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璐娜
【摘 要】在儿童画中,黑白拼贴画是极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表现形式。教师应充分发挥黑白拼贴画的课程魅力,适度开放,为黑白撕纸铺路搭桥;适度限制,为创意拼贴保驾护航;有效设计,为视觉呈现添砖加瓦,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挥想象力,提升创作能力,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画;撕纸;黑白拼贴画;想象力
拼贴画作为最富灵性和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作用。拼贴画的材料多种多样,如贝壳、皮毛、树皮、种子、纸张、布帛等。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学习树叶拼贴画、纸张拼贴画、种子拼贴画等内容。事实上,以废旧报纸制作黑白拼贴画也是十分有趣、富有艺术感的方式。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第五册《黑白拼贴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撕、贴作为黑白拼贴画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对碎纸片的形状进行想象,并尝试处理画面黑、白、灰的关系。实践证明,运用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创作独具想象力的黑白拼贴画,能够提升学生对黑白拼贴画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还能把美术课堂作品转化成兼具欣赏和使用价值的艺术作品。
一、适度开放,为黑白撕纸铺路搭桥
由于儿童手部的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在初学黑白拼贴画时,教师如果将“造型为先”的观念作为小学生撕纸教学的切入点,势必从一开始就加大了教学难度并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对撕纸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撕得“像不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应通过无意识撕纸教学与有意识撕纸教学的交替进行,利用自身示范和学生自主探究结合的方式,适度开放课堂,引导学生对碎纸片的形状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一)鼓励随意撕纸,激发学生的拼贴兴趣
对儿童美术教育来说,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一种能够培养的能力。儿童美术教育的首要问题不是把每个儿童培养成“复印机”,而是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在教学之初,安排一定的撕纸游戏,不仅能让一部分不敢撕纸的学生尝试大胆撕纸,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速度,从不同方向撕出的碎纸片有着不同的边缘线。课堂上,学生一手拿住纸一手转动纸,撕出纸边缘的曲线,教师取学生桌面上的不同碎纸片,让学生想象不同的碎纸片像什么动物。有的说像鱼,有的说像长颈鹿的脖子,有的说像刺猬。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用粉笔适当添画几笔,使学生对想象的动物产生更直观的视觉感知,如图1。两次无意识的撕纸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撕纸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帮助学生在想象和表现之间建立了教学的通道。
(二)示范撕纸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引导学生从静态的艺术欣赏到动态的自主创作表现的过程中,教师示范性的演示就是为学生搭建的学习脚手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究拼贴画中不同的撕纸方法。教学时,笔者根据学生对无意识撕碎纸片的形状的想象,向他们提问:刚才有同学说这张碎纸片像长颈鹿的脖子,但似乎它还缺一个身体。接着,笔者示范用对称法撕出长颈鹿的身体,如图2。之后,学生再尝试用对称撕纸的方法为自己手中的动物加上缺少的部位。由于在一年级《来来往往的汽车》撕纸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对称撕纸的技法,因此该环节教师的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还能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撕出的动物的形象。
(三)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自育自学”就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为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撕出长颈鹿的4条腿?学生尝试后最终得出最快的方法:将纸对折两次,从开口的一边撕出一条长颈鹿的腿,就会变出4条长颈鹿的腿,如图3。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碎纸片动物,用重叠的撕纸方法给自己的动物加上几条腿或一对翅膀。实际上,前面对称撕纸技法的教学演示为学生后面的重叠撕纸方法做了铺垫。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叠撕纸的技法,能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得出方法和技巧。
二、适度限制,为创意拼贴保驾护航
掌握不同的撕纸方法、拼贴程序和在拼贴图形的过程中处理黑、白、灰的关系是本课的重难点。黑白拼贴画就是要将作品的一切浓缩在黑、白、灰组合而成的画面中,犹如高音、低音和中音谱成的和弦,在对比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乐章。通过不同视角和形式的作品欣赏,借用师生互動、自主探究等教学形式,能为学生的创作表达凝聚激情。
(一)抓住教学契机,渗透拼贴思维
《黑白拼贴画》的教学关键在于合理选择画面主体物与背景纸的关系(以下简称图与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黑、白、灰三个长颈鹿(如图4)和三张黑、白、灰的纸,请一位学生将三个长颈鹿放到合适的纸上。在实际课堂上,学生会出现误把黑色长颈鹿放到黑色纸上、灰色长颈鹿放到灰色纸上、白色长颈鹿放到白色纸上的情况。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摆放错误的教学契机,向学生追问:这样的摆放合理吗?是否还有其他的摆放形式?再请几位学生尝试摆一摆。在反复的摆放中,学生思考图与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画面效果,由此感受到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得出结论:黑白对比强烈,白灰和黑灰对比相对柔和。
(二)引导合理想象,丰富撕纸画面
通过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撕纸尝试,多数学生手中的动物形象已经变得丰富且初具模样。但仅有一个主体物对画面来说显得比较单薄,如何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丰富画面背景?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将桌上现有的碎纸片形状进行合理想象,并有意识地撕出一些还未出现过的碎纸片形状。对“碎纸片进行想象”的教学思维贯穿于整节课中,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得到激发,且课堂效率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画面效果更强。
(三)实行巧妙示范,强化拼贴顺序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贴”的教学环节,以为学生掌握了撕纸技法,学会了处理黑、白、灰的关系,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其实不然,“贴”同样重要。教师让学生整理碎纸片,其中的报纸长条可以作为树干和树枝,黑色不规则圆可以作为树叶。当教师先将树干粘贴好再粘贴树叶时,多数学生会发现粘贴顺序的错误。这样的错误示范能够推动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并得出结论:在粘贴过程中应该注意遮挡、主次、先后顺序,这样富有层次性的粘贴顺序会使画面内容更丰富。
(四)设置同类鉴赏,明确创作方向
欣赏大师的作品,也许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但是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能让学生获得与作品的亲近感,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线索。教学中,笔者利用几组同龄人作品的对比表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作品或者要给哪一幅作品提意见。学生A在欣赏中发现,图5中的熊猫主体太小,而且太靠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画面主体物的大小和位置要适当。通过对比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生明白一张优秀的黑白拼贴画应该具备如下特点:合理的画面构图布局;主体物与底纸、主体物与主体物花纹的搭配应清晰和谐。
三、有效设计,为视觉呈现添砖加瓦
学习黑白拼贴画表现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出独特美观的作品。发挥学生对每一张小碎纸片的想象力,深挖课堂中生成的作品资源,因势利导地展示和点评,巧妙设计学生课堂作业的展示形式,能使美术作品兼具欣赏和使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兴趣。
(一)巧妙运用造型,肯定想象思维
课堂创作中,巧妙运用不是指为了某个形状而特意去撕该形状,而是要巧妙地对每一张碎纸片进行想象和粘贴。“注重对碎纸片进行想象”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撕纸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教师要让他们意识到不是撕得匀称就是好的撕纸作品,撕得巧妙、有个性,同样是优秀作品。当然,教师在评价作业时,不应以“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巧妙地利用每一张碎纸片的形状进行想象。这一评价旨在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应用生活启发,发挥作品功能
以往“造性·表现”领域的美术课作品一般仅以欣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形式单一。如何使课堂美术作业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功能?笔者在课前将两张一样大小的底纸的三边装订起来,并用折叠的方法在没有装订的一条边上嵌入一条肩带。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示范将学生的作品变成一个可以背的纸包(如图6),鼓励学生进行黑白系列纸包走秀,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的美术课堂作品从单一的欣赏功能变成欣赏和使用功能兼具的一件艺术品,使美术课堂作业更具生活价值。
(三)拓展多元材料,创造艺术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虽然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潜能却是无限的。美术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也就决定了美术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学校。当教师拿出一款跟纸包图案同款的真包时,学生纷纷感叹自己也要动手制作。这一教学拓展萌发了学生再次创作的欲望和自己动手的激情。在课后的实践中,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潜能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可见,生活实践式的拓展延伸能促进学生关注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总体而言,《黑白拼贴画》一课的教学使普通的黑纸、白纸、报纸有了新的生命。学生在创意和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在撕、贴和对黑、白、灰色彩的处理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成就感。由此,学生学会了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了解了美的本质规律,提高了美术表现力、想象力和图像识读能力,为美术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初熹.美术教育实习[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315829)