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柏
[摘 要]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变革需要,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反思性,让“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让“问题”的解决成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进而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科素养在“设疑”“质疑”“答惑”等環节得到有效培养。本文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际,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问题意识;空间与图形;学科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问题意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才会为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方能实现数学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式教学开始遭到摒弃,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同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内在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才能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遭遇思维障碍,是实施问题教学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素材。
一、注意观察,加强问题变换
在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了知识点的单向灌输,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从属地位,甚至不敢挑战教师的权威。同时,有的学生习惯了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数学知识的问题反思、探究与互动却相对缺失,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有效理解,也限制了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基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点的问题教学,要确立“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对图形有效认知,丰富对空间相关概念的体验,教师要打破“师问生答”的旧模式,引导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相关的实物认真观察,然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或者提出自己的质疑,营造出师生共同探究的良好教学氛围。例如,在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行认真观察,提出找对称轴、对称点等问题,反思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或者给出部分图形和对称轴,让学生补全整个图形……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的物品,将轴对称图形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到一起,在问题质疑与反思中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巧用技术,促进问题探究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容易遇到学习思维障碍,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究其原因,这是由小学生的学龄特征决定的,毕竟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空间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师在涉及到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和应用,善于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然后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让问题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与探究潜能的有效载体,这样的数学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例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针对图形的旋转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车库升降杆的升降、小女孩打秋千时的摆动、钟表指针的旋转等情境,让学生明白旋转的数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的思维障碍,然后再向学生提问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进行趣味化的问题创设和导入,对数学现象进行更加直观的展示,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促进学生从被动解答向主动探究的转变。
三、大胆想象,促进问题反思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给学生留有想象的足够空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建立空间观念和培养问题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必须精心打造问题想象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问题发现和问题分析能力,让学生保持好问题探究的热情。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多想象,对个人在想象中遇到的思维障碍和学习疑惑进行及时沟通和互动,借助集体活动对一些复杂问题情境下的想象活动开展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再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想象,引导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想象,对学生想象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思维习惯的养成,这样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才会更加有效。例如,在 “线段、直线与射线”教学中,对于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和直线没有端点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情境,如射线只能向一端延伸且不可测量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夜晚手电筒照向天空”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再反思有没有测量的办法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发散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会更加高效。
四、回归生活,突破问题瓶颈
基于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特点,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空间想象与生活反思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突破问题探索过程中的思维瓶颈,实现问题意识和学科思维的有效培养。同时,空间与图形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还可以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让数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问题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再者,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契机进行教学设计,增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生活性,引导学生及时将知识获取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融合,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数学问题的求知与解答,有效突破问题瓶颈。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感知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然后再融入一些数学问题和探究项目,如拿出某个物体的表面让学生进行面积的计算,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科学的拼接、分割,这时答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的,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思维与探究意识,将数学问题的解决及时回归生活,进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学科思维的发展。
五、亲手操作,实现问题解决
数学学科知识的获取、问题意识的培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实践,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也是要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的,所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非常有必要。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不是最终目标,让学生经过反思、探究、实践等活动最终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进行知识灌输和简单示范,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课堂内外进行实践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检验自己的数学学习成果,在实践中实现数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查漏补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尤其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师更需要赋予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与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平移”的教学中,对于图形平移后大小、方向、位置是否出现变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亲自操作,并在平移时进行科学的选点、移点,对平移的方向和长度进行亲身选择和体验。如教师可以将图形平移与剪纸艺术进行结合,先让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再进行平移,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剪图形在平移后出现的数学变化,积极融入个人的问题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获取和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数学学科思维发展的有效动力,也是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前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热情,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識面,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知识、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大春.关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
[2]方庆荣.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文本巧读妙用之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
[3]田克荣.多媒体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7).
[4]范瑛,杨惠娟.让“图形”散发生长的力量——《认识图形》教学与评析[J].教育视界,2019,(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