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娟 谭大清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 401520)
急诊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在经过初步抢救后,往往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将患者送至相关科室做进一步诊治,转运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患者的病情突变,则会大大增加救治风险[1]。因此,院内转运是安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2]。为此,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起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旨在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转运质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自2020年1月起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常规转运处理的急诊危重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实施转运的10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6.32±10.52)岁;其中呼吸衰竭者47例,休克者29例,剧烈疼痛者18例,其他6例。对照组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5.74±10.64)岁;其中呼吸衰竭者45例,休克者30例,剧烈疼痛者17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自2020年1月起对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分表的制作参照张佳等人[3]的表格,具体分为体温、脉搏、呼吸、收缩压以及意识5个维度,其中温度评分(2分:≤35℃或≥38.6℃;1分:35.1~36℃或 38.1~ 38.5℃;0分:36.1~ 38℃)。 脉 搏 评分(3分:≥ 130次 /min;2分:≤ 40次 /min或在 111~ 129 次 /min;1分:41~ 50次 /min或 者101~ 110次 /min;0分:51~ 100次 /min)。 呼吸 评分(3分:≥30次 /min;2分:≤8次 /min或在 21~ 29次 /min;1分:15~ 20次 /min;0分:9~ 14 次 / min)。 收 缩 压 [3分:≤ 70 mmHg(1 mmHg=0.133 kPa);2分:71~ 80 mmHg或在 ≥ 200 mmHg;1 分:81 ~ 100 mmHg;0 分:101~199 mmHg]。意识评分(1分:对声音能做出反应;2分:对疼痛有反应;3分:无反应)。根据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危重患者进行评分,即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潜在危险性越强,需要得到及时的转运治疗。医护人员到达转运现场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包括体温、心率、血压、意识等。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和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家属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转运处理。转运完毕后,详细填写转运登记表,转运期间,如果患者的分值低于5分,需要一般急诊护理,由专职支助人员陪检转运;5~8分,需要优先处理,急诊护理期间需要加强关注度,可由3 年内的低年资护士陪检转运;9分以上,需要立即救治,由高年资护士参与抢救、陪检转运,跟踪去向及病情转归。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设备准备出错、管道脱落、呼吸困难、休克)、转运时间(20 min以内)、安全转运率和交接合格率,比较两组患者和科室对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效果的满意度。其中安全转运率指的是转运期间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所占比例。交接合格率指的是患者经转运交接后生命体征平稳,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估,百分制,分数在60分及以上的为满意。低于60分(不包括60分)的为不满意。安全转运评价指标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静脉通道、各类管道、呼吸支持、出血部位固定、卧位、头部脊柱肢体保护、移动患者方式、病人安全、呼吸机指标、监护仪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评分,分别为:1分、3分、5分,1分表示正常,3分表示一项异常或者相对稳定,5分表示高危状态,1、3分表示安全转运;交接合格率:单位时间交接合格例数/同一时间内交接的所有患者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处理数据,并进行差异性分析。计量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为3.00%,与对照组的15.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转运相关指标对比 试验组患者转运时间、安全转运率和交接合格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转运相关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者与科室满意度对比 统计科室与患者的满意度显示,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与科室满意度对比[例(%)]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属于急诊科较为常见的工作,在转运过程中存在较高风险,需要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4-5]。在基层医院中,受专业技术和诊疗水平的限制,对于急症患者危重程度缺乏客观判断,往往根据主观经验进行,由此会增加转运安全隐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应用有利于医护人员快速获取患者相关参数,提高做出预判的效率,对院内转运成功有积极作用[6-7]。欧阳国林等[8]在远程急危重症患者转运研究中发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可有效提高转运安全性,降低死亡率。张佳等人[3]在研究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意识的同时,保证了转运安全的效率和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自2020年1月起对本院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试验组的转运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转运时间、安全转运率和交接合格率相比,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科室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均为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救治成功率和抢救时间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院内转运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收缩压以及意识,进而对患者的生命指标进行了解,能够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对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有效减少转运时间,提高转运安全性,患者和科室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