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群,戴扬慧
(1.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2.盐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盐城 224000)
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一项重要议题[1],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已有研究发现自尊与人际关系存在着密切相关。Baumeister 的研究中曾指出: 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自我报告更偏向于受人喜欢和拥有个人魅力,人际关系更好;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自我报告对社会活动的厌恶程度更高,对压力事件的体会更多,体验的社会支持更少。国内已有研究表明: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与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个体、集体自尊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困扰具有显著负向预测的作用[2]。且自尊与人际关系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即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高,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3]。因此,可以看出自尊与人际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紧密。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个体自尊发生的重要阶段[4],在此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且在巨大学业压力的情况下,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问题也成为青少年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上,青少年迫切渴望能够被同学接纳、被教师肯定、被家长理解,在同伴、家校之间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他们幸福快乐的学习。然而,就青少年的自尊发展与其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关系上还有待于教育者去探究,目前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究竟青少年的自尊能否为人际关系的改良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呢? 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教育者们去探索的主题。
为此,该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了某中学640 名青少年,采用了问卷测量的方式,探索了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关系。
随机抽取某高中12 个班级,共发放问卷640份,收回问卷594 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2.81%。在收回的问卷中,题目漏答和信息填错的共有52 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1.25%。其中,男生222 人,女生320人;独生子女250 人,非独生子女292 人;城市人口211人,非城市人口331 人;平均年龄为(16.26±1.71)岁。
1.2.1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S)
该研究运用的量表是1965年由Rosenberg 编制的[5],用来测试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即个体的自尊水平,共包含10 个项目,题目按照1~4 计分,其中第1、2、4、6、7 题为正向计分,第3、5、8、9、10 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grative Diagnostic Scale,IRIDS)
对于人际关系的测量,国内使用最为频繁的测量工具是由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6],该量表共包涵了28 个项目,每个项目做“是”“否”回答,回答“是”得1 分,回答“否”得0 分,满分为28分。主要用来测量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所感受到的困扰程度,该量表分为4 个维度:(1)交谈:由第1、5、9、13、17、21、25 题构成;(2)交际与交友:由第2、6、10、14、18、22、26 题构成;(3) 待人接物: 由第3、7、11、15、19、23、27 题构成;(4)与异性交往:由第4、8、12、16、20、24、28 题构成。总分在0~8 分表明:与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较少,在9~14 分,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困扰,在15~28 分,表明交往困扰较严重,超过20 分,说明人际关系的行为困扰很严重。所有维度的总分相加,分数越高,说明受到的人际困扰越严重。该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0。
由两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随机选取授课班级,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两名施测人员经过统一的训练,并现场收回问卷。
运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542 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青少年自尊以及人际关系困扰的总平均值分别为M 自尊=28.762,M 人际关系困扰=9.673。
如分别以性别(1=男,2=女)、是否独生子女(1=独生,2=非独生)、户口类型(1=城市,2=乡村)为自变量,各量表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男、女生在自尊以及人际交往上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尊和人际交往上无显著差异;城乡学生在自尊上无显著差异;而城乡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上,于交谈、交际与交友、与异性交往的分维度上表现出城市学生的困扰显著高于乡村学生,且在困扰总分上,城市学生也明显比乡村学生高(见图1)。
图1 城乡学生对比图
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以及各自的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分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523~-0.302)。具体结果见表1。
由于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两两相关显著,因而可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将自尊作为自变量,人际关系困扰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见表2)。
表2 自尊对人际关系困扰的预测(***P<0.001)
该研究采用了较大样本的数据,从某地区调查了650 名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人际关系困扰现状。结果发现: 青少年在自尊水平上的平均得分为M 自尊=28.762 分,可见青少年的自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人际关系困扰上,青少年学生的平均得分为M人际关系困扰=9.673 分,这表明青少年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学生在性别、独生以及非独生子女上的自尊与人际交往上无显著差异; 城市学生和乡村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在人际交往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通过此次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以及各维度的分量表分数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部分相一致。
故而,改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困扰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可多关注城市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鼓励青少年多交朋友,常与父母、教师进行沟通,少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远离网络成瘾。其二,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研究发现:高自尊者对于自我的概念更加清晰,更加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高自尊可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优势教育等方面开展[7]。
表1 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分析
首先,该次研究的样本量不够大,且采用的是方便取样的方法,不足以代表全体青少年;其次,该研究仅仅采用了两个量表进行了相关分析,而没有考察3 个或者3 个以上的变量;最后,没有设计严谨的实验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会产生因果联系。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将更有代表性; 可以探索3 个及3 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中介分析的方法;且可以设计严密的实验,探索青少年的自尊与人际交往困扰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