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念
(贵州省桐梓县人民医院,贵州 桐梓 5632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属于内科的常见病。该病主要是由于肺动脉高压引起心脏右心室肥厚病变所导致的[1]。有调查研究发现,该病的患病率约占心脏疾病总患病率的5%~40%[2]。慢性肺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该病进展缓解,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发展,使患者在静息的状态下无法通过肺通气进行呼吸循环,从而可导致其器官组织严重缺氧,极大地损害其机体的健康[3]。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多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加之其身体的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衰退较为严重,故其病情常反复发作,易形成肺动脉血栓,还可出现气流受限、心肺功能衰退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4]。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其通气功能,预防其发生呼吸系统感染,促进其肺功能的恢复[5]。本文主要是探讨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疗效。
从贵州省桐梓县人民医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中选取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组。低分子肝素组31例患者的年龄为52~86岁,平均年龄(68.34±5.71)岁;其病程为3~19年,平均病程(10.14±2.69)年;其中,有男18例,女13例。常规组31例患者的年龄为52~87岁,平均年龄(68.31±5.73)岁;其病程为3~19年,平均病程(10.17±2.68)年;其中,有男17例,女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患者的病情经临床症状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被确诊为慢性肺心病。2)未合并有其他器官的严重疾病。3)未合并有免疫功能障碍。4)未合并有精神疾病。5)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无过敏的表现。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协助患者进行经鼻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2 L/min。用地高辛对患者进行强心治疗。地高辛的用法为:口服,0.125 mg/次,1次/d。用呋塞米与螺内酯对患者进行利尿治疗。呋塞米的用法为:口服,40 mg/次,1次/d。螺内酯的用法为:口服,40 mg/次,1次/d。用氨溴索对患者进行止咳治疗。氨溴索的用法为:进行缓慢的静脉滴注,30 mg/次,1次/d。用氨茶碱或注射用多索茶碱对患者进行平喘治疗。氨茶碱的用法为:进行缓慢的静脉滴注,0.25 g/次,1次/d。注射用多索茶碱的用法为:进行缓慢的静脉滴注,200 mg/次,每隔12 h用药1次。用头孢噻肟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头孢噻肟钠的用法为:口服,3 g/次,2次/d。在此基础上,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规格:0.4 mL:4000 IU,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706)对低分子肝素组患者进行治疗。该药的用法为:进行皮下注射,4000 IU/次,每隔12 h用药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治疗7 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其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心悸、喘息、水肿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其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咳嗽、咳痰、心悸、喘息、水肿等症状及体征好转,其心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均未发生改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运用雷度米特ABL90型血气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进行检测,运用肺功能检测仪对其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进行检测。在两组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400 μg的沙丁胺醇)后再对其进行检测。
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2、PaCO2、SaO2相比,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PaO2、SaO2均高于治疗前,其PaCO2低于治疗前,其中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PaO2、SaO2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其PaCO2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s)
表1 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s)
组别 PaO2(mmHg) PaCO2(mmHg) SaO2(%)治疗前 治疗7 d后 治疗前 治疗7 d后 治疗前 治疗7 d后常规组(n=31) 42.12±4.27 58.23±5.10 66.59±7.21 53.54±6.20 73.41±8.31 82.30±9.40低分子肝素组(n=31) 42.14±4.26 63.50±5.22 66.54±7.25 42.39±5.48 73.35±8.27 90.35±9.7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相比,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均大于治疗前,其中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均大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的对比
低分子肝素组31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55%,常规组31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42%,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慢性肺心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右心室肥厚扩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肝脏肿大、全身浮肿等现象[7]。慢性肺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其原因与老年人的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存在器官功能衰竭、常合并有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慢性肺心病的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易反复发作。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及感冒流行季,患者反复发生感染更易引发急性肺心病。发生急性肺心病可导致患者出现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对其心、肺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管内若形成血栓,使其肺内的阻力增大、肺循环变差,可导致其发生呼吸障碍及肺动脉高压的症状,使其病情迁延不愈,进而可引发心力衰竭等心脏病变,升高其病死率。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吸氧、强心、利尿、止咳、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疗法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此类疗法虽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远期疗效不佳,在改善其心肺功能方面的效果不够理想。低分子肝素钙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硝酸去极化分解、纯化后获得的一种低分子硫酸氨基聚糖钙盐。该药不仅具有肝素的全部特性,还具有良好的抗凝、抗血栓功能。该药在人体中的生物利用率高,经皮下注射后易被人体所吸收,且半衰期久。该药可激活人体内的抗凝血酶原,进而可抑制红细胞的聚集,促使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改善内部微循环[8]。用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该药可防止其肺部的微血管内形成血栓,减小其肺血管内的阻力,改善其肺循环,从而可改善其心、肺的供血和供氧情况,减轻其临床症状[9]。有研究报道指出,低分子肝素钙可降低慢性肺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保护其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其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该药还有助于减轻慢性肺心病患者支气管痉挛的症状,降低其气道的阻力,进而可改善其通气功能,降低其病死率[10]。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