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琦,王 斌,李满有,兰 剑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始于1958年,经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鲜明的学科特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课题组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作图软件进行分析,梳理学科近20年研究热点与整体能量分布,对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了阶段性归纳,把握整体研究态势,为后续学者的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本研究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法[1],利用CiteSpace、Excel等软件工具,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与内容分析的方法[2],探究宁夏大学草业科学近20年发文情况。从文献时间分布、核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以及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方面更加直观地显示出目前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情况、领军人物和研究机构相互关系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等。
为确保样本数据的可靠性,课题组以文献覆盖面最广的CNKI学术期刊为数据来源,分别全文检索期刊论文,从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可得到“宁夏草业科学”5 082条、“宁夏农学院”4 511条、“宁夏大学农学院”6 370条等。因本研究切入点是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为避免大量庞杂数据造成本研究重点不突出,将主要检索条件设定为2000—2020年,文献类型为期刊,检索方式为作者(近20年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科研团队)。手动剔除存在明显信息缺漏、无效以及不相关记录,最终得到503篇有效样本文献。
发表期刊数量的时序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反映出现阶段状况,对未来发展趋势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3]。对筛选出的文献通过Excel软件进行逐年量化统计得到宁夏大学草业科学文献量逐年统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1 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文献量逐年统计图
作者分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个领域研究主体的能量状况,由此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及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利用CiteSpace软件得出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作者分布知识图谱。样本论文共涉及218位作者,相互合作频次达到428次,网络密度为0.018 1;其中发文量、影响力最高的均是谢应忠(104篇/1.03),影响力0.2及以上的作者共计10位,占总人数的4.58%;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30位,占总人数的13.76%。如图2所示,各作者间共现关系得出,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领域团队规模是以谢应忠、贺达汉、王新谱等为核心。可知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处于发展阶段,高水平学术领域学者间的合作有待加强。高产作者占比少且大多数作者缺乏相对深入持续性的探究,但也表征着未来该领域研究有庞大的后备潜力群体,相关研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图2 宁夏大学草业科学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从研究机构共现图可知,样本文献涉及相关研究机构74个,节点间连线103条,网络密度为0.038 1;其中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的机构共计14个,影响力和发文量居于前3的机构依次为宁夏大学农学院(1.29/383篇)、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0.32/43篇)和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所(0.26/41篇)。表明这些机构已形成一定研究规模并有较多成果积淀,对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发展具有较大贡献和影响力。
图3 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
关键词可表现一篇文献的核心要点,当不同文献的关键词发生共现时,可表明文献之间出现了相同或相近的研究主题。如图4所示,图谱共计210个关键词节点、336条关键词共现连线,网络密度为0.015 3,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明显形成以“荒漠草原”(75次)、“萌发”(25次)、“物种多样性”(20次)、“宁夏”(20次)和“紫花苜蓿”(20次)等5个关键词为中心的知识网络,表明2000—2020年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些高频关键词中。
图4 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关键词共现Timeline视图能够呈现出各聚类热点主题发展的时间跨度与演变进程。如图5所示,横轴表示关键词出现时间,纵轴表示节点聚类。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热点关键词聚类成14个主题,出现时间较早、延续时间最长的聚类领域为“#0荒漠草原”,表明自2000年以来,荒漠草原一直是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的研究热点。2001年前后,出现了“#6空间分布型”“#8多样性”“#9屠宰性能”和“#11紫花苜蓿”4个热点聚类主题,表明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领域早期主要关注天然退化草地、农牧交错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屠宰性能等研究效果方面的影响。此后,2004—2010年先后出现“#1干旱山地”“#2土壤酶活性”“#3有机碳”“#4宁夏”“#5土壤水分”及“#13体外消化率”6个热点聚类主题,且有较长的持续发展周期,表明这段时间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对于群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放牧强度、草地沙化、植被恢复、种群动态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从2007年发展至今,主要出现了“#7新种”“#10综合评价”“#12水分”和“#14植被特征”4个聚类主题,但这4个主题显示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或持续时间较短,表明这些领域可能为近年来随时代话题新兴的研究热点。
图5 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关键词共现Timeline网络聚类图谱
通过对图4、图5进行整体性分析,并结合阅读样本文献的内容等进行验证,分析得出2000—2020年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主要研究热点可归纳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加工3个领域。
该领域以干旱、半干旱草地退化及恢复、草地适应性管理为核心,重点开发草地监测与评价、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草地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中植被及地境的变化、草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草地资源健康利用及适应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4-5]。构建草地评价及监测体系[6],揭示草地植被及其他地境特征对退化和恢复的响应,建立草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为区域草地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人工草地领域依托宁夏牧草资源和草畜产业优势,以牧草新品种选育与栽培为核心,重点开展抗性饲草育种[7]、苜蓿等优质饲草栽培[8]、荒漠草原区农牧复合系统构建[9]等研究。 构建苜蓿[10]、饲用玉米[11]、燕麦[12]和蒙古冰草等[13]抗旱耐盐评价体系,形成灌区苜蓿和旱作苜蓿低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出荒漠草原区农牧复合模式等,支撑区域草畜产业提质增效。
该领域以饲草加工调制与草畜高效转化为核心,重点开展苜蓿[14]、青贮玉米[15]、燕麦[16]等饲草低耗收获、快速干燥和安全贮藏等加工调制技术研究;进行苜蓿等牧草包裹青贮、混合及添加剂青贮理论和技术研究[17];研发特色优势农业副产物饲料化及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技术;开展饲草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建立舍饲牛羊营养调控和草畜高效转化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18],为宁夏牛羊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2000—2020年期间,学科发文量随时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增长规律一致。从作者团队和研究机构的影响力来看,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在中国草业发展中虽有一定地位,但不同团队和机构之间受地域等多因素影响,联系强度较弱,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便进一步提升中国草业的综合实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于学科涉及天然草地、人工草地、饲料加工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很难具体到某一确定的概念,这对数据检索和文献精炼有一定的影响。课题组主要分析了学科近20年的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对论文共被引等其他情况未做分析。因此,将来可利用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来多维度综合分析有关本学科的新动向。虽然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研究起步较晚,但以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和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契机,力将宁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建成区内一流、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品牌专业,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