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岚(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传统的财务会计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履行公司的受托责任,其构筑基础是决策者的信息需求统一、明确且具体,至于如何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取决于个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种假设越来越脱离现实,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信息决策者面临不同目标、决策类型以及不同的决策时间段。因此信息需求难以统一,现有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所有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会计信息模式已不再适用。
会计分析假设基于权责发生制,是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互联网会计要求会计核算提供实时信息,满足投资者的即时要求,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不再适用于新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是进行各类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计量的前提条件,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不会破产清算。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大量网络虚拟公司以及短期的基金合作项目,这些交易体交易周期极短,即合即分,此类形态的大量涌现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
现阶段,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会计使得基于价值法的财务会计的使用区域被扩大化,现阶段的财务会计局限于货币计量,无法记录非货币类信息。比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客户反馈等,会计系统只能提供公司业务活动数据集的子集,财务信息所提供的相关性越来越弱,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多样性完全超出了现行会计信息的容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掌握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经营成果以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要求会计系统从处理“会计问题”转向“业务问题”,财务信息不仅仅只是记录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改变事项的数据,而是实时记录企业经营活动中多方面的信息,需要根据具体的经营业务灵活生成各种数据集,针对不同的决策类型,分析基于决策时间点产生的数据来帮助决策者减少不确定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会计核算”。因此会计信息系统需要配合公司战略,嵌入企业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根据企业规范和计量标准参与制定实施业务处理过程。
美国会计学者乔治·索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基于事项法的财务会计理论,该理论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以原始数据的形式保存与各种决策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决策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转化适用于决策模型的信息。余绪缨(1994)认为企业本身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系列事项的集合,经济活动的实质就是一系列的“事项”,因此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以“事项”为基本单位,按照逻辑关系处理业务子系统。由于20世纪60年代缺乏信息技术支持,索特提出的事项会计无法实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并快速传递,经济事项可以被多种非结构化数据描述并处理,如图像、文本与声音等,使得以“事项”为会计主体的“实时报告系统”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持得以实现。
戈茨认为必须在充分理解决策事项本质的前提下,会计系统才能有效选择、分类和计量不同的经济现象,他还提出会计应该具有多重计量属性,这种对原始状态数据的保存思想与现代计算机语义化数据库极为类似。在随后的研究中,Colanton和Whinston等(1971)尝试将会计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结合,建立多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新的数据管理语言被引入,每个事项可以用货币以及非货币进行编码计量,采用树形结构将现有的会计科目和已编码的事项类型相对应。Liebaman和Whinston(1975)提出了基于事项会计的多层次数据库信息系统框架,随后Everest和Weber(1977)试图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建立关系模型。
麦卡锡(1982)在《REA会计模型:共享数据环境中的会计系统的一般框架》论文中提出了基于资源(Resources)、事项(Events)、参与者(Agents)和地点(Location)的REA模型和四种关系:(1)事项与资源,表示事项的流动导致资源的流入和流出。(2)事项与事项,代表不同的事项导致相对应的资源变动之间的二元关系。(3)事项与参与者,表示内部参与者、外部参与者与事项之间的控制关系。(4)内部参与者与内部参与者,描述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与责任关系。
根据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实际情况,企业以事项会计为理论基础,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会计模式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基于事项法理论构建的新会计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采取数据实时共享,同源分流的原则统一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
图1 基于事项法的新会计模式结构图
事项的描述是将经济事项如实“记录”下来,提供多项属性反映其本质。可以用集合的元素描述事项的多维度特征。集合的元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企业的通用化要求,设置标准化元素a,b,c…等,这类元素根据REA框架做以下描述:a=事项,b=资源,c=参与者,d=地址。资源又可以分为商品、服务、原材料、现金等,描述为资源=[商品编号,类别,计量…];事项包括买卖合同、销售等,事项=[日期,部门,收入或者成本属性…];参与者=[公司,内部或者外部属性,职位,人名…]。另一类使用a+1,a+2作为事项的自定义元素,由决策者根据需要自行定义。
事项经过描述后需要按照业务类型来分类,传统的会计信息体系下,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相互脱节,会计人员只需事后记录核算,无须参与业务流程。如果根据业务类型对事项分类,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事项搜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需要熟悉业务流程,参与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将事项按照业务可以分成以下几类:采购、生产流程、销售、资金运营、财务、人力资源、质量管理、契约管理等。
事项的描述是为决策者提供支持,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决策模型库中存放成熟的信息处理模型,决策模型将不同事项包含的多维信息输入具体的决策模型,对于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价值量信息生成管理会计报告,而对于需要用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比如未决诉讼、销售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等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生成特殊目的报告进行有效补充。
传统的会计报告是具有滞后性的结构化汇总报告,报告的使用者只能事后才能获取相关信息,使用决策模型库可以解决决策的时效性问题。事项会计对信息不同类型的描述可以解决管理会计中对于非货币计量信息的采集难题,平衡积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多种管理工具可以集成进决策模型库,通过非结构化数据统一财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内外决策者提供支持。
基于事项会计的决策报告分为两类:管理会计报告和特殊目的报告。与传统财务报表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需要提供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外部经济状况和约束条件制定长、短期的战略目标,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配置相关资源,开展运营管理。从企业战略出发,报告结构需要包含财务分析报告、客户分析报告、生产流程分析报告等,为战略层、技术层和运营层的决策者提供预测、规划及控制的功能。第二,企业的经营过程是决策间的连接,决策报告的目的是提供决策。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决策模型和查询系统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最终制定最优化决策。第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需要对经营结果进行评价,对比管理工作的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的修正以及追踪确保管理目标的达成。此过程中,需要监管多个维度的信息,比如财务、客户反馈、质量控制、市场占有率等,这些内容在特殊目的报告里呈现,作为对管理会计报告的补充。
决策报告需要提供动态的决策支持,如果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内部的长短期目标和经营管理决策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形成新的报告体系。这种新的决策报告体系会满足多层次决策者的多元化需求。
在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价值法会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事项会计可以作为价值法会计的有效延伸和扩展,成为未来新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