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疗效探讨

2021-08-23 00:55:54王淋淋
大医生 2021年8期
关键词:伊马替尼甲磺酸国药准字

朱 林 王淋淋

(1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盐城 224006)

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 属于白血病中常见的髓系增殖性肿瘤。该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乏力、低热、盗汗、体质量减轻及腹胀等症状[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包括甲磺酸伊马替尼、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近年来,甲磺酸伊马替尼被广泛用于治疗CML,该药物属于一种高度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在治疗CML中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次研究中针对该药物在CML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0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化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5.7±3.6)岁;病程1~12月,平均病程(6.4±1.8)月。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5.4±3.4)岁;病程1~11月,平均病程(6.5±1.9)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由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并确诊[3];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③有精神病史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慢性期选择羟基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289,规格:0.5 g×100 片),每日20~60 mg/kg,每周2次,6周为1疗程;干扰素(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0960044,规格:100万IU)治疗,用药剂量:运德素10 μg(100万 IU)肌肉或皮下注射,1次/d,第 2周后改为 30 μg(300万IU)肌肉或皮下注射,1次 / d,总疗程3~6个月。在急变期和加速期选择强地松(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规格:5 mg×100片),每日口服60~ 80 mg;6-巯基嘌呤(陕西兴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1058,规格:50 mg×100片),用药方式:每日2.5 mg/kg或80~100 mg/m2,1次/d,一般于用药后2~4周可见显效,如用药4周后,仍未见临床改进及白细胞数下降,可考虑在仔细观察下,加量至每日5 mg/kg;长春新碱(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857,规格:1 mg×5瓶)进行治疗,用药方式:成人剂量1~2 mg(或1.4 mg/m2)最大不大于2 mg,年龄>65岁者,最大每次1 mg。联合化疗是连用2周为1个周期,6个月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00,规格:0.1 g×60片):慢性期400 mg/d,口服1次/d,建议进餐时服用药物,并饮用一大杯水。加速期和急变期:600~800 mg/d,口服2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乏力、腹胀等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 10×109/L,血 小 板 < 450×109/L,ABL1(融 合基因)<1%和(或)Ph染色体(Ph+) 0%;有效:患者乏力、腹胀改善,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明显改善,ABL1≤10%和(或)Ph+≤3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下肢浮肿、皮疹、肝功能异常。③T淋巴细胞。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转速为3 000 r/ min,时间为10 min)后取血清,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 T 淋巴细胞(CD4+)、辅助性 T 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值(CD4+/CD8+)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76例),其中显效40例、有效36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例数为68例(85.00%),其中显效35例、有效33例、无效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8,P<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4例),其中恶心呕吐2例,下肢浮肿2例。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其中恶心呕吐8例,下肢水肿 7 例(χ2=3.954,P<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CD3+:T淋巴细胞;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CD8+: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值。

组别 例数 CD3+(n/μL) CD4+(n/μL)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80 1102.96±8.32 1448.95±7.48* 673.40±4.46 796.97±4.64* 1.10±0.53 1.74±0.78*对照组 80 1101.65±8.14 1263.32±6.23* 672.52±5.14 712.56±3.32* 1.08±0.51 1.52±0.24*t值 1.007 170.558 1.157 132.327 0.243 2.411 P值 0.316 0.000 0.249 0.000 0.808 0.017

3 讨论

针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4]。然而化疗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部分患者在化疗期间因为耐受力较差,进而影响其预后[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仍受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威胁。为此,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预后并延长存活时间[6]。

甲磺酸伊马替尼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可作为三磷酸腺苷(ATP)与酪氨酸激酶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并阻止磷酸化,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滞粒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同时该药物还能够有效阻断血小板衍化因子受体、干细胞因子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甲磺酸伊马替尼具有较高选择性作用,不会对正常的细胞生长产生影响,因此安全性较高[7]。

但是也有相关研究显示,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加速期或急变期患者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8]。另外,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机制相对特殊,容易对患者的造血功能产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变化,并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在保证取得最大限度的治疗有效性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11]。

在本研究中,80例观察组CML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而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普遍较低;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且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ML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免疫力,同时还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伊马替尼甲磺酸国药准字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中老年保健(2019年8期)2019-07-22 07:02:00
更 正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2013年1~2月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违法广告的公告
FDA批准扩大伊马替尼在罕见胃肠癌患者中的应用
药品评价(2012年8期)2012-12-08 12:45:01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2010 年第12 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