丑态,有力地揭示了他卑劣、势利的性格,同时也辛辣地讽刺和有力地鞭挞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
以上是几个简单的深化主题的技巧,当然,要娴熟地运用这些技巧,平时要勤于观察和思考,养成好的写作与思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