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海天出版社,广东深圳 518033)
“井”在中国古代的居住环境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民们在选择居住地点时,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而且它也是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地方名物、民俗文化及道德评价的一个载体。探寻中国古人对“井”的文化认识,也可以发现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体会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井” 字表现了交叉的木头将井口堆高的形状。《周易·井卦》中有:“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意思是说重新改造城市也不会改造井水,既没有造新井所需要的花费(即“无丧”),也不希望从中得到其他的利益(即“无得”)。这表现出先民们量力而为的生活方式,认为只要水在目前状态下可以满足并维持生活所需,就不会做更多的索取。并且《井卦》中也有同这样的观念相悖的说事和断占“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就是说假如有很多人来井边取水使用,井就会干涸,这时如果认为装水的器具没有用处而将其毁掉,那将是不吉利的征兆(见图1)。
图1 井卦
在长时间的生活里,具有中国特点的生存习惯也伴随着岁月的更迭而得以保留,对水有了特殊关注,这也符合中国人的生存观。《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了传说夸父逐日口渴而死,巨神的肉身化为一片桃树的故事。所以在先民的眼中,桃树的各个部分,如花瓣、果实、树枝,也都具有神力,是驱逐不祥的神物,并逐渐形成迷信桃木的习惯。《郡国志》有这样的记载:“人家忌腊日杀生于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种桃,花落井,二不祥也。”同样的道理,如果在井边种桃树,就是视井中的神明为妖物,桃花落入井中,无疑会扼杀井中的神明,居室主人失去井神的庇佑,就会灾祸临头,家宅不安。桃树是用来避邪驱鬼之物,它是“五行之精”“五木之精”,神圣不容侵犯。反之,如果在井边种有其他种类的树木就无伤大雅了。如魏明帝《猛虎行》诗曰:“双桐生空井,枝叶自交加。通泉浸其根,玄云润其柯。”不但没有吉凶的占断,而且诗文还将树与井合一的美态一并称颂,堪称美景佳话。春节的时候,古人要准备一个七八寸长的新桃符(即“桃木人”),并在上面写点祈福之语(即所谓“符”),将之放在门旁,希望祛邪得福。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还认为井上不能磨刀,如若这样做,会有向井神表露杀机的嫌疑,大祸之期将至。为了维护井的崇高地位,古人更严令禁止从井上跨越,据说职掌寿命的神会给予严厉的惩罚。
古人依山而居,就泉造井。井水清澈是食用的先提条件,早期主要还是靠目力和味觉来辨别井水的质量,判断其能否取用。《地理或问叙》中记载:“水味以甘甜为上,辛咸次之,酸苦最下。水本无味,因土而变味。气以变土,土以变味。地有气而后水有味,故盐池皆龙气所钟。其余州郡之大者,城内必多咸水。乡村有咸水者,必多富贵,此亦可以补地气矣。”水质优劣的原因是由土壤的矿物含量决定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时,水就会有甘甜之味。如果家院里有一口优质水井,不但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可以福寿双增。《人子须知》也记载了这样几句话:“其味淡,其色莹,其气香,四时莹彻。阳宅有此嘉泉,居民饮之富贵长寿,一方多庆。”当水中含有水生藻类生物时,水味腥酸。《人子须知》又记载:“其味淡,其色浑,其气腥,不可灌溉,不堪炊饮。阳宅饮之,非但此方无有富贵,仍主瘟疫,久而绝灭。”因此先民们总结出一些选水、取水的规律[1-2]。如“水色碧,水味甘,水气香”可以判定为上等水。“水色白,水味清,水气温”可以定为中等水。“水色淡,水味辛,水气烈”就算是下等水了。如果水酸涩,发馊,根本就不能够正常使用了(见图2)。
图2 广州三元宫虬龙古井遗址
人们也把品尝水质的方法作为选地择居的标准。[3]据《地理大全》卷二十九记载:“夜半子时,先以别水净口,初饮香,再饮甜者,必有大地;初饮甜,再饮淡,大地恐人葬了。含唇似辣,主出武贵;闭口似苦,岂有豪贤? 吐出酸、咸及涩,定为神庙;若有腥气在牙,是为铁矿铜山。”这都是在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表现出先民对生存居住环境的一种选择。由此也可以推知,风水师们对地下水优劣的识别是有一定的准绳,并非空穴来风般妄言吉凶。水取之不易,用之有度,所以古人把能否凿井作为评判个人能力的标准。《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譬如掘井九轫。”“轫”通“仞”,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古人认为能够“掘井九轫”是“有为”者的表现方式,造新井不光需要大量耗费大量的体力,并且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力才可能完成,如若能够做成一口造福一方的新井,就可以得到大家尊敬和认同。
祭井是古人对水神崇拜的延伸。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窥井”的活动,这是古人招魂仪式的内容之一。据说井与黄泉相通,人死后要入归黄泉,“窥井” 可以提早见知未来。因而如果夜间梦到井,会被解释为大不吉。如《异苑》记载:“兰陵昌虑县郳城有华山,山上有井,鸟巢其中,金喙黑色而团翅。此禽现则大水。井又不可窥,窥者盈岁辄死。”先民们在不可抗拒的自然面前力单势薄,无法回天。在现实和心理作用下,对于取用的必需之水就有了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并赋予“井”这个载体以神秘色彩。据《幽明录》记载:“山阴县九侯神山上有灵坛。坛前有古井,常无水。及请告神,即水涌出,供用足,乃复渐止。”又有《渚宫故事》记载:“江陵城东二十里有天井,周迴二里,其深不测。旱而祷之,即大雨时至。”《抱朴子》 记载:“崑崘及蓬莱其上鸟兽饮玉井泉者,皆长生不死也。”因为一些井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特性,这也成为地方名物的一个依据,如流传至今的“酒泉”“天水”等,《汉官仪》里说:“酒泉城,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曰酒泉郡。”《秦州记》记载:“成纪县有石臼,中水深数尺。水旱无增减,故名其地曰天水郡。”
清洁井壁可以使井水保持清洁(见图3),这关系到生活能否正常维持下去,为了保证井水质量,而经常去除淤泥。“井泥不食。”(《周易·井卦·象传》)“夏至日浚井改水。”(《续汉仪礼志》)都反映了人们要经常打扫井壁卫生,防止水井因淤泥过多而干涸。“井收,勿幕,有孚。”(《周易·井卦》)是说古人在取用井水后一定要将水井盖好,防止污物侵入,引发疾病。但是井中异物未必全部有害,如果机缘巧合,井水也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据《抱朴子》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古时临沅县有一户姓寮的人家,世代长寿。但是后来迁走的子孙都短命。许多年后贱卖故宅给其他人居住,又出现长寿的现象。不知是什么缘故。怀疑可能是因为井里打出红色的水,就掘开井,发现古人埋在里面几十斛丹砂。丹砂化入井水,饮其水而得寿。又如《两京记》记载:醴泉本名承明坊,隋开皇初年缮修此坊。因为听到地下有金属之碰撞的声音,于是掘得甘泉、浪井等七口水井,饮水的人疾病马上痊愈,因此命名为醴坊[4-6]。
图3 古井清洁
有时井水突然发生某些变化会和社会时世变迁相吻合,人们视井水的这些变化为上天给予凡人的暗示,具有特殊意义。这也就成为后世子孙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并被载入各类史料中。如《汉书》记载了一段元帝时的歌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至成帝北宫。井水溢,王莽之徵也。”《后汉书》又有:“张让劫天子至河,掌玺者投玺井中。后孙坚讨董卓至祀国,见井有五色光,后浚井得玺。”《述征记》记载有:“临淄牛山下有女水,齐人谚曰:世治则女水流,世乱则女水竭。”
因为水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人们会选择特定的节日聚集在水边,举行约定俗成的活动作为寄托情感的方式,来表达对水的崇敬和感激之情。《韩诗外传》里记载了战国时郑国的习俗,每年三月上巳那一天时,人们会聚到溱水和洧水边用桃枝和桃叶擦洗全身,祛除不祥。这种被称为“祓禊”的活动又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并流传到现在,演化为“上巳游春”“清明扫墓”等多种形式。现阶段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普米族人以畜牧业为生,也强烈地表现出对水的崇拜。他们认为有水的地方就有“龙潭神”,并在村口和山路旁设有用石头砌成的“麻尼”堆,过往行人要在麻尼堆上投放一块石子或物件,保佑自己能够顺利地翻山越岭,并以此向神明表示虔诚之心。每年都会有一次全氏族或全村公祭泉水神的活动。届时,男女老幼会带着各种祭品到本氏族的水源焚香、献祭、祈福,希望第二年人畜兴旺,家宅平安,避灾祛邪(见图4)。
图4 柳毅井与井神
“井”熔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一炉,孕育着中国文明和中国气概。也符合中国人将肺腑之情与自然之物合二为一的人生观。虽然井展示于世人面前时,只是一个远去的背影,但它却能够反映出先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可以从中体味出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