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功能锻炼对促进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分析

2021-08-23 12:46:14王明枫罗世林黎必亮向绍山陈志勇胡小英
医药前沿 2021年18期
关键词:呼吸肌腹式肺癌

王明枫,罗世林,黎必亮,曾 娟,向绍山,蔡 懿,陈志勇,胡小英

(巴中市中心医院呼吸中心 四川 巴中 636000)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在众多恶性肿瘤当中其发病率与病死率位居第一[1]。而在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所占比例在85%以上,在早期治疗中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2]。不过很多肺癌患者多为老龄,且伴随有各种基础疾病,各脏器功能减退,肺叶或全肺切除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大,而且麻醉、术后疼痛使得患者呼吸肌受累、咳嗽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3]。肺癌患者在术后的干预与其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其中采取不同的干预模式对患者产生的干预效果也不同,因此,必须慎重选择干预方法[4-5]。经过研究发现,深呼吸锻炼以及有效咳嗽排痰可以降低及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也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7],其中呼吸功能锻炼措施包括腹式呼吸、吹气球锻炼、缩唇呼吸,不过在肺癌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还不明确[8]。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呼吸功能锻炼促进肺癌患者术后症状恢复的作用,希望为促进肺癌患者康复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我院进行手术切除并病理学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采取的不同呼吸锻炼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提供常规锻炼,观察组同时还提供呼吸功能锻炼,对照组男39 例,女21 例;年龄47 ~75 岁,平均年龄为(61.23±6.42)岁;观察组男40 例,女20 例;年龄为46 ~74 岁,平均年龄为(60.12±6.0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术后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临床病理资料不全者,拒绝随访者。

1.2 方法

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干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在干预人员的协助下,患者克服自身的缺陷,满足其自理需要;鼓励患者自主进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锻炼,具体措施如下:(1)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2)呼吸强化训练。(3)咳嗽训练。(4)嘱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手臂锻炼、步行锻炼,每次15 ~30 min,3 次/d。根据呼吸肌锻炼的原则-负荷性、特异性和可逆性进行锻炼。两组术后干预观察时间为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排痰时间等;组内及组间比较两组患者锻炼干预前后的第1 s用力呼气量(FEV1),测定仪器选择北京裕天医疗技术提供的肺功能检测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排痰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x- ± s)

2.2 FEV1 变化对比

干预后两组的FEV1/FVC 值都比干预前明显要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EV1/FVC 变化对比(x- ± s,%)

3.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之一,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9]。不过手术的创伤与麻醉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很多患者术后常因疼痛、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胸腔内积存液体等而出现呼吸功能低下,容易产生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为此对于术后干预的要求比较高[10]。常见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包括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呼吸强化训练、咳嗽训练、手臂锻炼、步行锻炼等,通过训练可以协调膈肌和腹肌运动,提高膈肌的运动幅度,进而提升患者腹肌收缩力,使患者通气量与肺容量增大,缺氧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尽量排出残气,提升呼吸肌具有的收缩功能,最终使异常的呼吸形态得到纠正[11]。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排痰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呼吸功能锻炼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当前对患者的肺功能检查主要针对肺的通气功能检测,运动心肺功能能检查、肺同位素灌注扫描、血气分析的常规检测价值不大[12]。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提升肺泡换气量及呼吸功能,改善病理呼吸,使呼吸肌耗氧量显著降低,从而使呼吸肌的紧张得到减轻,而且长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还能够降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提升潮气量等[13]。有研究对开胸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而对照组并没有开展对应锻炼,在术后3 个月,观察组的呼吸功能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14]。本研究显示干预后两组的FEV1值都比干预前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得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在机制角度分析,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提升患者肺顺应性与胸廓,提升呼吸肌与膈肌的功能,以及让肺部的通气阻力降低,改善呼吸功能,进而提升肺部的潮气量与活动量。不过临床医生不能完全以肺功能检查结果作为唯一判定标准,尤其是肺功能处于临界状态,临床上需要考虑其弥散功能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使肺功能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呼吸肌腹式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04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20 m 跨径直腹式小箱梁的开发应用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常做腹式呼吸和提肛助顺产
老年患者卒中后呼吸肌训练对卒中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54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