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与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胃痞病临床效果的对照研究

2021-08-21 07:28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6期
关键词:嗳气反酸泻心汤

万 斌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37)

胃痞病为中医病名,是指心下痞闷不舒、按之不痛、触之无形、望之无胀大的病证。胃痞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1]。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塞、胸膈痞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反酸、食欲不振等[2]。本文主要是比较用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与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胃痞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中心接诊的64例胃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中关于胃痞病的诊断标准;存在胃脘痞满、满闷不舒、反酸、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病情符合西医学中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诊断标准;对用药的依从性良好;认知功能正常且病历资料完整;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由胸痹心痛、鼓胀、结胸证等导致的痞满;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胃肠功能紊乱、恶性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幽门梗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有胃部手术史;存在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在近2周内接受过相应的治疗;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男性18例,女性14例;其年龄为26~51岁,平均年龄为(37.85±2.46)岁;其病程为6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74±0.56)年;其中,西医诊断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分别有17例、7例、5例和3例;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有13例;中医证型为寒热错杂型、肝胃郁滞型的患者分别有12例、20例。在对照组中,有男性17例,女性15例;其年龄为27~52岁,平均年龄为(37.86±2.48)岁;其病程为4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62±0.34)年。其中,西医诊断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分别有16例、6例、6例和4例;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有12例;中医证型为寒热错杂型、肝胃郁滞型的患者分别有10例、22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胃痞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若患者存在以下中医证候,可诊断其患有寒热错杂型胃痞病:胃脘痞满、灼热、口苦或口淡、纳差恶心、肠鸣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弦或沉细无力。若患者存在以下中医证候,可诊断其患有肝胃郁滞型胃痞病:胸胁满胀、肝气不舒、心烦意乱、嗳气频作、胸闷食少、嗳腐吞酸、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1.3 方法

用气滞胃痛颗粒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5 g/次,3次/d,共用药1个月。用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的基础方是:姜半夏9 g、炙甘草10 g、党参12 g、黄连6 g、干姜10 g、黄芩10 g、大枣10 g。胃阴不足者于方中加入玉竹、北沙参各12 g,上腹胀痛甚者于方中加入延胡索15 g、香附10 g,反酸甚者于方中加入海螵蛸15 g、瓦楞子15 g,大便溏者于方中加入茯苓15 g、炒白术15 g。水煎服,每天服1剂(约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共用药1个月。嘱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的食物,戒烟戒酒,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1.4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缓解率。将其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分为基本缓解、有所缓解和未缓解。基本缓解:治疗后患者的胃脘痞满、满闷不舒、反酸、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所缓解:治疗后患者的胃脘痞满、满闷不舒、反酸、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明显减轻。未缓解:治疗后患者的胃脘痞满、满闷不舒、反酸、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减轻不明显。总缓解率=(基本缓解例数+有所缓解例数)/总例数×100%。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总改善率。将其胃镜检查结果的改善情况分为显著改善、改善和未改善。显著改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显示其胃内的炎性病灶或溃疡面基本消失。有所改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显示其胃内的炎性病灶或溃疡面明显缩小。未改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显示其胃内的炎性病灶或溃疡面未缩小。总改善率=(显著改善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胃胀痛、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缓解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缓解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缓解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缓解率为71.88%,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

2.2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总改善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总改善率为90.62%,对照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总改善率为84.37%,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总改善率

2.3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胀痛、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缓解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d,±s)

表3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d,±s)

组别 胃胀痛 食欲不振 反酸 嗳气观察组(n=32)3.46±0.15 3.22±1.24 3.37±1.34 3.41±1.43对照组(n=32)5.61±0.34 5.27±1.32 5.32±1.31 5.66±1.14 t值 5.7277 6.4031 6.2864 6.9597 P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3 讨论

胃痞病为中医病名,与现代医学中的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相似。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胃痞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阶段,西医多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硫糖铝等药物治疗此病。用此类药物治疗胃痞病虽然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其病情易反复,且其在用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中医认为,脾胃为中土之脏、“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人长期存在紧张焦虑、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甘厚腻之品、三餐不规律等问题,可损伤脾胃,引起胃痞病。中医主张从疏肝健脾、寒热平调等方面着手治疗胃痞病[4]。本研究中所用的气滞胃痛颗粒为中成药,其主要成分为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炙甘草,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半夏泻心汤和四逆散均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中的149条,原文是:“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上论述均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可治疗痞证。心下即是胃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可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干姜可温中散寒,黄芩、黄连可泻热消痞,人参、大枣可补脾气,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共奏调和肝脾、消痞散结之功,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中的318条,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可疏肝和胃、透达郁阳。方中的柴胡味苦辛、性微寒而升,入肝胆经,可和利枢机、疏肝解郁;枳实味苦辛、性散而降,归脾胃经,可行气破滞、以运中土,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散,可疏肝调胃、调畅气机;芍药可养阴柔肝,入血分行血滞,与柴胡相配,一散一收,疏肝而不伤阴,与枳实相配,可行气和血;炙甘草可甘缓和中、补益脾胃,与芍药相配,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四药合用,可调肝胃(脾)、和气血、通阳气、除厥逆。我国古代医家多用四逆散治疗肝郁脾虚、手足不温之厥逆证,现代医家多用其治疗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腹痛、泄利下重、脉弦之肝脾气郁证。四逆散的治疗机制与肝气郁滞、肝木横逆乘克脾土之胃痞病的病机相契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中诸药合用,可起到促进胃黏膜修复、调节胃肠运动、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5-6]。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胃痞病相比,用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该病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减轻其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嗳气反酸泻心汤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