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西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时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脱贫攻坚重大胜利的取得,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中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广大党员、干部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换来的,一定要倍加珍惜并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持续稳定脱贫作出了明确指示,他强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夯实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农村持续稳定脱贫来讲,尚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始终坚持党对扶贫脱贫事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做一切工作包括扶贫脱贫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反贫困事业之所以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能够取得全面胜利,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政治保证,就是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坚强领导。当前,党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已经广泛而有效地体现在了人才支撑、制度体系、政策设计、机构设置、责任承担、跟踪监管、考核评估等方方面面,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证和路径支持。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我们依然要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持续稳定脱贫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政治引领力、组织保障力和实践推动力。
始终以健全稳定的扶持政策为脱贫事业保驾护航。一是要保持整体扶贫政策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具体讲,就是要对已经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脱贫人口以及长期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实施持续性帮扶。这里“扶上马”的“扶”和“送一程”的“送”并非是单纯地从物质保证上帮扶和给予,更重要的是在“扶”和“送”的动态推进中,做好脱贫人口内生动力、造血功能和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激发和提升工作。二是要健全社会扶持政策。扶贫脱贫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需要探索和制定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支撑性政策和激励性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多元主体在扶贫供需中的对接协同机制,使资源提供方与贫困需求方能够顺畅衔接,实现资源的有效匹配。要积极推动区域协作,健全东中西部协作、对口包保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持续协作的机制。三是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兜底保障和低保救助政策,发挥民政部门对稳定脱贫的补充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合理开发和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保障这些群众基本生活。
始终做好脱贫人口的监测预防和动态管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全部彻底脱贫,农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但贫困边缘人口致贫、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对我国脱贫成效的持续性构成了威胁。从我国扶贫事业发展的历史看,“返贫”是过去40多年一直影响我国扶贫脱贫成效的一道难题,根据过去40年我国贫困监测数据,我们的扶贫工作始终在脱贫与返贫的交织中前进,累计脱贫的人口中,约20%左右属于返贫性质。就返贫问题产生的风险因素来看,主要分为返贫主体性因素、返贫客体性因素和返贫载体性因素。主体性因素是指贫困家庭或贫困人口自身在机体、能力和机会方面存在的脆弱性;客体性因素是指国家各领域、行业和系统对扶贫工作支持的差异性;载体性因素是指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对贫困人口脱贫的供养力。当前,我们已经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要想有效杜绝返贫,实现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就要逐渐彻底消除各种返贫影响因素,不断在解决资源环境差、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社会保障不健全、内在能力不足、市场风险较大、返贫监测预警缺乏等问题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并将相关导致返贫的各种要素全部整合进监测体系,全面动态地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实施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这是防止脱贫人口重新返贫、贫困边缘人口不慎致贫,更好保证脱贫成效稳定和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性保障。
始终坚持产业发展对持续脱贫的支撑地位。产业的兴旺是脱贫的根本支撑,是巩固脱贫成效的持续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农村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立足本地、突出特色的原则。产业的定位一定要符合当地资源状况和发展特点,要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包装、输出和销售,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的科学可行可持续,并以低成本获得高收益。二是坚持多业并举、抓住重点的原则。这是从产业发展的横向联结上推进产业发展,包括传统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休闲旅游观光业等多种产业的相互补充和配合及全面融合发展。同时,要做到全面中有重点,培育一些更切实可行符合本地资源要求的重点产业,打造地区支柱性产业。三是坚持多元融合、配套衔接的原则。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相互支撑的角度来看,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必须要有能够衔接和支撑其发展的完整产业链。要着重打造产业的“三链”:第一链为“延伸产业链”,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村的加工产业链;第二链为“贯通供应链”,就农村产业供应链来看,重点是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做好资本、人才、技术、劳动力、大数据等生产性要素的流动,疏通产业和产品的供应流通;第三链为“提升价值链”,准确把握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价值生产,在原有价值链上,不断发展能够产生和提升价值的新产业新业态。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