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龙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预测预报
我国是林业资源大国,森林系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近年来,随着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森林建设工作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防治森林病虫害、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与生态安全是林业工作者在新时期下的新使命。基于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与不足,在不足中求完善,加深认识、深化学习,以新理念、新技术优化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以提升基层林业单位林木种植养护工作的质量。
森林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害虫的少量存在可以平衡森林生态系统,对树木生长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害虫大量繁殖甚至暴发,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严重的出现生态瘫痪。在我国有高达8 000种的林业有害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森林、沙漠、湿地等生态系统中,可造成近300种的生态危害,对森林建设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与阻碍。
近年来,基层林业单位大力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喷洒杀虫剂,加强林木抚育管理等手段,取得了初步的治理成果。但林业病虫害防治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长期的预防,部分林业单位在这方面工作做的并不到位,还未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重治理而轻预防”的现象比较常见。在出现病害虫隐患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扼杀,病虫害一旦大面积爆发,很难及时控制局面,导致森林系统遭到巨大破坏。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遵循“防治并举”的原则,做到“可持续发展、预防与治理并重、生态安全第一”三点,由此三点方向大力开展病虫害治理工作,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体工作可从下述几处展开:
2.1 完善林木病虫害预警机制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首先要完善病虫害的预警机制,要建立先进的预警系统以提升林业工作者对于病害虫入侵的防范能力,将林业病虫害的成灾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的病虫害监测,将对林木病害和害虫根据危害等级、病害种类进行分级管理,每个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应急措施,同时加强传播源头管理,确保病虫灾害不会大面积爆发。
2.2 加强林木养护管理
从实际工作中发现,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的树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枝干矮小的树木比较容易遭受害虫的侵蚀。为了能够提升树木对于病虫害的抵抗力,需要加强林木养护管理工作,定期对林木进行浇水和施肥,尤其要重点管理生长状态较差的树木,使其能够和正常的树木处于同一生长水平。此外,还要定期检查树木的枝干,对于染病的枝干要及时修剪,切断病菌传播的途径。
2.3 多种治理手段的运用
2.3.1化学防治。当前病虫害防治最普遍的应用技术就是化学技术,主要通过喷洒化学药剂实现防治目的。这种治理手段操作简单、用时短、防治效果好,但由于实施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品,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长期使用也可能会使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因此,在运用化学措施时要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药剂,保证除害的同时不会对森林生态产生过多影响。如黑斑病可在发病初期使用代森锌药剂喷洒,落叶松枯梢病可在每年6~8月喷洒甲基托布津、福美砷溶液。
2.3.2物理防治。主要采取人工方式,以人力捕捉、诱杀森林害虫,杀灭土壤中或树木根部的虫卵,或在苗木的根系覆盖塑料薄膜,防止害虫的入侵。物理防治的操作简单,对森林生态环境无污染,可长期应用于病虫害防治工作,但开展的工作周期较长,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在实际工作中可与其他治理手段适当结合。
2.3.3生物手段。森林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系统的生物链,在这个生物链中,所有生物相互依存与制约。因此,可以考虑引进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的生长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如引进啄木鸟、赤眼蜂、灰喜鹊等;也可以采用微生物防治手段,通过培养微生物,破坏芽孢杆菌、球杆菌、白僵菌等细菌或病毒,杀灭虫卵。生物手段是一種无污染的绿色治理技术,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在引进时还要考虑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如果引进的数量过多,同样会影响森林生态平衡,因此在应用生物手段时要统计好引进的数量。
综上所述,林业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林区工作人员的协同努力。要充分利用经济林和生态林的特点,提升林业经济和地区生态水平,继续展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强林木抚育工作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林木种植率与成活率,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的总体方针,为祖国生态建设做出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