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志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东北抗联在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足以彪炳民族史册。东北抗联的斗争史,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出了最生动完美的诠释。
一、东北抗联是东北抗日战争的领导和主体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在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联,不仅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更是东北抗日战争的领导和主体力量。
一是支援和促进东北抗日义勇军运动的开展。面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共满洲省委审时度势,派遣大批党、团员到义勇军中,积极引导和支持义勇军斗争,广大党、团员在其中充分發挥出了骨干、先锋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一些义勇军武装从旧有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东北抗联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是以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以下简称《一·二六指示信》)。信中明确提出:为实现自己在东北的战斗任务,“首先便是反日的统一战线,并且要靠着夺取和保证无产阶级在这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为调动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救国,各地严格落实《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抗联领导人,创造性地践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不分见解、信仰,枪口一致对外,坚决抗日”的口号下,团结各民族和各阶层的抗日力量,形成了各类抗日武装大联合的局面,使东北地区成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区。
三是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并坚持浴血抗战到底。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在发给各地的指示信中,多次强调要发动和组织工农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3月,其下发的《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文件中,提出要在群众斗争中创建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武装,并使之不断发展壮大。1937年,东北抗联达到了3万余人、11个军的阵容,并形成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白山黑水间,抗联各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对日伪殖民统治构成严重威胁,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从1938年开始,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艰苦阶段,面对自身孤悬敌后、敌我力量悬殊的客观现实,东北抗联广大指战员,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最终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东北抗联以实际行动破除了国民党政权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来势汹汹、实际上力量却十分有限的日本侵略军,国民党政府奉行所谓“不抵抗”主义,严厉禁止东北当局和东北人民进行反侵略活动。与之相反,东北抗联的顽强斗争,则为东北人民指明了抵御外侮的道路,点燃了光复家园的希望。
一是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第一时间发出抗日号召,积极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在关东军入侵沈阳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并迅速印制成传单散发出去。此后,中共中央、满洲省委先后发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的决议》等多份决议、宣言和告全国民众书。这些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开展武装抗日斗争,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方向,推动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二是为抗战后建立巩固的东北解放区奠定基础。日本战败前夕,针对国民党政府抢夺东北人民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中共中央作出了向东北进军,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部署。靠近东北的各抗日根据地迅速派出部队挺进东北,但是直到1945年9月初,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还远未能占据东北的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在严峻的形势下,抗联部队400多人在周保中和李兆麟的率领下,组成57个工作班,分四批返回东北,分别进驻长春、哈尔滨、沈阳等12个城市以及45个中小城镇,开展建党、建军、建政的工作。东北抗联这一抢占先机的行动,为避免东北地区落入国民党独裁政权之手,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解放战争巩固的战略基地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是东北人民通过鲜明对比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向来都是最好的“清醒剂”。自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后,在大多数东北人民心中,一直对国民党政权抱有所谓“正统观念”。是东北抗联广大指战员在14年抗日斗争中的所作所为,使东北人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东北人民通过比较,对主义和道路作出了选择,从思想上逐渐破除了对国民党政权的盲从。
三、东北抗联斗争史是党的“初心”“使命”最生动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回顾东北抗联斗争史,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执着、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
一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抗联苦斗的内在动力。九一八事变后,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罗登贤曾明确提出:“蒋介石国民党以不抵抗政策出卖东北同胞,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敌人在哪蹂躏我们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和人民一起抗争。党内不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如果要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谁就不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番铮铮誓言,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无畏姿态。九一八事变时,热河在内的东北四省党员、团员的总数只有2000人左右,力量还十分弱小。但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在要人缺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的情况下,从全国各地选派优秀干部奔赴东北,“白手起家”拉起抗日队伍,与残暴的日寇苦斗14载,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作出了最生动、完美的诠释。
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抗联苦斗的终极追求。“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是对东北抗联冬季严酷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东北地区的冬季长达半年之久,由于日伪的封锁、“围剿”,冬季里抗联将士长期缺少御寒衣物,很多指战员因寒冷而冻掉手脚甚至牺牲。可以说,东北抗联所处的恶劣斗争环境堪称人类历史所罕见。抗联将士甘愿奉献、牺牲,与凶残的敌人、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殊死搏斗,最终所追求的就是东北人民的解放和自由。1939年3月20日,周保中所创作的《挽歌》,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深沉的情感:“黄帝子孙好儿女,前仆后继争杀敌。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倭奴罪恶须清除,索还血债一笔笔。同志们!安息!踏着你们洒下的血迹,誓将民族解放进行到底……”
三是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形成了不朽的抗联精神。东北光复后,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彭真,曾对东北抗联重要领导人冯仲云讲道:“我们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3件事最艰苦:第一件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3年游击战争,第三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这个评价,真实地体现了东北抗联的艰苦历程。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东北抗联万千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为中华民族书写了悲壮雄浑、气吞山河的伟大战争史诗,同时也为炎黄子孙铸就了豪气干云、壮怀激烈的不朽民族精神。东北抗联指战员在忠贞爱国、信念坚定、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东北抗联在事实上肩负起了东北抗战的领导责任,并发展成为东北抗战的主体力量;数万抗联将士为人民争自由、为祖国争独立,不惜在黑土地上遍洒热血;纵然敌我力量悬殊、却明知“不可为”而坚定为之,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东北抗联的铁血斗争史,擦亮了人民的眼睛,让中国人民认识到,哪个政党才是真正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
正是因为东北抗联的历史充分展现、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东北抗联历史和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它作为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生动教材,以此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厚植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东北抗联的功绩将永远铭刻于民族记忆当中,东北抗联的精神将永远光耀于神州大地。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責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