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肖先沛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1)
随着我国全民阅读的推进,文化市场变得日益繁荣,随之促生了专门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阅读空间建设。而品牌化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
研究理论层面,社会力量参与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的品牌化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黄俊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要形成特色,既要注重“颜值”,也要注重内涵[1]23。陈诺等提出,在城市阅读空间创新发展中形成多维运营模式的首要任务是从品牌设计和品牌价值观两个方面切入实现“品牌化构建”[2]125。陆和建等通过“第三空间”视角提出打造高品位的城市阅读空间“应注重品牌塑造”,通过对现有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注重形象设计,打造品牌识别系统”[3]等。
实践层面,品牌化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城市阅读空间的必然选择。以郑州市为例,近年来郑州的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城市书房建设。在郑州图书馆的引领下,由各区县图书馆监督指导,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的城市书房“郑品书社”覆盖到各个区县,截至2021年1月投入运营的“郑品书社”已达75家。其次,书店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阅读空间不断升级迭代,传统书店与网红书店共存。言几又、西西弗等网红书店进驻郑州成为新的“文化打卡地”,部分传统书店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困境,还有一些传统书店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最后,社会阅读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郑州市城区的阅读类服务机构已达80余家,其中以少儿阅读、亲子阅读类为主。郑州的阅读空间逐渐形成公共图书馆体系、书店体系、阅读机构体系共存的局面。城市阅读空间飞速发展,阅读市场日趋饱和,参与其中的社会力量面临着激烈竞争,只有打造成具有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的阅读空间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文章定位笔者所在的郑州市高新区,全面调研高新区“郑品书社”、随机选择一家书店和一家阅读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见表1),通过实地调研,采用访谈法、观察体验法展开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品牌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经验、方法与对策。
表1 访谈与调研简表
郑州的“郑品书社”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书房建设的后起之秀,是典型的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郑州高新区产业集聚,现有3家“郑品书社”投入运营。该区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产业集聚优势,将城市书房融入产业园区。
“郑品书社”是由郑州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共同主导的文化惠民工程。在书社建设过程中,政府提供装修完好的空间、设备和图书。郑州市高新区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目前在创业中心五号园、中原广告产业园和863软件园已投入建设3家“郑品书社”,其中除863软件园“郑品书社”空间由园区提供外,其他2家的建筑空间皆属于高新区政府所有。空间面积大是“郑品书社”的一大特点,高新区所属的3家书社空间面积为300至500平方米不等。每家书社配备图书3 000册,各个书社之间图书可通借通还,是其第二大特点。此外,图书借阅机、公共文化便民服务借阅机等数字化设备也是“郑品书社”的标配。
社会力量参与“郑品书社”的运营,在公益服务与市场效益之间寻求平衡。“郑品书社”分属不同的社会力量具体运营,在公益服务方面运营方需要投入人力负责书社营业、图书借还、公益活动的举办等。与此同时,运营方可根据自身定位进行“阅读+”空间的打造,吸引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运营方按照自身特色将“郑品书社”打造成风格各异的文化空间,高新区3家“郑品书社”的主题特色分别是国学、漫画、都市,形成“城市书房+书店”和“城市书房+漫展”2种空间格局。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既有文化区位优势也存在一定不足,而“郑品书社”的打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文化的更新,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和质量。目前郑州是我国常住人口超千万的新一线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城市定位的升级进行相应提升。以人民为中心、面向人民文化需求,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社会”合力共建的“郑品书社”俨然已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文化大IP。
目前,郑州市75家投入运营的“郑品书社”可以顺利实现作为城市书房的各项功能,这说明“郑品书社”作为城市书房的品牌化建设已经实现和完成,这是郑州各级政府通力协助的成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并非易事。
“郑品书社”的定位是“城市书房+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相较于完全市场化的公共阅读空间运营存在的风险,其运营方只需考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运营产品的市场效益。各运营方须在“文化大IP”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各书社内部空间的品牌化,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真正发挥城市书房的效用。笔者通过高新区“郑品书社”的实地调研,发现运营方品牌化建设出现标签化现象,服务效果和运营效益受到影响和制约。
标签化的表现有几点:第一,运营方的产品内容虽然在城市书房内部具有一定特色,但是其产品在市场上存在同质化并且缺乏创新性,对群众吸引力有限。第二,工作人员和运营方的公共文化认知有待提升。运营方认识不到位和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欠缺,造成品牌化意识不够清晰。第三,缺乏线上品牌建设和推介缺乏活动。高新区“郑品书社”建成于2019年12月,受疫情影响实体书店引流效用有限,而相应的线上推广也未有效开展。
值得关注的是,有的运营方试图突破困境,开始品牌化尝试。其中一家以国学为主题的书社,最初产品是提供少儿阅读的国学书籍及阅读设备。在运营过程中,围绕国学阅读打造“孔孟之道”读书会,开设围棋公益教学等。这说明,运营方已经意识到品牌化建设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的必由之路,是引流的关键所在。社会力量在运营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自身品牌化建设与“郑品书社”品牌的有机融合,做到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效益的有效平衡。
方塘书社是一家位于郑州大学科技园的公共阅读空间,同时也是文化咨询公司方塘智库的线下资料中心。书社于2020年10月开业,总面积14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分为5块独立区域,现有藏书5 000余册,可为公众提供阅读和图书借阅服务,配套提供咖啡等饮品。
方塘书社的设计理念对于空间的定位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功能并不仅仅是阅读空间,还可以是社交平台、众创空间、活动空间、文创产品展销平台、流动的展览空间等。基于空间的多重属性形成了空间为适应用户和市场新的需求而不断进行的更新迭代。
在运营过程中,方塘书社作为公共阅读空间向公众无门槛开放。但在图书的遴选上,不同于一般书店涵盖图书的各个门类,其通过有针对性选择具有学术性、思想性、专业性的图书,将阅读群体瞄准高校师生。因地处郑州大学,目标群体聚焦郑大师生。对郑大师生而言,图书内容的学术性、思想性、专业性带来吸引力的同时会随之产生对该空间的认同感。基于认同感就会愿意经常光顾该空间,可以阅读,也可以办公、小组讨论、召开临时会议等,方塘书社在事实上已成为“阅读+”多功能公共空间。
方塘书社分属的5块独立区域在空间设计中功能不同。一楼3块分区,包括进门处的公共区域和2间阅览室。公共区域含饮品制作区、文创产品展销区。2间阅览室各有一面独立书架存放书籍,书籍内容不分类,无序摆放,旨在让读者寻找图书过程中产生发现“意外之喜”。阅览室中间摆放若干书桌座椅,每张书桌可方便接通电源,并可连接网络。阅览室注重立体空间设计,三面无书架摆放墙体有关于阅读、文化、文旅等主题的标语和挂画。标语有“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里,总有一盏灯,为热爱阅读的你日夜不息”等。挂画上有二维码,微信扫描即可获取相关主题的文旅宣传片。二楼也是2间独立的阅览室,功能设计不同于一楼,南北两面墙体各摆放一面书架,其他区域按照会议室规格设计,对外开放,用户可以通过预约、租借的方式使用该会议室。无预约情况下其中1间作为企业办公室。
“方塘”名字源于朱熹《读书偶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始人叶先生喜欢“方塘”一词,2015年将之注册为商标,后来先后注册“企业方塘智库”“方塘书社”“方塘传媒”。在方塘的“内循环”中,方塘书社最早的定位是文化研究中心的资料室,属于内部“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尽管方塘书社的公共空间服务赢利有限,但是其上下游承接的政府咨询、文旅研究、图书出版等业务赢利,可以支撑方塘书社的运营。方塘书社并非其团队运营的唯一产业,这能有效提升公共空间运营的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方塘企业内部“阅读、行走、写作、对话、思考”五位一体的企业价值观,对阅读价值的高度认可,使得方塘书社在企业内循环中地位颇高。方塘书社作为企业办公场所,员工在此阅读、创作,其空间价值的实现并不能以运营收益作为衡量标尺。
方塘书社向公众开放后进入运营的“外循环”链条,用户与运营方以空间为媒介实现良性互动,其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方塘书社向公众开放阅读空间,读者可以在此免费阅读、使用网络。同时也通过会员、饮品、文创等产品的出售获取一定收益。例如,方塘书社的会员收费为一年365元,享受“免费参加方塘读书会活动”、“免费借阅图书”、享受饮品折扣等权益。这些收益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扣公共空间的运营成本,空间的商业价值得以实现。方塘书社的“外循环”链条不止于此,其最大的价值在于空间的黏性,在用户和运营方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如会员和运营方共同参与打造方塘读书会,方塘书社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读书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还有一些会员会将个人创作成果授权给方塘书社的平台进行发布,等等。由此可见作为公共阅读空间,方塘书社在对外服务过程中不唯经济收益为标尺,而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赢得用户认可,直接提升“方塘”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间接促进其商业价值的提升。
方塘读书会是方塘书社的重要产品,分线上读书会和线下读书会。笔者通过方塘书社的微信公众号对方塘读书会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数量共计22篇,21篇书评和1篇影评,具体见表2。
表2 方塘读书会阅读书目及评论简表
方塘读书会阅读书目的品质有保障,所选书目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文化等领域,不乏名家的论著。书评是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二次创作,方塘读书会的评论能够迎合乡村振兴、全民阅读等国家战略层面的话题,也有城市化、人工智能等热门话题的讨论,还可以结合河南当地的特色对黄河文化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评论。这些书评注重内容品质,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是方塘书社特有的文化品牌。
综上可知,虽然空间面积和藏书量有限,但方塘书社通过多方合力、相互赋能俨然已成为具有鲜明品牌化特征、“小而美”的公共阅读空间。
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其发展质量关系到孩子、家长和社会的未来。目前为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我国儿童教育培训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各种各样的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甚至出现乱象。这一方面是迎合儿童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家长教育焦虑的体现。儿童阅读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儿童阅读推广成为阅读市场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作为文章研究对象之一的知阅绘本馆是一家专注于儿童阅读的机构,源于郑州,现在全国各省份加盟店多达300余家。郑州市高新区“知阅儿童中英文阅读教育”(下文简称“知阅”)位于石楠路上,其创始人赵女士既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拥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博士后经历的高知女性,同时具有公益服务精神,多次应当地政府邀请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性儿童阅读推广服务。该馆始创于2015年,场馆面积793平方米,现有藏书2万余册。在赵女士看来,图书馆的职责是让儿童爱上阅读。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馆从场馆空间设计、图书内容的选择、儿童阅读能力的获得3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
在场馆设计方面,空间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注重把控细节,打造适合儿童的沉浸式阅读空间。场馆设计按照功能分区、图书阅览区和教学活动区分开。图书阅览区的功能设计要聚焦于图书,儿童在该区域不会受到手机、iPad、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干扰,空间功能纯粹。书架、桌椅、装饰的设计方面符合儿童喜好,空间宽敞符合儿童活动规律,灯光以暖色调为主,摆放一些玩偶可以抚慰情绪波动的孩子。预留一定活动场地,方便举办故事会、生日会等活动。学龄前儿童用书和小学生用书分开摆放,书架底层紧靠地板摆满书籍,方便儿童自行查阅。顶层书架高度适宜,在工作人员和家长可取借范围内。选择轻便、安全的书桌和座椅以保障儿童人身安全。最终营造出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空间氛围,使其能够自然进入书的世界。此外,教学区按照内容划分为乐高课堂、科学实验课、英语课等。
图书选择方面,侧重儿童喜欢阅读的书。创始人凭借做母亲的经验以及对儿童心理学、家庭社会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结合国外相关经验,认为家长需要走进儿童的世界才能了解和理解儿童。家长虽然是由儿童成长起来的,但是不一定了解儿童。以往家长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为儿童选书,结果并不为儿童所接受和喜欢,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对儿童而言,阅读的原始需求是链接生活,可以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儿童世界里,他们希望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他们也充满创意,所以儿童阅读推广应该选择能够和儿童世界对接、并且能够满足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图书。知阅所藏图书既有适合学龄前儿童的绘本、立体书、墙书和地板书,也有适合小学生的图书。这些图书一是来自国内外知名绘本大师的名著,二是根据开馆以来经过检验实践的、符合儿童喜好的图书,保障儿童阅读内容质量。
知阅在了解儿童一般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致力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调研,知阅的工作人员发现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没有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的现象,这间接表明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实践发现,一岁多的儿童为训练自身手指力量会出现撕书的行为,三岁左右的儿童形成大运动能力,等等。儿童的这些行为都与其成长需求有关。知阅强调将阅读嵌入儿童生活,让阅读学习和儿童生活产生链接,例如儿童大运动能力出现的同时选择《馒头宝宝》[4]系列书籍供儿童阅读,便于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阅读绘本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绘本的奇妙之处在于可以使儿童在不具备识字能力的前提下理解完整的故事,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带来心灵慰藉。识字阅读是知阅解决儿童阅读障碍、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另一举措。
几天后,我们岭北周村的人全都知道周小羽画黄色的画事了。听说,这一次是驮子憋不住了,他实在是憋不住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这样的孩子实在是没办法家丑不外扬啊。于是,村口的老樟树下的话题便又多了很多。
由上可知,知阅在服务儿童阅读教育的品牌化建设中最根本的能力在于对儿童、儿童阅读行为、亲子关系的专业认知,这是其获得儿童喜爱和家长口碑的关键,也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城市阅读空间运营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效益不佳。上文所述几家阅读空间在运营过程中皆赢利较微,甚至出现亏损。目前读者获取图书的途径多样化,亚马逊、当当网、京东等互联网平台成为多数读者购买图书的首选,相比实体书店这些平台的图书价格低、折扣力度大,具有明显市场优势。此外,2020年初至今由于受疫情影响,城市阅读空间的营业时间、人流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空间运营的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物料成本等使得城市阅读空间运营存在着风险高、不稳定等特征,使得维持运营变得艰难。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文章所提及的方塘书舍,高新区知阅儿童中英文阅读教育作为商业性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均没有政府力量和资金的参与。但是与传统书店一样,二者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公益属性及生存压力,且其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赢利微弱。2016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5项政策措施鼓励实体书店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加强财税和金融扶持、提供创业和培训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管理、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因此对于商业运营的但具有公益属性的城市阅读空间,政府应该参照实体书店的扶持措施和模式对城市阅读空间进行补贴和扶持。
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突出是城市阅读空间运营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私人行为,从事阅读服务和阅读推广的工作人员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同时也需要具备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能力。经过调研,笔者发现维持城市阅读空间运营的工作人员在学历、专业能力、行业经验等方面存在短板。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赢利空间有限,运营方无法聘请更多的专业人员,而专业人员的缺乏同时又会制约城市阅读空间的运营和发展。
品牌化发展有限。城市阅读空间迭代更新速度快,存在品牌化尚未形成就被市场淘汰的情况。品牌化局限于线下,线上延伸能力不够。线下阅读空间辐射范围有限,读者群体相对固定,品牌化的产品、服务收益相对有限。上述阅读空间皆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开展线上服务,但尚未实现线下品牌化成果在线上的有效转化,符合线上服务特点的品牌化产品尚未形成,线上服务品牌化效果有限。
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形成了品牌化的孵化机制。政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准入机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拓宽城市阅读空间运营的方式,增强城市阅读空间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展开品牌化建设。
空间建设专业化、人性化。阅读空间内部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空间感知媒介作用于读者的心理和大脑进而形成阅读环境,使读者产生能够驱动其阅读行为的某种阅读动机,达到促进阅读的效果[5]。因此在空间设计方面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新密一家“郑品书社”参考当地窑洞将书社设计和打造成窑洞式样,上海嘉定区图书馆设计成典型的江南书院风格[1]24,将阅读空间设计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既能够凸显空间特色,也能引发读者的认同感。在以成人为主的公共阅读空间,既要注重空间的公共性,也要适当“植入一些准私人空间”[6]以便满足读者阅读的私密性。对于儿童而言,科学有效的阅读空间, 往往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加强他们对行为规范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7],例如低龄儿童的阅读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学龄儿童有和同伴一起分享阅读的习惯。“阅读+”功能的出现,须在不干扰阅读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
以人为本,明确公益性定位。在对实体书店的研究中,已有研究者提出公益性质的行动往往利于增强企业品牌效应,树立书店良好的正面形象,增强消费者忠诚度,进而将流量转化为消费收益,实现了以公益性行为提高经济效益[8]45。因此在城市阅读空间品牌化的过程中,公益属性及服务无疑是必要的。以长沙的中国银行·HOME共享家书房为例,作为一家以公益性志愿机构为依托的书房,通过与中国银行合作以及社会支持获得运营场所和硬件设施,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的休闲场所和文化交流活动,仅以饮品作为盈利点,并将部分盈利用于支持其他公益事业,在长沙范围内成功打造了品牌价值[8]45。李翠利在农村超市开设图书馆,创新了阅读空间的形式,丰富了阅读空间的内涵。杭州图书馆对流浪者和拾荒者的无差别服务,表明图书馆存在的本质是为人类服务,不管图书馆空间如何演进、功能如何叠加,人的核心地位始终不变——图书馆无门槛,任何人都可以进馆读书,图书馆服务无差别,来馆的都是读者。
健全读者与城市阅读空间的互动机制。读者与城市阅读空间的互动,意味着城市阅读空间可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成为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城市阅读空间往往服务于特定区域的市民,服务对象较为固定。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城市阅读空间的设计与迭代发展,可以促进城市阅读空间的特色化发展并提高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如方塘书舍发动读者用户参与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和书评的撰写当中,让读者用户参与方塘书舍的公共表达当中,同时读者也在无形中参与方塘书舍品牌内涵的构建过程中。一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面向市民广泛征求 LOGO设计方案[9],发动市民参与到城市阅读空间的品牌构建当中。
目前,传统具备单一阅读功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已被定位更加精准、价值功能更具特色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所取代。“品牌是一组使自己产品和服务区别于他人的标志物, 品牌不仅代表着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属性和形象要素, 同时反映了消费者特有的心理属性。”[10]因此品牌化意味着品牌不断向消费者传达“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增加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价值的认同感,提高城市阅读空间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家政策激励下,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在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运营过程中,需要从运营主体的品牌意识、产品服务的品牌化、宣传的品牌化3个方面拓宽和挖掘“品牌化”的内涵。
第一,运营主体的品牌意识。运营主体要树立品牌意识。一方面,城市阅读空间运营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树立品牌化意识,品牌化对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而言意味着要提高自身在阅读市场中的辨识度,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日益饱和的阅读市场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主体必须意识到进行品牌建设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城市阅读空间运营团队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认同品牌的内涵和价值观,城市阅读空间的品牌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服务和产品是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迭代完善的,品牌内涵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充丰富的,运营主体应注重保持每一个运营团队中的个体意识与品牌内涵的同步。
第二,产品服务的品牌化。品牌代表着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属性,因此城市阅读空间的品牌化建设必须有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作为支撑。首先应做到单一产品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如文章所提及的知阅的专业化的“儿童中英文阅读教育”服务,上海的“融书房”能够成为网红图书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专业的金融资源[1]22。其次应该追求产品组合的品牌化,这要求城市阅读空间所提供的多个产品或服务可以共同服务于同一品牌价值的营造和实现,天津市和平区的“文化阅读之旅”项目将全民阅读与全域旅游相结合,通过一场场不同主题的读书会将区域文化地标链接起来,形成一道道“书香四溢、文化惠民”的风景线[11]。在进行阅读空间功能复合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是否能服务于统一的品牌价值。再次,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城市阅读空间的品牌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服务和产品是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迭代完善的。因此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供专业化服务,城市阅读空间的运营主体应注重组织内部的学习成长,城市阅读空间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都须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不断迭代完善的城市阅读空间,最终打造出与城市阅读空间有机适应的组织队伍。
第三,宣传的品牌化。品牌还代表着服务或产品的形象要素,为了更好地打造和强化用户以及工作人员对城市阅读空间的“共识”和认同感,必须通过设计的力量将品牌内涵进行可视化呈现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莆田市“莆阳书房”围绕文旅创造精品活动的宗旨构建特色品牌,以“书香莆阳,书适生活”作为品牌核心,LOGO设计结合古谯楼建筑以及莆田市图书馆馆徽形成 “莆”字,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采用线上线下平行运营的推广模式,线下宣传主要通过发放海报、制作活动宣传册,线上推广主要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莆阳书房”和“莆小阳”搭建读者与馆方沟通平台;组建专业的微信阅读推广团队,以保障微信推广常态化、表达形态多样化,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定期进行线上内容推送[2]126。
随着我国阅读市场的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能一味追求规模,满足读者多层次、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是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与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因此品牌化将是当下城市阅读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品牌化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城市阅读空间的品牌内涵是在与读者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功能的迭代发展逐渐丰富完善的。郑州市高新区的郑品书舍、方塘书舍、知阅儿童中英文阅读教育均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品牌,满足了不同阅读群体的阅读需求,为其他城市阅读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其品牌和服务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城市阅读空间将成为满足高新区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稿时间: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